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组织利益考量,却不被他人理解,原因无非这4点!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6卷,汉纪十八
汉宣帝 神爵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
【原文】
诏举可护羌校尉者。时充国病,四府举辛武贤小弟汤。充国遽起,奏:“汤使酒,不可典蛮夷。不如汤兄临众。”时汤已拜受节,有诏更用临众。后临众病免,五府复举汤。汤数醉酗羌人,羌人反叛,卒如充国之言。辛武贤深恨充国,上书告中郎泄省中语,下吏,自杀。
 【译文】
汉宣帝下诏命保举能够担任护羌校尉一职的官员。此时赵充国正在生病,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共同保举辛武贤的小弟弟辛汤。赵充国听说后,急忙从病床上起来,上奏说:“辛汤酗酒任性,不能派他负责蛮夷事务,不如派辛汤的哥哥辛临众担任此职。”此时辛汤已拜受了护羌校尉的印信和皇帝符节,汉宣帝下诏,命改任辛临众。后辛临众因病免职,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再次保举辛汤。辛汤多次在酒醉之后虐待羌人,使羌人再度反叛,到底同赵充国预料的一样。辛武贤深恨赵充国,上书朝廷,告发赵充国之子中郎将赵泄露中枢机密,赵被交付狱吏审讯,自杀而死。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发生的背景是赵充国平定了羌人叛乱之后,关于护羌校尉人选而牵扯出赵、辛两家的事。
 
在护羌校尉人选一事上,赵充国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因为是这方面的专家,汉宣帝采纳后却有反复。
 
虽然人选都是辛家人,一个辛临众、一个辛汤,但是却让辛武贤对赵充国产生了恨意。
 
于是辛武贤告了赵充国儿子赵卬的状,使其自杀。
 
而十多年后,辛武贤的孙子辈的,又杀了赵氏的后人(见《汉书》),由此可见两家的恩怨纠葛挺深的。
 
回归到正题。
 
如果说,赵充国推荐的人选不是辛家人,辛武贤如此或许可以理解为报复,毕竟阻人前程嘛。
 
但是,赵充国推荐的还是辛家的人,肉还是烂在辛家的锅子里,为什么辛武贤不领情?
 
关键是赵充国否了辛汤理由非常充分,也体现其优先见之明,这是妥妥的一心为国,辛武贤为什么不能理解?
 
其实不光是赵充国与辛武贤这事上的纠葛,几乎很多人在为组织利益考量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被某些人所不容,因为这其中涉及到这4个必然。
1.利益冲突的必然
 
职位代表权力,也代表相应的利益。
 
赵充国对护羌校尉人选一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为公私心并不多,如果私心多大可以推荐与自己交好的人。
 
但是,在辛家眼中,尤其是辛武贤、辛汤等人的眼中就未必认为了。
 
对于辛武贤而言,他在靠近羌人的的方当太守多年,本身就了解情况。
 
赵充国领兵平定羌人的时候,辛武贤也是其中将领之一,不过在策略上和赵充国相悖。
 
本来辛武贤出任护羌校尉可能性极大,最终却没成,你觉得赵充国在里面会没发挥作用?
 
再说辛汤,本来四府已经推荐了他,但是赵充国又给否了,辛汤气不气?这是妥妥的毁人前程。
 
虽然说赵充国推荐了辛临众,也算是辛家人,对于辛家整体而言貌似没损失,可是拆分具体的来看呢?
 
赵充国损害了辛武贤、辛汤的利益,这个是的确的。
 
 2.理解差异的必然
 
围绕被平定之后的羌地应该如何处理?
 
这就要看对羌地问题的理解是如何?
 
