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纪十七
汉宣帝 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
【原文】
许丞老,病聋,督邮白欲逐之。霸曰:“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或问其故,霸曰:“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及奸吏因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皆当出于民。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解析】
许县县丞年老耳聋,郡督邮禀告黄霸,打算将其斥逐不用。黄霸说:“许县县丞是个清廉官吏,虽然年老,但尚能下拜起立,送往迎来,只不过有些耳聋,又有什么妨碍!应好好帮助他,不要使贤能的人失望。”有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说:“频繁地变更重要官吏,会增加送旧迎新的费用,奸猾官吏也会借机藏匿档案记载,****财物。公私费用耗费过多,全要由百姓们承担。新换的官吏也未必贤能,或许是还不如原来的,就会徒然增加混乱。治理的方法,不过是去掉太不称职的官吏而已。”
【解析】
黄霸是汉宣帝时期时期的名臣,后来做到了丞相。
想要看明白上面这段材料,要先说一些题外话。
自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后,郡是最大的行政单位,一把手叫郡守亦或者太守。
郡下面有县,县的一把手称之为县令或县长(根据县人口规模称呼不同)。
县里面的人员配置中,县丞相当于二把手。
而督邮是郡级别官员,相当于郡里面负责官员监督的。
上面材料中,督邮在监督地方官员过程中,发现这个许县县丞年老,上报给个郡太守黄霸,说最将县丞撤职,不过黄霸给否决了。
为什么要否决?
黄霸先后两次给出了自己的解答。
1.问题本身是否构成问题?
许丞廉吏,虽老,尚能拜起送迎,正颇重听何伤!
督邮建议撤职许县县丞理由是他年老,耳朵听不清,这个算不算理由?
这个要看黄霸如何理解,以及当时的制度如何。
如果说制度没有这个规定,且许县县丞没有犯错,那么靠这个理由是不足以将其撤职的。
但换个时间点,放在后世,比如明代对京官考察的“八法”中就有年老、有病(残疾)就会降级或革除。
所以,许县县丞的问题,是否构成撤职的理由,这个要着重思考。
无论说是正向的,认为其不能担任工作,亦或者说因为其他原因。
既然,要用这个理由,是否够格,就不得不考虑。
2.如果去做别人的反应
且善助之,毋失贤者意!
不将许县县丞撤职,黄霸的第一个理由是这个。
他认为,如果把许县县丞撤职了,其他有贤能的人会失望。
这一点是要和上面一点联合的来看。
因为,如果理由不正,别人不信服,自然就是会让其他人对做出相关决策黄霸等人失望。
3.变动产生的成本
数易长吏,送故迎新之费
接下来就是,黄霸第二次解释为什么不撤职许县县丞。
这第一点,就是一个如果撤职,新老官员交接过程产生的成本问题。
最直接的就是一个引来送往的问题。
这个成本是固定的,只要换人,必然会产生,跑不了,也不免不了。
4.变动产生的隐患风险
及奸吏因缘,绝簿书,盗财物,公私费耗甚多。
这第二点,其实也是一个可能性的问题。
如果要把现任的许县县丞撤职换人,那么期间县丞开缺,等待他人接替,这个时候没有县丞负责,亦或者他人负责,有没有可能会出现夹带私活、寻机搞事情的可能?
大概率是有的。
但是这个东西,是概率问题,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而且从操作上来说,如果提前布置得当也能够尽可能避免。
所以,黄霸提出了这个可能,没问题。
如果真要撤职许县县丞,那么这个无法作为拒绝的借口。
因为,任何事情都存在风险。
5.变动之后的效果问题
所易新吏又未必贤,或不如其故,徒相益为乱。
这里把许县县丞撤职换个新人,有什么效果,不是考虑重点。
重点是出现的效果或者说收益和风险本身其实都是概率的问题。
别看嘴上说得多好,到实际情况是否真如此,其实也要看情况。
这里,黄霸用了一个比较消极的态度。
即,后面换上去的人,不一定优秀,还不如不要换。
诚然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当年反对商鞅变法的杜挚就说过:“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这话放到这里恰如其分。
但是,有效果没效果不尝试怎么知道?
6.回归到初心本心
凡治道,去其泰甚者耳。
最后,回到问题本上,是否要把许县县丞撤职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一层意思是,为了更好治理许县。
第二层意思是,为黄霸个人带来一些好处。这一点不考虑。
既然如此,现在这个许县县丞干得好好的,把他换掉就没有任何意义。
而在黄霸看来,把当地治理好,是要把不合适的换掉。
这个态度,其实有点保守了,因为换掉不合适的是一种选择。
而换上更合适的是不是也是一种选择呢?
前者守成,后者就更积极进取。
所以,选择什么,关键还是要看黄霸自己到底要什么,是想混日子,还是做出点政绩。
【启发】
看完这一段,给我的启发有些乱。
一方面,对于职场中裁员的成本问题。
比如,前段时间某房地产公司裁员,本科以下、35岁以上、40岁以上主管、总监以上没有前30强工作经验,这些碰到一个,就裁掉。
这公司知道裁员会带来什么后果,也都知道换上去的人未必能够产生更好的效果,但是他们为什么依然要做?
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解释。
但是,背后必然有一个利益出发点,说明这样说好处还是有的,不然没好处干嘛做?
另一方面,就是一个做事的选择。
这里的选择不是做什么,而是一个选择摆在你面前你选择做不做的问题。
很多人思考做一件事,要不要做,看的是有什么好处、坏处,然后衡量利弊得失,再做决策。
没错,这是一种思考方法,但视野容易局限。
而看过了上面的材料,想到的是还是要回归原点,即你先别问这事好坏有什么。
你先看你自己的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去看这个事情做不做是否符合你的目标。
做选择,不是基于事情本身的得失,而是源于你自身的目标。
这样才叫你做选择,而不是事情用得失利弊来操纵你。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周秦篇、汉高惠吕文景篇,解读电子档
PS:平时比较忙,未必能及时回复,不过请放心,一定会处理,请耐心,莫急。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
等你的赞等了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