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纪十七
汉宣帝 元康二年(丁巳,公元前64年)
【原文】
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奏不如实,上亦亡由知,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吏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如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今天下颇被疾疫之灾,朕甚愍之,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译文】
五月,汉宣帝颁布诏书说:“刑狱,关系着万民地生命。只有能使生者不抱怨,死者不怀恨,才可以称得上是称职的官吏。如今却不是这样。有的官吏用诈使巧,玩弄法令,断章取义,对律文作出不同解释,判决案狱轻重不公,又不如实上奏,连朕也无法了解真相,四方万民还有什么仰仗、指望呢!二千石官员要分别督察自己的属下,不得任用这样的人。还有的官吏擅自征发徭役,装饰宾馆驿站,使过往使者和官员称心如意,超越职权,违反规定,以博取赞誉。这种情况,就如同踩在薄冰上等待太陽出来,岂不危险吗!现在天下不少地方有疾病瘟疫流行,朕十分怜悯,凡受灾重的郡、国,免除百姓今年的田租赋税。”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是汉宣帝颁布的诏书。
其中涉及到很多方面,司法公正、权力滥用、公款招待、抚民治民。
其中关于权力滥用和公款招待,汉宣帝算是着重的讲了讲。
按照古代乃至现代的一惯性,如果一件事要堂而皇之的来说,那么这件事之前一定到了很不好的情况;如果要鼓励什么,那么之前一定是缺少什么。
所以,上面的材料中,权力滥用和公款招待被拿出来说,就说明当时社会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不去讨论,今天要讨论的,这两件事情背后所隐藏东西,其实是一种人性或者说有权力之后的必然。
1.制度歪用的必然
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
这是基层官吏对于法律运用来实现个人私利。
不管是古代的官僚体系,亦或是现在东西方,体制之内的人必须要对其所在组织内相关制度充分了解熟悉。
这一方面是他们的工作以此展开,算是吃饭的家伙,另一方面,他们需要用这种制度来给自己赋权去做事。
前者很好理解,关键是后者。
之前有篇文章就说,汉武帝时期律法混乱,不少官吏根据自己的利益刻意引用法律条款。
这就是对于制度的利用,或者说钻空子。
而那些经常接触制度的人而言,他们天天和制度打交道,其中什么地方有漏洞,什么地方能钻空子可以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这就给了他们利用的空间。
如果说这东西用在好的方面自然没什么。
怕就怕,为了个人利益,钻制度的漏洞。
话说回来,天天接触制度,知道里面又可操作性空间,且面对利益有谁不心动?
所以,这里注定会存在一些见不得人的交易,但是他又属于灰色地带,顶多算违规。
2.欺上瞒下的必然
奏不如实,上亦亡由知
古代为官为吏极难,能上去的无一不是花了大心血。
尤其是当官吏相当于进入了“体制”,所带来的的利益十分可观(现在不这样了)。
屁股决定脑袋,成为官吏的人必然会为自己精打细算。
特别是发生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更是欺上瞒下。
这东西是必然的结果。
尤其是如材料中所说的冤假错案。
这东西往上一捅,自己的位置不但没了,还要下狱。
换成是谁都要拼命遮盖。
古代不如现代通讯手段的发达,基层官吏当真要隐瞒一件事,除非碰到死磕的不断向上告状,基本上都能隐瞒的下来(放在十多年前这种事也都有)。
因此,基于职位位置、个人利益,官吏的欺上瞒下大概率是必然。
3.向下压任务的必然
吏或擅兴徭役
之前听别人说陈胜吴广起义背后的有官僚主义的问题。
后来在看《楚汉传奇》时,就有一段就完美地诠释了这个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电视剧中,萧何让刘邦组织50个人服徭役,刘邦干了,然后又要100个,之后还要100。
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徭役繁重民不聊生。
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
结合当时的情况,假设咸阳让泗水亭出10个徭役,这个是咸阳方面经过层层计算的,并不会伤筋动骨。
任务到泗水郡,郡守等人就会想,10个徭役万一路上跑了、死了,到地方人不够怎么办?于是就加到20个,留出余量空间。
郡里把任务下到县里,县令也如郡守这样想,于是把20个人加到50个。
县里再把任务下到乡里,乡里也这么想,又变成100个。
层层加码,完全把当初只要10个的命令给歪曲了。
远的不说,就今年过年,各地对疫情防控不就是层层加码吗?
从工作的角度来说,这种层层加码是为了完成工作。
但是,这种层层加码的方式却是无端地给基层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甚至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搞层层加码的各级领导干部当真不知道这个危害吗?
绝对知道!但是屁股决定脑袋,为了自己的位置和利益,管他那么多。
况且以官僚系统的尿性,领导只在乎你有没有完成任务,至于你给自己自加压力,领导难道还能骂你不成?
春节期间官媒批评层层加码,就是因为搞得太过分,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所以才说的。
4.公款招待的必然
吏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
这个讲的是公款招待问题。
这东西,现代有古代更加盛行。
比如设置的驿站、驿馆,除了承担信件传递之外,还同时担任对过往官员的招待。
所以,招待算是他们工作内容之一,而上面内容更多是说超标的问题。
抛开这个来说,公款招待其实也一种必然,尤其是对于级别比自己更高的官员。
你要是不招待或招待不好,对方觉得你是不是不把他当回事。
结果人家记住你了,回头搞你一下,把你丢到北地去吃风沙。
你要是尽力招待,别人接受不接受是一码事,但是你态度到位了,别人不会说你什么。
这个道理早些年就是如此,领导说随便搞搞,你知道你他说的随便是真随便,还是客套?
于是,都隆重地搞一下,就算被领导骂,也好过领导记仇觉得你不重视他。
后来“八项规定”出来之后,这种风气才算好了很多。
这是从人情的角度来说,再从一个极其功利的角度来说。
在官吏眼中,吃喝、装修、招待用的钱是公家的,讨好领导结纳其欢心,将来提拔重用,好处是落在自己身上的,如此这般干嘛不干呢?
这两个东西加一起,“美妙”的事情就发生了。
【启发】
制度歪用、欺上瞒下、向下压任务、公款招待,看上去都是一种陋习弊病。
或许是思想教育不到位,或许是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但是,背后折射的东西,还有人性趋利避害的必然。
在《侏罗纪公园》中有这样一句台词:
如果放在个人身上,这就话就会变成:
只要人性不变,人终会找到利益所在。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周秦篇、汉高惠吕文景篇,解读电子档
PS:平时比较忙,未必能及时回复,不过请放心,一定会处理,请耐心,莫急。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
等你的赞等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