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300年前的北京城。当夜幕降临,紫禁城也寂静下来的时候,宫中的层层朱门开始关闭。一阵阵悠长的喊声在空中回荡,“下斤两,下斤两……”那是太监们在招呼关闭各宫宫门。在这高高的宫墙团团围起的宫殿中,除了皇帝和他未成年的儿子,唯一获准能在这里过夜的男人,只有太监。
太监在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宦官,也有的叫内官、中国阉人,但是在清朝就被叫做太监,是封建社会的一个丑恶而畸形的产物,它是由封建宫廷制度制造出来的,但又寄生于封建宫廷的一个怪胎。
人和人是如此的不同,一个皇帝可以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为了保证他对这一群女人的独占,却必须让成百上千的男人变成残废,永远失去做人的尊严,失去家庭的亲情与欢乐,而得到的只是整个社会的蔑视与轻贱,以及由于身体残缺而产生的变态心理,变态生活。
在清朝宫中太监多达上1000,最多时有2800多人,这些太监除了少量的战争俘虏或年幼的宫刑罪犯外,大部分是从民间招募而来的。当时直直隶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的青县、静海、河间、大城、南皮、任邱、涿县,以及今天北京郊区的昌平、平谷、大兴、皖平等处,都是出太监的地方。
报名做太监的都是穷苦农民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生活所迫,便将他们送入宫中。这些地方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某家一向很穷,忽然间又买地又盖房子,一问原来是家中有孩子做了太监。这种现象对走投无路的穷苦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于是父母竞相送孩子入宫,甚至一些已结婚生子的青年人也净身做了太监。
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宫太监的招募工作通常由内务府下的会计司负责,会计司下设有两个牙行,具体负责太监的招募和净身手术的实施。
《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是一本回忆录,是解放后由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组织清宫中的遗老遗少写的。在这本书中,有清宫老太监回忆说,光绪二十几年前,在北京有专门干这种净身营生的,著名的如北长街会计司的毕五,和地安门外方砖胡同的小刀刘,这两家的家族都是清朝的七品官。鼎盛时期,一个季度要给宫中总管内务府近40名太监。
准备当太监的孩子在做净身手术前,都要先签一份合同,表示自己是自愿接受手术的,发生生命危险,完全由自己负全部责任,签完合同,孩子就被送上了手术台。所谓的手术台是一块四角都装着铁环的门板,孩子一躺上去,净身师就把孩子的四肢牢牢地捆在铁环上。然后眼睛蒙上一块黑布,灌上一碗大麻汤做麻药。接着,一盆凉水泼向孩子的下身,趁着孩子脑袋发懵、身子发麻,这时候就下刀。
这种所谓的净身和农村劁猪骟马实际上没什么两样,一些人由于付不起手术费,就由家长自己动手。晚清的太监马德清,在回忆当年自己亲生父亲给他做手术的经历的时候说,当时他被吓坏了,疼得不知昏过去多少次。净身的手术对每个太监来说都是一个惨痛的噩梦,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仅仅是噩梦的开始……
表面上看,太监们入宫以后生活水平确实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入宫时每人都能得到一笔安家费,入宫后每月还可以按等级得到相应的月薪。按季领取一份口粮,按清朝为皇宫制定的法典《宫中则例》规定。即使是一般无品级的太监,每月也能得到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大约和今天的一两百斤米,加上年节照例的赏份,对于一个乡下人来说,已经是个可观数字了。
清朝统治阶级看来,他们给予太监的待遇已经够高的了,太监算什么?康熙皇帝说,“太监是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把他们看成是虫子,蚂蚁。乾隆皇帝也说,“太监是乡野愚民。这样卑贱的人,养在宫中还给授品衔,已经恩惠得过分了。“
鉴于明朝太监干预朝政的历史教训,他们不能容忍太监有任何干预国家政务的行为。开国之初,顺治皇帝福临,就将一块高134厘米的铁牌矗立在内宫交泰殿门前。上面刻着他颁布的严禁太监干预政事的一道敕谕。这道敕谕,后来就成为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宫中太监只要触犯了这条祖宗家法,都会被处以极刑,如康熙初年的吴良辅,就是顺治临死之前送去出家的那个太监。还有乾隆年间的高云从都被砍掉了脑袋。
