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纪17
汉宣帝 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
【原文】
张安世自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辞禄,诏都内别藏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安世谨慎周密,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其与议也。
【译文】
张安世自认为父子都被封侯,权位太盛,便向汉宣帝请求辞去俸禄。汉宣帝命大司农所属都内衙门单独为张安世收藏这笔无名钱,达到数百万。张安世谨慎周密,每次与皇帝商议大事,决定后,他总是称病退出。等听到皇帝颁布诏令后,再假装大吃一惊,派人到丞相府去询问。所以既使是朝廷大臣,无人知道他曾参与此事的决策。
【启发】
张安世这个经历了汉武帝、汉昭帝两朝的老臣,虽然没有霍光那样权势逼人,但影响力还是极大的。
汉宣帝怎么看张安世?
依仗、猜忌等等多重情感交织在一起。
说依仗,张安世权位高,人脉广、资历老,有他在能够稳定住朝堂局势。
说猜忌,以张安世的资历、人脉,只要他想就能够立即形成一个群体与汉宣帝对抗。
这一点从后世赵充国儿子赵卬和辛武贤无意间的对话可以看出来。
卬道:“车骑将军张安世始尝不快上,上欲诛之······《汉书》
意思是,张安世让汉宣帝不舒服,汉宣帝想杀了他。
张安世这个人经历汉武帝后期的严酷政治动荡,同时又经历霍光与上官桀集团斗争,其屹立不倒还能稳居高位。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张安世这个人很谨慎、很精明,而且还懂进退。
汉宣帝怎么看他,张安世同样也明白,所以为了保全家人,要么往前进一步学霍光,要么就往后退一步。
而上面材料中这一句:
张安世自以父子封侯,在位太盛,乃辞禄,诏都内别藏张氏无名钱以百万数。
其意是汉宣帝做给张安世看的,即,只要张家安稳,张家就有荣华富贵。
这是汉宣帝的表态,相应的张安世也要表态。
于是,有了上面个材料,下面就来说说张安世这个做法有哪些意思。
安世谨慎周密,每定大政,已决,辄移病出。闻有诏令,乃惊,使吏之丞相府问焉。自朝廷大臣,莫知其与议也。
从总体的来看,张安世这个动作,颇有做戏的味道。
明明自己参与了决策,但是自己不说参与了,反而要隐藏起来。
但是,从其意图以及表现的内涵来看。
张安世这个举动最大的意图有三点。
1.对汉宣帝而言
按照当时的制度,朝廷权力最高的皇帝,然后还有决策层的内朝,张安世在其中,还有执行层的外朝三公九卿。
张安世可以参与决策,同时也在决策之列。
可以这么说国家大政方针都是由内朝和汉宣帝共同决定的。
张安世有决策权。
但是,现在张安世参与了决策,却不说,最后反而问丞相关于决策之事。
这套动作在汉宣帝看来有两个意思。
首先,摆正定位,知道自己的职责是负责给汉宣帝提供辅助。
其次,不揽功不显摆,不因为自己可以参与决策就显摆,刷存在。
这个表示,有权,但不显权。
最后,通过这样明知故问丞相府,来反向凸显汉宣帝在决策中的重要。
2.他人看张安世
再从旁人的角度来看。
张安世身居高位,又是三朝老臣,妥妥的是一个能抱的大腿。
面对这些人来攀附,张安世怎么拒绝?
一个个往外推?当然也是一种防范,但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最好的办法就是,展现自己虽然位高但是权不重。
于是,这种明知故问丞相府就是一种信号传递。
即,虽然我张安世在决策圈,但是参与不了决策,没啥用,权力不大。
官场中人都是极其现实的,他们最知道职位不等于权力,这些人攀附不是看官职。
而能够起到多大作用、调配多少资源、产生多少影响,不在于职位高低,而在于掌握权力大小。
当张安世如此做派,官僚们自然就知道张安世非可攀附之人了。
3.汉宣帝看张安世
这一点其实是第一点的延伸。
如果说第一点是,张安世的做法,对于汉宣帝的好处,即作用对象是汉宣帝。
那么这一点就是张安世的做法,汉宣帝会如何看待张安世的问题。
对于张安世而言,他需要汉宣帝如何看待自己?
核心就是要觉得张安世对自己没有权力威胁。
而这个东西,很玄乎,又分为两个方面。
实力上的,这一点张安世已经交权得差不多了;态度上的,即服从、听话等等。
因此,张安世的这一套做法,在汉宣帝的眼中会非常直观地产生三种感觉。
其一,张安世低调,谨慎。
其二,张安世不站到台前,反而刻意在凸出汉宣帝展现其权威。
其三,权力上,张安世虽然有权,但刻意做一个小透明。
这三点融合起来,汉宣帝对张安世的的综合感觉就是,虽然有权有影响力,但是他懂得分寸,不张扬、不显摆、不刻意去制造什么影响力,就在小范围干该干的事情,这样的张安世只要他不胡来就随他去。
反过来,如果张安世不这样做,而是走另一个极端。
一方面高调、显摆,炫耀权威,又一方面频繁发声表达看法,恨不得众人不知道一般;再一方面伸手到其他领域迫不及待地想要打造更广的影响力。
你觉得汉宣帝会容忍?
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对于张安世是如此,对于自古权臣是如此,对现在一些站在社会顶尖的人物而言也是如此。
你看看马某人去年那事,是不是和上面的反面极其相似?
【启发】
其实个人感觉这个东西,放在现在,其实就是一个知分寸、懂进退的问题。
只要是人,绝大多数都有一种这样的心理。
不甘于人后、不想别人抢风头、不想被别人说三道四(这一点是层级相近,如果差距太大反而会不在乎)。
陌生人或许不存在上面这些问题,但是如果是同一个组织内的人呢?比如上下级、正副职之间。
说知分寸、懂进退,其实就三点。
其一,有对方在,不刻意展示自己,把空间、聚光灯留给对方。这叫隐。
其二,关于决策,不刻意说自己在其中发挥了多大作用。这叫藏。
其三,关于用权,不刻意地去揽事,反而把决策、拍板的机会留给对方。
启发仅针对上面材料。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周秦篇、汉高惠吕文景篇,解读电子档
PS:平时比较忙,未必能及时回复,不过请放心,一定会处理,请耐心,莫急。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
等你的赞等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