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势成型,敢对着干,哪怕你有理都是错!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35卷,汉纪二十七
汉哀帝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
【原文】
莽又奏董贤父子骄恣奢僭,请收没入财物县官,诸以贤为官者皆免;父恭、弟宽信与家属徙合浦,母别归故郡钜鹿。长安中小民欢哗,乡其第哭,几获盗之。县官斥卖董氏财,凡四十三万万。贤所厚吏沛朱诩自劾去大司马府,买棺衣,收贤尸葬之;莽闻之,以他罪击杀诩。
【译文】
王莽又上奏:董贤父子骄横放纵,奢侈僭越,请求没收他家财物入官府。凡因董贤的关系做官的,一律罢免。董贤的父董恭、弟弟董宽信及其家属迁往合浦。特准董贤的母亲回归原郡钜鹿。长安城中的小民喧闹纷纷,向着董贤的府第哭泣,企图进行盗窃。官府变卖董氏财产,一共四十三亿之多。与董贤交厚的官吏沛人朱诩自我弹劾,辞去大司马府的职务,买了棺材寿衣等,收殓董贤的尸体安葬。王莽听说后,用其他的罪名杀了朱诩。
【解析】
还是那句话,王莽对董贤如此打击,并不是因为董贤真的做错了什么,而是斗倒处置董贤是政治正确和权力冲突争夺的必然。
再把这事说得现实一点。
董贤有钱,获得汉哀帝赏赐无数,加上因他上位的官吏也不少。
此时的董贤在这些官吏大族眼中是个香饽饽。
只要董贤倒了,他家的钱财、土地自然而然可以来分割,而那些官位更是一笔极其丰厚的政治财富。
不把董贤弄倒,又如何名正言顺的大捞特捞呢?
君不见韦小宝抄鳌拜家之事?
只不过发生了一些插曲。
贤所厚吏沛朱诩自劾去大司马府,买棺衣,收贤尸葬之;
这个朱诩受过董贤的恩惠,虽然并没有出来给董贤说话求情,而是先辞职,再收敛董贤尸身。
对于这事,后世清朝的韩菼有这么一句话:“栾布哭彭,朱诩葬董,伯喈一叹,未足为累。”
刘邦杀彭越,栾布为其部将,在刘邦命令不得为其收尸时,栾布依然哭祭之。
刘邦虽然叱责了栾布,但也没把他怎么样。
朱诩不用说了,就是上面的材料。
伯喈是东汉经学家蔡邕,才女蔡文姬的父亲。
董卓入京后对其十分优渥,之后董卓被王允设计诛杀,蔡邕无意间在王允面前为其叹息了几声被下狱致死。
这三人都算是对自己有恩之人悲惨遭遇表达的同情而受到牵连。
回到正题。
单从朱诩为董贤收尸来看,算得上是知恩图报,讲义气。
只不过,问题在于他收的是董贤的尸体。
前面说道了,为了利益也好、斗争也罢,董贤必须要搞臭他,并将其踩得一无是处。
现在,朱诩为他收尸,这等于是在说董贤这个人还是不错的,否则为什么在他死后,还有人敢出来为他收尸?
如此一来,不就显得王莽对董贤的弹劾惨白无力吗?
毕竟董贤其实也没真干啥坏事,更多是就是清流王莽在说而已。
再者,在清理董贤一系的大环境、大背景下,但凡和董贤有关的人都被处理。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怕和董贤沾上关系,而你朱诩却跳出来主动往上面蹭,是不是太不拿王莽当回事?
还是说,觉得王莽的刀不利?
不光如此,咱们在把这事诛心的说。
朱诩敢来为董贤收尸,的确是存在报恩可能性,还有没有可能是,朱诩在赌?
他在赌通过自己这样差异化的行为体现自己的忠义,立个人设,让王莽来拉拢他。
他在赌自己的行为刷一波声望,让王莽杀他投鼠忌器。
当然,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沽名钓誉。
至于到底是什么,已经很难说的清楚了。 
【闲扯】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故的。
董贤是非对错已经难以说明,而朱诩虽然有为其收尸的行为,但他作为董贤大司马府的官吏,也属于利益既得者,终归是要被处置,早晚而已。
朱诩问题在于,当一个要踩、要贬董贤的大环境、大趋势形成后,他还敢对着来。
且不说他朱诩与董贤到底有没有恩情,单就朱诩出来为其收尸这事,本身就是和这种大势对着干。
这个时候,与董贤有关一概论都是错误的,哪怕客观有一点点好的一面,那也对不起,因为某些东西的需要,也必须定义是错的。
你敢说一丁点稍微正面的东西,那你就是同党,没错也是错。
这种时候只有群体意识的癫狂和对立之下的非黑即白,没有客观、辩证可言。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长按下方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