最为典型的还是光绪年间的两桩案例。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甲午海战之后,储储秀宫里的小太监寇连材,年仅20岁,因忧患国事而冒死上书慈禧太后,随即就被以犯法干政和越分擅奏外事等罪名押赴菜市口斩首。维新派领袖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一文中为寇连材立传,称赞他是烈宦,把他的名字归到维新志士的行列之中。
据说内务府慎刑司就是清宫内部主管执法的部门,设有气毙之刑,这种刑法,用七层棉纸沾水后,一层层将受刑犯人的口鼻耳封起来,使他窒息而死。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就用这个办法,将伺候光绪皇帝及珍妃的数十名太监治死了。气毙之刑在清宫档案中没有记录,但戊戌变法后,宫中确实有几名太监被仗责处死,也就是乱棍打死。
这条记载,见清宫档案《内务府杂件》。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十九日,慈禧太后下达治罪懿旨,内殿太监杨瑞珍,杨昌恩,张德明及珍妃宫中的太监戴恩如干预国政、扰乱大内、串通是非,实属胆大妄为。交内务府大臣,即日仗责处死,慈禧为这四名太监立的罪名,就是干预国政。
当然,因干政而遭到惩罚的毕竟是少数,太监们一般都深知这里面的厉害,不会去触犯这一条。对于大多数太监来说,防不胜防的是宫内多如牛毛的清规戒律,一不留神就有危险。按宫中责例规定,太监口角斗殴打60大板,点灯时不谨慎,夜里值班时打瞌睡、大声喧哗、损伤宫中陈设、私自外传宫内之事、不服上层太监管教等打40大板,传小道消息,请假回来得太迟,等打20-30大板。
太监一般不准出宫,出宫要请假,制度十分严格。乾隆四十九年六月。在瀛台当差的一个太监,因为母亲病重告假三天,回家后母亲病逝。办完丧事赶回宫中,晚了不到一天,但首领太监已上报作为逃跑处理。于是他被发到南苑,在马棚里铡草三年。把太监关起来喂马铡草是清朝统治者处罚太监的一个重要手段。
瓮山也就是今天的颐和园万寿山,这个皇家御花园过去竟然也是关押太监的一个重要场所。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开始,犯了罪的太监被发往翁山的马棚。以后,这里就成了太监的监狱。从乾隆十二年的一份报告看,当时瓮山关押着13名太监,其中带有9条锁链的达7人之多。
但是翁山并不是惩罚太监的唯一地方。在清朝的中后期,更多的太监被关在景山或南苑的无甸。当时所有被关在这些地方的太监都是给马铡草。在这种情况下,太监的精神压力特别大,每天都战战兢兢的,处处小心谨慎。但越是这样,他们越容易出错。乾隆十三年十一月的时候,一个姓石的小太监去给皇帝请轿,不小心把鞋给掉了,首领太监向总管太监区报告了这事,吓得他仓惶的逃跑。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保和殿的小太监用竹棍支窗户,随手将削竹棍的小刀忘在了床上。被发现后,以持刀入宫的罪名论罪被判绞刑,后来从宽发落,处枷号一年。所谓枷号就是在脖子上架一副沉重的木枷。每天从早晨直到晚上,在室外站着,跪着,刮风下雨也照跪不误。
沉重的劳务,严厉的处罚,使许多下层太监一天天变得迟钝而麻木,再加上被阉割而带来的自卑心理以及四周人们的歧视,连他们自己也觉得实在算不得人,而这种歧视有时竟然来自亲人,甚至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其他太监。
乾隆时期有一个叫罗思贵的为了养活家小,于21岁时净身入宫做了太监。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他将妻子,儿子及老母亲接到紫禁城外的西华门外居住。他的妻子因为忍受不了这种变异的生活,扔下了儿子及老母,不辞而别回老家去了。其他同伴太监以此事嘲笑他。罗思贵受了刺激便用小刀自杀。结果还没有死成。
生活的平淡与无聊,是对宫中太监的又一种折磨。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记载,晚清的太监魏子卿等人回忆说,当班的时候没有多少事情做,,当班的时候除了服侍老爷也就是大太监,也没什么事情做,在固定的圈子里走也走腻了,宫里没有休假,有时候请几个钟头到外边去玩也没散心的地方。而且进出宫手续很麻烦。