到底是把羌人看做与匈奴一样与汉朝是敌人,以敌对关系处理,亦或是把羌人拆分地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都是代表不同的策略。
 
这个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领导用人,所传递的信息,不光是这个人有才,也是说这个人的做事方法,已经相关策略的调整,领导某种程度与此人达成共识。
 
所以,看到人事变化后说变天,变得不光是权力架构,更有自上而下的一系列做事方法等等。
 
因此,对于羌地应该怎么搞,当时朝廷内部估计是有两种议论。
 
赵充国是一种,以怀柔、拉拢分化为主,保持羌地一盘散沙动态均势。
 
而其他人是另一种,以威慑、干预攻伐为主,保持汉朝在羌地的绝对领导权。
 
两种议论不能说那种更好,但是因为其差别的存在,形成议论,被视为异己分子。
 
即,你说的有没有道理我不知道,但是你说的和我不一样,那么我就要把你视为敌人。
 
 3.觉悟差别的必然
 
好,咱们退一步来说,赵充国提出的这个有道理,大家都能知道,选择辛临众的确是更能够稳定羌地。
 
但是,知道又如何?知道了就要妥协服软?
 
知道了就要按照他的来办,把自己到手的利益拱手相让?
 
这就涉及到一个思想觉悟差别的问题。
 
即,有些东西这样做,的确是对组织集体有利,大家是否知道?大概率是知道的。
但是,知道和真去做,是完全两码事,不然为什么说知行合一最难。
 
尤其是,当组织利益与自身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愿意妥协,牺牲自身利益而保全组织集体利益的人更是极少。
 
 4.心理差的必然
 
最后再来说一说为什么赵充国推荐了辛临众取代辛汤,可是辛家人依然不爽。
 
这个要从三个角度来说。
 
首先,从赵充国角度来说,他一心为公,提出合适人选,没什么大问题。
 
同时也认识到了,如果否定辛汤必定会得罪辛家,于是提出辛临众算是矮子里面拔高个,给了辛家一个面子。
 
在他看来,肉不出辛家锅里,辛家也没话说。
 
其次,再从辛汤、辛武贤角度来说。
 
虽然还是提议了辛家人辛临众,但是阻的是他俩的前程,提拔辛临众和他俩有毛线关系。
 
难道,打了哥哥一顿,然后把哥哥的好处送了弟弟处,哥哥也要跟着千恩万谢?
 
屁!感恩那是辛临众的事,辛武贤、辛汤要的是报复!
 
最后,再从辛临众的角度来看。
 
对辛临众而言,属于喜从天上来,本来没他事结果赵充国推荐他上。
 
但是,同样祸也从家中来,如果他接了赵充国传过来的橄榄枝,辛汤、辛武贤这两兄弟会如何看他?
 
说心理差那是利益之外,人心理的变化。
 
简单来说就是,你以为别人会这样想,其实别人和你想的完全不一样。
 
放在赵充国身上,他以为提出辛临众,辛家人会领情,实际上压根没有,最终反而成了赵充国一厢情愿。
 
 【启发】
 
回到一开始,为什么说为组织利益考量,最后落不得好?
 
上面四个点虽然围绕赵充国这事展开,其实也说得听明白了。
 
一来,利益问题,利益就那么多,你一心为公打破原有格局,势必会触动某些人的利益。
 
二来,认知差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看问题,站的维度不同,看到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同。你有你的想法,我也有我的,凭什么要我按照你的想法来?亦或者说,凭什么要我去理解你的想法?
 
三来,思想觉悟,为了组织谋利谋发展,这放在任何地方都算是政治正确,但是说归说、做归做。你有本事付出,凭什么要求别人也如此牺牲?你站在道德高地上,如果别人不跟就混蛋?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样的觉悟。
 
四来,心理感知,你觉得的东西,别人是否都这样想?你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你不知道。很多时候,人都喜欢把自己的感知强加在别人之上,以为别人也和自己一样想,但实际上,差远了!!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周秦篇、汉高惠吕文景篇,解读电子档
PS:平时比较忙,未必能及时回复,不过请放心,一定会处理,请耐心,莫急。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

等你的赞等了好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