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9卷 汉纪二十一
汉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
【原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不影响阅读)
天子说之,数召见问。房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末世以毁誉取人,故功业废而致灾异。宜令百官各试其功,灾异可息。”诏使房作其事,房奏考功课吏法。上令公卿朝臣与房会议温室,皆以房言烦碎,令上下相司,不可许;上意乡之。时部刺史奏事京师,上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刺史复以为不可行。唯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初言不可,后善之。
【译文】(可跳过直接看解析,不影响阅读)
元帝喜欢他,数次召见,向他询问。京房回答说:“古代帝王按功劳选拔贤能,万事都有成就,祥瑞显现。衰亡之世,任用官员则以遭诋毁还是受称赞为依据,所以朝廷不振,因而招致天灾变异。应当考察文武百官的行政效率及其政绩,天灾变异才可停止。”
元帝命京房主持这件事,京房于是拟定了考功课吏法,上奏元帝。元帝下令,公卿朝臣与京房在温室殿举行讨论会。大家都认为京房的办法过于琐碎,使上级和下级互相监督侦察,不可施行。但元帝却倾向京房。当时,正好各州刺史向朝廷奏报事宜,集中在京师长安。元帝召见他们,命京房向他们宣布考核之事,刺史们也认为不可施行。只有御史大夫郑弘、光禄大夫周堪,开始时反对,后来转为支持。
【解析】
上面材料中提到的“考功课吏法”具体是什么内容,我找了不少资料没有找到详细的信息。
所以只能笼统地认为这是一种对官吏的绩效KPI。
而上面材料就是汉元帝在听到京房提出这个东西之后,是否要实施发生的一些事情。
简答来说,汉元帝、京房想搞,但是绝大多数大臣并不想搞。
咱们先拔高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一项制度提出的初心,其内涵绝大多数都是为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组织效率、去芜存菁之用。
这个东西的利主要体现在利组织,以及利最上层的领导阶层。
但是否实施得下去,还要看这项制度是否真的利了大多数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大臣会反对呢?
1.理想与现实
首先任何制度的实施是有大的先决条件。
制度是好的,但是不符合时代环境,不但不能发挥效果,甚至会搞出乱子。
京房提出的东西,因为看不到具体的内容,所以不好断定。
但是,京房作为提出这项建议的人,他其实自己的经历更多是偏向学术,并没有切实的做过官,所以他提出这个东西来,极有可能想当然、拍到脑袋。
说好听的,叫理论研究出来的成果,说难听的就是空想。
试想,一个没有过实践验证的东西,这样贸然提出来,还想全国推行,不管怎么样都让人心中发虚。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朝廷诸公不建议实施是有其的道理的。
2.触动的利益
再就是利益层面。
之前在盐铁会议那一篇中提到,任何制度一旦实施推行个几十年,甚至十几年,必然会出现一大批基于这项制度而获利的既得利益阶层。
京房提出的是针对官员的“考功课吏法”。
对于现在的官员来说,他们都是通过以前的官僚途径上来的,属于原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现在这个东西一出来,现有的官员的晋升、去留给卡死了,毫无疑问地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资本家会革自己的命吗?不会?官僚阶层会给自己设置障碍和难关吗?显然也不会。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对于任何限制、束缚自己的外部因素,内心都是存在抗拒的。
指望人同意一个束缚、限制自己东西还触碰到利益的东西试试,显然是扯淡。
3.决策过程权力纠葛
再退一步来说,假如这东西的确有用,也有可能出现推不动的情况。
这个就涉及到一个决策过程、权力体现、话语权的问题。
汉元帝是皇帝掌握最高权力没错,但是大臣虽然算臣,不过本质上算是和皇帝在同一个框架之内共同治理天下的群体。
即,彼此保持博弈,同时又合作。
现在,汉元帝提出来商讨一下,是尊重了大臣,但是大臣就要同意了?那岂不是变成应声虫?你说干就干,那么我们的权力怎么体现?这不是撇开我们单干,不拿我们当回事吗?
所以,这事得磨一磨。
一方面体现自己的话语权,另一方面也展现自己的权力影响,更是刷一刷存在感。
比如有些地方的会,本来这个事最后必定是要通过的,但是都要反复开会磨一磨,集体民主决策固然是其一,但是人的主观的体现存在感也未尝不是因素之一。
4.未知与不确定性的恐惧
最后,抛开上面三点再来就事论事地看。
京房提出的这项制度要试试可以,但是会有什么效果,是好是坏,大家都不知道!
这就是不确定性、未知。
而人类天性又是追求稳定的,加上官僚系统普遍具有极强的保守性,对于任何超越当下制度、会带来不确定的东西都是有着极强的抗拒。
因为他们作为利益获得阶层,改变意味着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责任,自然是不愿意变动。
所以,在推动这件事情上,稍微有点觉得看不懂、有点麻烦,有点困难,就会后缩,进而把问题扩大化,觉得干不了、不能干。
所以,从上面四点不难看出,京房提出这的这个“考功课吏法”无法实施。
如果说他碰到雄才大略、魄力极强的君主,这事可能就强行推下去了,比如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比如北击匈奴的汉武帝,可惜汉元帝并不是这种君主,注定这个“考功课吏法”会半推而废。
【启发】
材料看到这里,想到之前讲商鞅变法的内容。
商鞅能成功靠的是两个关键。
其一,获得了上级秦孝公百分百支持,这事才能推下去。
其二,获得了广泛的中层、底层支持,打造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使得这事哪怕在商鞅死后,也能成为秦国的基本国策。
所以,再来看京房,上级支持或许有但不稳,但是中层、底层他获得不了。
尤其是这个“考功课吏法”,并不是解放生产力、创造新增量,而是针对现有体系的监督监管,势必不会获得广大的支持。
所以,京房的问题在于什么?
太急了,上来就想全国开始,等于直接开盘出王炸。
如果真想把这事干成,而不是通过这事来谋上位跳板。
那么循序渐进、拆分出多个部分,慢慢来就是最稳妥的办法。
再退一步,京房这事搞不下去,也是没有形成共识、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最起码在共谋这一层就没有做到,何谈共识?
所以,如果你是京房,你会怎么办让这件事能够推下去?
——END——
发送关键字【 1 】:长文《如何成为领导心腹》《送礼的诀窍》
发送关键字【 2 】:长文《关于钱与财富的思考》
发送关键字【 3 】:咨询、聊天
发送关键字【 通鉴 】:过往解读内容合集电子版
想第一时间读到我的文章
欢迎扫描下方的二维码关注我
阅后点赞,手有余香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