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用英文将“南京大屠杀”告诉全世界,7年后她却绝望自杀



2004年11月9日凌晨,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瞒着家人开车前往郊外,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年仅36岁的生命。
世界各大报纸、电视、广播迅速发布了这条新闻。消息传到中国的南京,人们难以相信这一无情的事实。
这个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女子,当时《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前十名的女作家,写作事业正处于上升期,突然选择以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令人困惑不已。
没有人会相信,张纯如会自杀。就连她的家人,也从未想过她会选择如此。斯人已逝,张纯如留给了世人太多的感叹与惆怅。
张纯如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中写道:
“我之所以这样做,因为我太软弱,无法承受未来那些痛苦和烦恼的岁月。每一次呼吸都变得更加困难……就好像正在溺毙于汪洋大海之中。我知道,我的所作所为会把这种痛苦的一部分加于他人,尤其是那些最爱我的人。”

张纯如为何绝望自杀?她到底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和挣扎?这一切,都要从她写作《南京大屠杀》一书的初衷说起。
我们认识张纯如,更多是源于《南京大屠杀》这本书。长期以来,只有中国人民将“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深深铭记于心,国外媒体对此却知之甚少。
是张纯如一个弱女子,将“南京大屠杀”告诉了全世界。
纯如,寓意为和谐美好,出自《论语》“从之,纯如也”。1968年3月28日,张纯如出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祖籍江苏淮安。
从小父母就教育张纯如:身为中国人是很骄傲的事。外祖父张铁君,是民国报业界极负盛名的报人。他经常教育纯如,不要忘记中国文化,不管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根在中国。
在外祖父和父母的影响下,“中国”两个字在纯如的心里扎了根。她总是缠着父母问:“中国是什么样子的?”母亲告诉她:“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中国饱受战乱,家人颠沛流离,随时可能丧命。”
张纯如9岁时,第一次听父母说起1937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1937年秋,外祖父张铁君在南京担任教员。日军轰炸南京,外祖母(当时是一个20多岁的孕妇)带着一岁的女儿前往宜兴老家避难。张铁君去宜兴看望家人,回来发现同事们都在收拾行装,准备撤退。
张铁君赶紧让人带信给家人,让她们立刻前往芜湖与他会合。日军摧毁了宜兴与芜湖之间的铁路,只能走水路。张铁君在码头上足足等了4天,都没能等到家人。
绝望中,他对着天空呼喊爱妻的名字,居然听到了回答。一艘正从远处靠近码头的小船,船上载着他的妻子、女儿和几位亲属。
就这样,南京大屠杀发生前一个月,张纯如的外祖父母逃离生天。外祖父母这段传奇的蒙难经历,让张纯如对发生在南京的那一段历史刻骨铭心。
张纯如的家人怎么都不会想到,饭桌上讲给孩子听的家族故事,在日后会促成她写出一本震惊世界的书——《南京大屠杀》。

为了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张纯如大学毕业后在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班深造了一年。毕业前夕,一位名叫苏珊·拉比娜的编辑找人写钱学森传,写作班的老师推荐了张纯如。
因为钱学森拒绝立传,并谢绝采访,张纯如便采用迂回政策,在加州找到了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这让她的写作进展很顺利。
本着学者般的认真严谨,张纯如还在1993年5月前往中国,探访钱学森的故乡和工作场所。1996年《钱学森传》顺利出版,张纯如清晰典雅的文笔和冷静的观察,为读者讲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科学家的故事。
这本书出版后就引起巨大反响,好评如潮。《钱学森传》的成功,为张纯如的写作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年后,张纯如的第二本著作《南京大屠杀》问世。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西方媒体界引起轰动,张纯如也声名鹊起。
1994年,还在写作《钱学森传》的张纯如,在加州的一个小镇看到世界战争史实维护会的展览,内容是南京大屠杀。那些“毫无掩饰的黑白图像”,记录了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深深震撼了她。

