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第28卷 汉纪二十
汉元皇帝 初元二年(甲戌,公元前47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不影响阅读)
恭、显令二人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疏退许、史状,候望之出休日,令朋、龙上之。事下弘恭问状,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婬,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后上召堪、更生,曰:“系狱。”上大惊曰:“非但廷尉问邪!”以责恭、显,皆叩头谢。上曰:“令出视事。”恭、显因使史高言:“上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即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于是制诏丞相、御史:“前将军望之,傅朕八年,无它罪过。今事久远,识忘难明,其赦望之罪,收前将军、光禄勋印绶;及堪、更生皆免为庶人。”
【译文】 (可跳过直接看解析,不影响阅读)
译弘恭、石显命令郑朋、华龙联合控告萧望之等密谋罢黜车骑将军史高,使圣上疏远许、史两大家族。等到萧望之休假那天,郑朋、华龙把奏章呈递。元帝交付弘恭查办。在询问萧望之时,萧望之回答所:『外戚身居高位,大多荒淫奢侈,我期望圣上疏远他们,是为了扶正国家,并没有邪恶的意念。』在取得口供后,弘恭、石显联合上奏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结党营私,互相称许推荐,多次诋毁国家重臣,离间陛下的骨肉至亲,图谋控制朝廷,独揽权势。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忠。陷陛下于不义是无道。请派谒者把全案移送廷尉』。当时元帝即位不久,不了解移送廷尉是关进监狱,于是就批准了奏请。后来,元帝要召唤周堪、刘更生左右回答说︰『他们已被逮捕关押。”元帝大惊说:『不是说廷尉仅仅问话呀?』责备弘恭、石显,二人都叩头请罪。元帝说:『快请他们出来办公!』弘恭、石显唆使史高对元帝说:『陛下刚刚即位,没有以德感人而闻名全国,就用法律处理师傅。既然已把九卿、大夫级官员下狱,也不好再让他们官复原职,不如就此将他们免职。』元帝于是下诏给丞相、御史︰『前将军萧望之,作过我八年的师傅,没有其它罪过,只因年纪已老,记忆力减退,赦免他的罪过,撤销他的前将军、光禄勋职务,而周堪、刘更生一律贬为庶人。
【解析】
上面的材料是石显、史高等人对萧望之一系发动进攻。
几乎是轻飘飘,没有什么腥风血雨,就把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给一把撸掉了。
为什么石显、史高胜得是如此酣畅淋漓?
看点有这几个方面。
1.发动成本极低
如果告状萧望之让石显、史高自己去办行不行?
注意,之前萧望之已经对石显、史高进行了表态,基本上可以断定两拨人彼此不对付。
如果石显、史高去干,尤其是亲自去干,在汉元帝看来其实就是打击报复。
感观会不会变?不确定,但是说这话可信度就大打折扣。
郑朋、龙华,不过是两个不足挂齿的小官,想投靠萧望之不得,又反过来投靠史高。
之前分析过郑朋的动机,死中求活不得已。
这个时候,郑朋、龙华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让他们去弹劾萧望之,立投名状、表态忠心。
一来验证其投靠真伪,二来让他们打响第一炮。
成功乘势追击,不成丢出顶雷,而战火也烧不到史高、石显。
2.打时间差,制造第一效应
候望之出休日。
史高、石显发动的时机是萧望之休息不在宫内。
这个时候,可以趁着郑朋龙华弹劾的机会,一面倒地说萧望之的不是。
萧望之不知道宫内发生的事,无法辩解,这就给史高石显添油加醋、歪曲抹黑、刻意放大的机会。
对汉元帝而言,他在这个状态下单方面接收到来自石显、史高关于萧望之某事的信息,极易形成第一效应。
所谓第一效应,指的是你对某事不知道,那么你对这事的观点看法,会偏向你最先接到的相关信息。而一旦第一效应形成,想扭转极难,且第一效应对后续事情影响极大。
况且,石显又是他身边亲近的人,史高又是亲戚、先帝任命的辅政,信任度更是极高。
3.诱导性问话挖坑
虽然有第一效应,汉元帝也知道不能偏听偏信,更何况萧望之是他的老师,其感情关系也是极好。
不过汉元帝并没有自己找萧望之来问话,而是派人去问话。
事下弘恭问状
《资治通鉴》汉朝部分,出现不少类似的,皇帝想了解事情,不是召大臣过来问话,而是让身边宦官或侍中去问话,然后再回来传达。
这个中间单从信息上就容易出现偏差,而万一这些宦官、侍中存了私心故意设置诱导性问题呢?
