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3卷,汉纪二十五
汉成帝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
【原文】
傅太后从弟子迁在左右,尤倾邪,上恶之,免官,遣归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丞相光与大司空丹奏言:“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所取信。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卒不得遣,复为侍中。其逼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译文】
傅太后的堂侄傅迁,侍奉在哀帝左右,特别陰险奸邪,哀帝很厌恶他,就下令免去他的官职,遣回原郡。傅太后知道后,大怒,哀帝不得已,只好又留下傅迁。丞相孔光与大司空师丹上奏说:“两个诏书的内容,前后相反,使天下人疑惑,无法取信于民。请陛下仍把傅迁遣回原郡,以清除奸党。”但傅迁终于没有被遣归,而且恢复了侍中的官职。哀帝受傅太后逼迫的窘况,都类乎此。
【解析】
到此,汉哀帝遇到局面其实和当年汉成帝几乎一样,身边都充斥了大量外戚之人。
这些人虽然沾亲带故,但不代表用起来都放心。
而同样,汉哀帝和与汉成帝身边这些人同样也存在三个问题。
其一,几乎都是一个派系人。相遇于身边人结党极重形成一个小团体,对于皇帝权力有架空的可能。且退一步来说,身边的人都来源一个地方属性相似,并不利于皇帝搞平衡、制衡,时间一长必定会出现权力旁落的问题。
其二,对于汉哀帝、汉成帝而言,身边这些人沾亲带故,虽然相对放心,但是并不代表这些人就一定是自己想用的人。放在汉哀帝这里就是如此。这个傅迁就是傅太后安插进来,汉哀帝就是不喜欢他、就是不想用他。
其三,这些人去留的权力,并不在皇帝手中,或者说皇帝并不能完全说了不算,决定权在太后、太皇太后手中。说白了就是皇帝自己身边用什么人用谁,他并没有决定权。
汉成帝无力改变,只能温水煮青蛙式的慢炖。
而汉哀帝在上面的材料中倒不如说是以此试探,一次帝权与外戚之间(傅太后)权力的试探。
别看汉哀帝和傅太后是一起的,但实际上并不代表汉哀帝与傅太后之间没有什么矛盾。
如果是汉成帝时期,倒没有汉成帝与太皇太后(当时是王太后)王政君之间有什么矛盾。
主要是王老太太也比较佛系,并不会过多参与朝政。
但是这位傅太后就完全不一样,和当年吕后、窦太后有的一比,这个后宫干政不是一点半点。这个权力之心,以及控制欲极强。自然会和汉哀帝之间出一点小矛盾。
就如材料中说的那样“其逼于傅太后,皆此类也。”
这个不是第一次,而且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对于傅迁免官,一方面是汉哀帝对其并不喜欢,另一方面也是尝试对身边之人进行“净化”,同时更有试探傅太后对自身控制底线的味道。
只是没想到引起了傅太后的反弹。
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复留迁。
结果是直接逼汉哀帝收回车诏命,留傅迁下来。
讲实话,这就是赤裸裸的打了汉哀帝的脸。
你想想,领导刚考核了一个员工让他回家写检查,然后上面就有跟大的领导发话,你不能考核他,还让你打电话把员工叫回来上班。
暂不先不说你考核人家这个做法对不对的问题,就光把你这个处置给否了,就够让你恶心了。
一方面,这个被考核的员工得劲了,觉得自己上面有人罩着,更不把你这个领导看在眼里。你以后还能管得住他?
另一方面,你的做法,领导不支持,反而越级支持下面,这说明领导不顶你。
再一方面,你前后的反复,虽然不是你想的,但是这会搞的其他员工觉得你这个领导没啥微信,说话不顶用,连带着别的员工也不把你当回事。
看到这三点,再看孔光和师丹的奏疏前半段就能理解了。
诏书前后相反,天下疑惑,无所取信。
作为皇帝、上位者、领导,讲出去的话就是一口吐沫一个钉,要么不说,要么说了就不能前后反复,不然以后说话谁信?
孔光、师丹的奏疏到这里,以汉哀帝权威角度来说,或许没啥问题,汉哀帝和傅太后讲一讲,也不会说非要强行让傅迁留下,大不了就先回老家,过一段时间再回来嘛,毕竟孰轻孰重傅太后不会不明白。
坏就坏在后半段“臣请归迁故郡,以销奸党。”
在看《大明1566》时,里面有几个片段,当清流抓住严党小辫子大做文章即将要全胜的时候候,严世藩就故意把这件事往党争方面引,让嘉靖帝为了确保势力平衡,于是对严党放一马。
而同样,清流的徐阶在打击严党的时候,也讲究点到为止,积少成多,避免让嘉靖认为这个是党争触发维持平衡的心思,进而保严党压清流。
这就是双方利用帝王心术那点平衡、制衡来做文章。
孔光、师丹这里怎么想的不知道,但是这样上书赤裸裸的把目的从维护汉哀帝权威在,转变在清除傅氏外戚势力的斗争行为,性质就变了。
原来你们不是为了皇帝的考量,而是想接着这事来清除异己。
一旦目的性质改变,那么思考点也不一样了。
这也怪不得傅太后要强行把傅迁留下,因为在她看来,这已经不是为了维护孙子的权威威信的问题,而是朝堂百官对她以及傅氏外戚权力的挑战。
【闲扯】
这件事之后,恐怕孔光、师丹的好日子已经到头了。
后面也的确出现了对孔光和师丹的弹劾。
要我说,孔光、师丹本心是好的,但是说了多余的话,把目的本心暴露了出来。
关于这一点其实往后也会涉及到,今天就点一点,即做事目的隐藏、虚化、统一。
之前提到,做越大的事,越要把自己的目的隐藏起来,反而还要伪装成众人的利益,以获取道义上和广大群体的支持。
这个在《道德经》中也有提,具体原文是什么我一下想不起来。
同理,如果你把自己的目的提前暴露出来,让别人觉得你事是私心重,要么容易被人拿捏,要么难以获得支持,甚至出现反对者。
的确,你是真性情流入、不作为,但是你是想把事做成还是就为了爽一下?
所以,在做事的过程中,需要适度的隐藏的自己目的,让你做这件事时别人感觉你的目的性并不那么强。
另一方面,在隐藏之后自己目的之后,还需要提出一个新的目的,毕竟人都是利己的,不可能无缘无故做一件事。而你提出的这个目的,可以是高大上什么人类、社会之类虚头巴脑的。提出这个并不是你真为了这个,而是通过这个抢占制高点形成对他人的降维打击和道德压制,也是对他人的统战。
即,你是为了全人类想着,别人反对你,那就是他自私、有私心不单纯、反对全人类、伤害众人的利益。瞬间就能把对方踩下去,孤立出去。你看美国高举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观”就是这个弔味道,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提出你的路径、方法或者说策略,让别人按着来做。而别人按着这个做了之后,最后达成的目的也的确是全人类之类的虚头巴脑的,但是实现的过程,却也顺带的把你的目的给实现了。
至于你实现目的之后,还要不要这个虚化的目标,讲真的,who care(谁在乎?)
当然,高手会又立即树个新目标,并说:“来来来,这个更高级、更好玩、好处更多,以前那个先不搞了,来玩这个!”
点到为止。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