但当她要进一步了解时却惊讶地发现,无数关于中国主题的书,竟然找不出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英文专著。
发生在南京那场惨绝人寰的浩劫,日军对手无寸铁的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全世界还有多少人不知道这样的事实?
更令张纯如无法理解的是:在大量事实面前,日本政府却拒绝承认战争罪行,拒绝对亚洲各受害国道歉、赔偿。
而日本政府还狡猾地将这段历史从教科书中掩盖过去。在357页的日本教材中,只有19页是关于二战的;整本书中只有一页的注脚中,出现了“南京大屠杀”的字眼。
如此残忍的历史真相,被除中国人民以外的全世界忘记了。张纯如忍不住失声痛哭:
“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世纪之后,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张纯如当即决定:把记录南京大屠杀当作自己的责任,用生命写出历史的真相。

1995年7月,27岁的张纯如再一次来到中国。在孙宅魏、杨夏鸣、段月萍等老师的陪同下,她走访了上百位幸存者。
一个华裔女作家,为了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做实地调查。张纯如的这种精神,得到了陪同人员的极大肯定。
她工作很认真,十分严谨,常常用英文材料和中文资料核对事实。遇到听不懂的方言,她就全程录音。任何问题都要深究到底,任何一个细小问题都不放过。
在采访幸存者的过程中,让她心如刀割的是,日军对这些幸存者家庭和本人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导致他们到了晚年仍然过得极其可怜,凄凉一生。
接受采访时,很多人都哭了起来。他们等来了张纯如——这位替他们伸张正义的人间天使。张纯如后来在书中写道:
“我得知南京大屠杀期间,其中一些幸存者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以致在其后的数十年里,无法过上体面的生活。我所见到的情况,令我震惊和沮丧。”

除了采访被害者,查阅第三方证言,张纯如找到当年的那些行凶者。让她惊讶的是,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恶魔竟然逍遥法外。很多日本老兵,对于他们曾经的暴行没有丝毫负罪感。
她得到的数据显示:仅仅42天,在南京城,集体屠杀28起,零散屠杀858起。300000人惨遭屠杀,平均一天就将近一万人死亡!而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
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如同炼狱中的狂魔,他们无恶不作,斩首、活埋、刺杀、溺毙、纵火烧尸……什么是令人发指?什么是惨绝人寰?人间地狱莫过如此。可是这一切,张纯如都要面对。
张纯如写作《南京大屠杀》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从来没有一个作家,在写书时需要像她这般,面对那么多深重的人性丑恶。
在写作的过程中,她经常被日军的罪行“气得发抖、失眠噩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她本可以将这些人性的丑恶遗忘,可为了彰显正义,她不得不将这些罪恶与黑暗刻在心中。

母亲担心她的精神难以承受,张纯如在给母亲的信中说:“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在研究中,张纯如还发现了佐证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拉贝日记》。这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南京大屠杀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也让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多了一项重要的证据。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杀60周年之际,张纯如所著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出版。该书是第一部全面记录侵华日军在1937年,对南京城的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英文著作。
书籍一经问世,震惊全世界。仅仅一个月后,这本书荣登《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榜首,好评如潮。
张纯如也成了公众焦点,《纽约时报》称她是:“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性的作家。”

《南京大屠杀》一书的成功,让年仅30岁的张纯如一举成名。从1998年春天开始,她就经常受邀前往美国各地发表演讲。
许多二战中的受难者,将她视为正义的化身。在图书签售会上,他们纷纷向张纯如讲述曾经受过的苦难。正如她的母亲张盈盈所说:“在听了这些故事后,她觉得自己的精神和情绪都已经耗空。”
无形的悲伤,始终笼罩着她。写作题材的恐怖,加上写作过程中的持续亢奋和高负荷运转,让她身心俱疲,以致于精神崩溃。
而在写作《南京大屠杀》的过程中,她常常将日军暴行的图片贴在房间的墙上,以再现真实场景。这些惨状与她朝夕相处,“她的精神上难以承受,受到很大的创伤,经常失眠和抑郁。”
2003年,第三部著作《美国华裔史录》问世,张纯如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4年,她应邀走遍了全美21座城市,发表了几十场演讲,可谓红极一时。
然而就在写作事业达到巅峰时,她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自杀前留下的部分文字写道:
“你们最好记住那个曾经的我——那个作为畅销书作家如日中天的我——而非那个从路易斯维尔市回来后变得失魂落魄的我。我的每一次呼吸都变得困难——这种焦虑堪比淹死在开阔的海洋中。”
“我觉得被某种比我想象的还要强大的力量盯上了,也许是CIA,或者我永远无法理解的组织。只要我还活着,这个力量就不会停止对我的追捕。”
遗书中语焉不详的某种“威胁”,似乎一直在跟随她,导致她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压力和痛苦折磨。
在《南京大屠杀》出版后,日本右翼势力就声称书中“包含了极不准确的描述和一面之词”。日本右翼分子更是如同跳梁小丑般,对张纯如各种污蔑和指责。
1998年12月,张纯如与齐藤邦彦就南京大屠杀的事实在电视上进行公开辩论。齐藤邦彦百般狡辩,而张纯如则坚决反驳:
“日本需要诚实地承认其暴行。书面道歉以及对受害者的赔偿是必需的,日本教科书应写进有关日本战争侵略的内容。”

