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目的和手段搞混,离出乱子也不远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7卷,汉纪十九
汉宣帝甘露元年(戊辰,公元前53年)
【原文】
皇太子柔仁好儒,见上所用多文法吏,以刑绳下,常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译文】
皇太子刘性格温柔仁厚,喜欢儒家经术,看到汉宣帝任用的官员大多为精通法令的人,依靠刑法控制臣下,曾在陪侍汉宣帝进餐的时候,从容进言说:“陛下过于依赖刑法,应重用儒生。”汉宣帝生气地说:“我大汉自有大汉的制度,本来就是‘王道’与‘霸道’兼用,怎能像周朝那样,纯用所谓‘礼义教化’呢!况且俗儒不识时务,喜欢肯定古人古事,否定今人今事,使人分不清何为‘名’,何为‘实’,不知所守,怎能委以重任!”于是叹息道:“败坏我家基业的人将是太子!”
 【解析】
 
上面这段故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往小了说就是老子训儿子,恨铁不成钢,学成了书呆子。
 
往大了说是汉宣帝和未来汉元帝关于汉朝国政制度的观点冲突。
 
造成汉宣帝与太子刘奭有如此观念冲突,很大程度上源于后天经历和教育。
 
汉宣帝起于民间,关中三辅都走过,见识过底层老百姓生活,也见过人情冷暖以及社会的阴暗面。
 
太子刘奭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没经历过这些东西,见识上就依赖于别人的信息灌输。
 
汉宣帝给刘奭找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人,大概率刘奭也会变成什么样的。
 
这也是历朝历代皇帝必然走下坡路的一个关键因素。
 
别的官僚都是奋斗上来的精英,而皇帝不过是血缘继承,学的还都是官僚系统希望皇帝学的,怎么能玩得过?
 
好,回到汉宣帝与刘奭的争论点,汉宣帝能承接汉昭帝、霍光搞出一个昭宣中兴,足以说明他的水平极高,甚至来说后面汉朝,除了刘秀之外,没有一个能和他比肩。
 
因此汉宣帝与刘奭这番话,有这么几个启发点。
 
 1.自有制度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这话基本上都算一个典故,非常有名。
 
这一句话要理解,要分两层。
 
其一是,对汉朝制度的高度概括,霸道,王道都有,并不是单一一种。
 
霸道,指的是武力、刑罚、权势;王道,仁义道德。
 
这个说白了就是萝卜大棒两手抓两手硬。
 
其二就是“自有”这两个字。
 
所谓“自有”,可以算是汉朝历代帝王逐渐摸索出来并且经过实践切实可行的。
 
是在实践中终结出来,经过验证,且认为能够与自身情况与当下匹配适用的。
 
 2.灵活调整
 
柰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要说这一句话,核心点有两个,一个是“纯任”,即单独、单一使用道德教化。另一个则是“周政”。
 
汉宣帝的意思并没有否定道德教化,而是并不认为可以单纯使用道德教化来管理国家。
 
这一点其实符合霸道王道兼用的观点。
 
至于周朝他推行道德教化,最后却崩了,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
 
因此,在汉宣帝看来,灵活调整贴合当下才是关键,能用道德教化的时候就用道德教化,要用武力、刑罚时也要用。
 
霸道、王道不过是方法手段,并不是目的,如果反而被手段限制,为了道德教化而道德教化,最终就会失了根本。
 
 3.人事基础
 
且俗儒不过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刘奭建议用多用儒生,汉宣帝不这么认为,然后就是对儒生一顿喷。
 
但是这不否定汉宣帝手下诸多儒生在朝为官的事实。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在于汉宣帝和太子刘奭对于儒生这个概念认知,有类似白马非马的问题。
 
在太子刘奭看来,只要是儒生就要多用,因为儒生的政治观点贴合太子刘奭,让其感觉对味,或者说太子刘奭自己就是个儒生。
 
所以,太子刘奭说的儒生,是泛指普遍学了儒家学说的人就算儒生,是对一种学术学说的认可。
 
而在汉宣帝这边,一边喷儒生一边用儒生,其在于他把儒生的群体进行了拆解。
 
首先学习儒家学说的人都叫儒生,这一点含汉宣帝平没有排斥。
 
其次学习之后这些儒生会有分化,有的学以致用不拘泥于书册,有的皓首穷经把书读死了,还有的一知半解。
 
最后,汉宣帝所排斥或者说抗不起的事“俗儒”,就是那些学了半吊子没啥真本事,就会借着儒家经典好古非今搞事情的。至于那些有真本事的儒生,汉宣帝不排斥反而重用。
 
所以说,汉宣帝和太子刘奭的差别在这里。
 
咱们在用简单的话来说,就好像两个老板,一个看重学历,但更看重实效。一个觉得高学历的就是人才就要大用。
 
那你觉得哪个老板更高明一些?
 
 4.紧扣目的
 
之前说了,王道霸道不过是手段,要为目的服务。
 
对汉宣帝或者说汉朝刘氏而言,王道霸道的根本目的其实就两个。
 
其一,维持刘氏的统治地位。
 
其二,治理国家,稳定局势。
 
太子刘奭的错误在于,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为了搞王道、道德教化而如此。
 
这一个层面是对制度选择之上一种统筹观点。
 
在具体到人事,太子刘奭的错误在于,他对儒家观点的认同,所以倾向重用儒生。
 
更多是价值观贴合、同类聚集而做出的人事。
 
而汉宣帝在不否定儒家的前提下,对儒生进行分拆,选择性重用能够为两个目的服务的人。
 
这个东西,其实也只我们之前常说的,管理者任何决策行为,必然是要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这个目的,可以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亦或者是为了维护组织架构,但绝对不是为了的手段本身。
 【启发】
关于目的和手段,很多时候人都会搞错。
结果便成为了手段,丢了目的,最终把事情搞的一团乱麻。
其实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分歧并不一定是目的上的,更多的还是基于同一个目的之下,你想这样搞,我要那样干,都觉得自己这个方法对,也都觉得对方办法不行,于是乎,分歧矛盾就产生了。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周秦篇、汉高惠吕文景篇,解读电子档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点击下方关注我
如果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帮我点个赞。
你的支持对我非常重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