无聊苦闷,压抑自卑,这种种一切将无法挣脱的罗网,使得他们精神恍惚,性格怯懦,一天到晚疑神疑鬼。乾隆时期,清茶房有个太监,叫李朝用,最初在养心殿当差。一次不小心将面汤壶放在桌子上,弄出了响声,总管随口问了一句,他竟吓个半死。自动申请到二所去抄写档子。首领太监分配新工作时叮嘱他要好好干。如果再干不好,就要责打,从此他背上了思想包袱,总怀疑别人都在监视他。老是去报告首领太监,首领太监不耐烦起来,呵斥他,再这样疑神疑鬼就报告总管。李朝用思想的负担更重了,回所后左思又想,越想越怕,最后终于以自杀解脱了自己。
太监心理变态的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性格是畸形。具有双重性,平时他们唯唯喏喏,可是有时候又会突然的发动,走向另一个阶段。在主子和上司的面前他们永远低三下四。可是一旦面对比他职位低的小太监面前,却变得不可一世,甚至于欺负虐待他们。
在清宫,大太监欺负小太监是天经地义的。在《内务府奏案》中就记载了这样的事,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圆明园舍卫城太监金满贵与首领太监徐志,在值班房中开玩笑,徐志忽然翻脸说金满贵无礼,金满贵不服,徐志便动手打了金满贵。事情闹大了,结果金满贵被罚往翁山锄草,可徐志却一点事也没有。
上层太监对下层太监不但任意欺压,而且直接盘剥。乾隆中期,静宜园有个叫高朝凤的首领太监,因父亲去世。丧事办了20多天,其间往来吊丧亲友们所用的饭食费用,全部从属下太监中摊派,他勒令每名太监各出细米一斗,没有米就得折钱840文捐给他。
大太监欺负小太监,小太监则欺负更弱的人。宫中的杂役们也是太监们欺负的对象。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圆明园西洋楼的领催就因不堪太监私弄殴打,忿而自杀。
乾隆十六年十月,宁寿宫的宫女五妞被太监赵国宝肆意凌辱折磨,越墙自刎未遂。宁寿宫监督领侍将五妞发谴锦州嫁与壮丁为妻,而赵国宝也被发往黑龙江。
太监在宫里胆小如鼠,可是一出宫了马上换另一副嘴脸。有些宫中的下层太监,他们一到宫外就仗着自己是宫中之人找茬闹事。乾隆二十二年,一个在宫里当和尚的太监于荣焕就在大街上公然侮辱一个巡检,这巡检就是管治安的官员,后来又大闹公堂,气焰十分嚣张。
为了反抗生活麻痹自己,宫内太监酗酒、赌B、打架之风盛行,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四月,圆明园中几个太监赌B,边赌边喝酒,后来因为输赢借着酒劲争吵打斗。结果太监张进朝当场被另一个太监用随身的小刀捅死。
有时即使很小的事也会闹出人命。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的一个秋夜,在圆明园螺蛳楼北边水沟旁,两拨太监捞螃蟹时发生争吵,后来发展到打群架,太监张忠当场被打死。太监们是既可怜又可嫌,既可悲又可恶。难怪自古以来,人们对太监没有好印象。
当太监们对宫中的生活忍无可忍时,便开始逃跑。太监逃跑现象在清朝十分普遍,据统计,光绪二十六年正月至七月逃跑太监多达233人。当初,他们为了进这里,冒着生命危险,忍受巨大的痛苦,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现在,他们却又要不顾一切地跑出去。
清代保甲制度森严,对于宫中逃跑太监抓得很厉害,许多太监刚逃出宫中便被抓回。抓回来便是一顿毒打,更可悲的是,太监门的这种逃跑往往很盲目。逃出宫后才发觉自己什么生活技能也没有,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加上自己生理上的显著特征,很容易被人识破,跑来跑去,只得又跑回宫中。他们最终发现,除了做太监,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生路。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便想到了自杀。在清代,太监自杀现象层出不穷。
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十一月,年过70的御药房老太监李昆得了重病,向首领太监请假出宫找个地方养病,被首领太监拒绝。他病痛难忍,又不敢逃跑,便在当夜用刀自尽了。也许,只有从肉体上消灭自己,他们才能从精神上获得彻底解脱。
值得一提的是,嘉庆十八年林清等天理教徒攻打紫禁城,太监刘全等人也积极参加了这次行动。这一惊人的举动多少给整个暗淡无光的清宫太监反抗斗争添了一点光彩。
太监的命运是悲惨的。生前卑微屈辱不被当人,死后被抬出宫埋在城外,甚至那些普通太监连墓碑也没立一块,依然不被当人。随着清王朝的灭亡,太监这个丑恶而畸形的人类社会怪胎也永远被埋葬在历史之中了。
信息收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唐益年
纪录片:《太监的命运》
❂ 小华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