而这个弘恭是谁?和石显、史高一伙的,且萧望之之前还给过人家不快活呢。
那么这个弘恭在其中会不会搞事情?我猜测这是大概率的,比如设置一些诱导性的问题来挖坑。
这种情况下,萧望之回答出来的话怎么可能真正做到滴水不漏,他又不是外交部的几个发言人。
一旦说错话,就会给石显、史高更大的机会。
4.对汉元帝水平的了解
外戚在位多奢婬,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
以上为萧望之的口供,论行妥妥的为汉朝好,但是在史高、石显的嘴巴里面,才不管他本心,直接论行,往死里抹黑!
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举,数谮诉大臣,毁离亲戚,欲以专擅权势。为臣不忠,诬上不道
这个东西其实就是辩证,或者说切换角度来看,核心在于史高、石显的切入点,以及如何把萧望之说的东西给歪曲黑化。
之前有篇文章说,苏文(汉武帝时期太监)在抹黑太子刘据时候,提到了有几种方法,这里不赘述。
而最关键的是这个。
“······请谒者召致廷尉”。时上初即位,不省召致廷尉为下狱也,可其奏。
石显这个人在这件事情上有两个关键作用。
其一,是他对汉元帝的了解。
这个之前也提到过:显为人巧慧习事,能深得人主微指
石显知道汉元帝水平不怎么高,没有经过实际政务历练,对于朝廷运作、制度法规不是太了解。
这就给了石显操作的机会,把萧望之、周堪、刘更生丢到廷尉就是利用汉元帝不了解之个制度,从而搞了这一出。
等这三个人真下狱了,反而给了石显把这事做成死局的机会,比如畏罪自尽、被病逝等等。
其二,石显自己本人对制度运行的了解。
这个在之前也提到过: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自宣帝时久典枢机,明习文法;
正因为懂、了解,所以才知道如何做最有利于自己,以及哪些地方有漏洞可以钻。
5.对汉元帝性格的了解
不过事情有反复,汉元帝在得知“下廷尉”的真实含义后,又要把萧望之等人放出来。
石显的关键作用再一次体现出来。
这里是石显对汉元帝性格的了解,知道他耳根子软、好说话、而且还有点要面子,特知道他对萧望之等人感情深,不可能下死手,于是就采取折中。
既然杀不了,那就把他们踢出权力中心。
这个时候的切入点就不是萧望之等之罪到底是什么。
而是下萧望之等人入廷尉,以及将三人放出官复原职值这个操作本身,会给汉元帝带来负面。
新即位,未以德化闻于天下,而先验师傅。即下九卿、大夫狱,宜因决免。
说白了就是,汉元帝你才继位,威信没有立,就把老师下狱了,这本就不好听。
现在放出来官复原职,那不就等于说你之前做错了吗?
如此反复,你这个皇帝威信还何在,还不如先免职,过段时间再说。
其实从史高这话来说,也完全正确。
当领导,尤其是新领导上位初期就犯错、玩朝令夕改,这个威信基本上就废了。
所以最后,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罢免官职,石显史高完胜。
【启发】
这一段材料启发点,在于汉元帝被石显等人操控玩弄的过程,妥妥的典型反面教材。
尤其是放入到职场的环境中,如果你是领导,尤其是才上位的新领导,要了解什么?
业务、人员固然重要,但是我觉得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制度和流程。
领导的权力来源于制度和上级加成,如果不知道制度,不懂得利用制度、维系制度,其实就是不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力。
这东西,往小了说,无非就是办事没照着制度来,事情办不下去。
往大了说,叫做领导乱搞一气,严重打击威信。
要是碰到如石显史高这样的,利用领导不懂制度,从中夹带私活,好处自己得了,责任反而要领导背,那就是真丢人丢到姥姥家咯。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周秦篇、汉高惠吕文景篇,解读电子档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
如果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帮我点个赞。
你的支持对我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