《南京大屠杀》原本计划在日本发行,出版方要求删除书中的敏感内容,张纯如拒绝更改哪怕一个字。最终,日文版的发行夭折。
日本右翼分子还多次对张纯如发出死亡威胁。据她母亲说,纯如总能收到一些恶意来信,其中一封还装有两颗子弹。
日本右翼分子的围攻,使张纯如精神极度紧张。2004年8月13日深夜,她压抑的情绪爆发了。据她的母亲张盈盈回忆:大约凌晨2点,纯如来电说,怀疑房间里装了窃听器。
疑神疑鬼、对周边环境极其敏感和不信任等各种表现,让医生确认张纯如患上了抑郁症,并让她服用了大量的维思通镇静剂。而这些药物具有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患者不堪折磨而出现自杀倾向。
2002年8月,张纯如的儿子克里斯托佛出生。儿子的出生曾让张纯如感到幸福,但是困扰随之而来,她发现自己在职业与母亲之间难以找到平衡。

工作几乎占用了她的全部时间。在一次巡回签售会后回到家,张纯如发现儿子已经学会走路,这让她充满了内疚,她觉得应该更多地照顾儿子。
克里斯托弗3岁时,不幸患上了自闭症,这让本就很脆弱的张纯如雪上加霜。儿子的自闭症,成了她心中的梦魇,也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自杀的前五天,她在给好友鲍拉的电话里道出内心的苦闷:“我对我儿子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她一直觉得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责任,为没有花更多时间与儿子相处而深感内疚。
长久的精神折磨,终于让她彻底崩溃。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驱车悄然离家,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年仅36岁。
关于张纯如自杀的原因,引起了种种猜疑。有人认为,张纯如之死与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威胁有关;也有人认为,在写作《南京大屠杀》等系列书籍的过程中,那些太过沉重阴暗的题材,成为她自杀的诱因。
时隔8年之后,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在《张纯如:无法忘却的女子》一书中解释:张纯如之死是因为服用抗抑郁症药物,药物副作用导致的精神崩溃。

毫无疑问,长期从事恐怖题材写作,造成她对人性的绝望;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日本右翼势力的威胁,让她心力交瘁,变得多疑而敏感;而孩子的自闭症,更是让她的内心充满了歉疚和绝望。
当我们回顾张纯如的一生时,发现这个曾经勇敢揭露日军暴行,将南京大屠杀公诸于世的女子,承受了太多常人那一想象的精神压力和痛苦折磨。而这一切,都是导致她最终选择自杀的原因。
2012年,《张纯如:无法忘却的女子》一书出版。本书的作者——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在接受采访时,含泪回应道:
“我们一直觉得纯如是因为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而自杀,所以我用这本书来澄清。同时我也希望爱纯如的人们,不要只关注纯如因何而死,而是关注她为何而活。纯如用她的生命和文字为那些受难者发出声音,我们应该怀念她的这种精神。”
张纯如去世17周年,谨以此文缅怀这位人间天使。南京大屠杀的血泪历史,我们不能忘!用英文将“南京大屠杀”告诉全世界的张纯如女士,我们不能忘!她,何尝不是英雄,何尝不是斗士呢?

张纯如用生命写就的《南京大屠杀》这本书,又还有多少人没有读过呢?
END.
往期文章:
1978年,李云龙原型王近山去世,临终遗言:死后不许前妻参加追悼会
张灵甫要吃饺子,妻子亲自下地割韭菜,他趁机朝她的脑后开了一枪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