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重大疾病的发生,都是因为不重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人体是一个组织结构完美,有序运行的有机整体。
就像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社会。
构成人体的每个细胞,
就相当于构成一个国家、社会的最小个体--人。
你作为一个人,正常情况下工作;
饿的时候吃饭,累的时候休息;
遇到坏人时报警,
这是一个最正常不过的基本状态。
这些事情都解决了,你才能处于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
这个国家、社会才能有序运转。
否则,就会乱套。
比如说,
你遇到坏人,报警没人搭理你,
或者过了几天才有反应,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自己脑补一下。

同样的道理,
身体出现任何问题都会报警。
如果你错心大意忽略了这个信号,
或者收到了觉得没啥事不去管它,
最终小病变大病,后果还要自己承担。
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首先会产生痛感,
疼痛,就是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疼痛是由于生命系统功能结构出现异常变化,
并为意识所感知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
翻译成人话就是:
哪个地方痛,说明哪个地方有问题了,
这是身体在呼救。

从现代医学理论来讲,
神经末梢和神经纤维是主要的痛觉感受器,它们接受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引起组织损伤的刺激,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神经和血管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调控的关系。
神经和血管在人体内无处不在,血液为神经提供营养和氧气,这是神经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神经传输大脑发出的信号,指挥身体做出各种反应,同时回传给神经中枢。
当身体的任何组织、器官受到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损伤时,比如说扭伤、碰撞、温度变化、化学辐射等等;
甚至精神、情志受到伤害时,往往是血液循环系统最先出现障碍。
中医讲“寒凝血瘀,气滞血瘀。”,就这个道理。

在各种内外部因素、以及精神因素的刺激下,血管的舒张和收缩失控,血管的容量、压力改变,
血液会出现组织成分、黏度改变,血液的流速异常,以及血栓形成等各种不正常的病理变化。
这些改变均可引起微循环障碍,从而使机体局部的微环境失去动态平衡。
微循环负责身体内组织器官物质交换,就是提供营养和氧气,运走代谢的垃圾。

怎么理解这个过程呢?
如果把一个国家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单个的细胞,每个家庭、单位、组织相当于不同的器官。
微循环就相当于通往你们家的路网,直接到你们家门口的那条最小的路。
如果这条路堵了,
你每天需要的吃的、用的就运不过来,
你每天产生的垃圾也运不出去。
在这种情况下你坚持不了多久,你会呼救,
会打电话给有关部门来帮你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人来给你解决这些问题呢?
为了生存,你会奋力抗争,甚至会殊死一搏,
癌细胞就是这么变异的,
有机会了专门讲一下。

人体也是这么个道理。
身体局部出现微循环障碍以后,
会造成体液激素、细胞因子、酶类等的异常分泌,
继而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使身体组织器官内部镇痛物质分泌减少,致痛物质分泌增多,
让机体产生痛感。

身体局部损伤时,微血管、神经细胞、组织细胞都可同时受到伤害。
这些损伤组织又释放出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前列腺环素、白三烯,以及钾、氢离子等各种致痛物质。
如果局部微环境不能及时灭活、降解、转运这些物质,这些致痛因子就会作用于神经末梢,引起传入冲动信号进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起疼痛感觉。
这是身体在呼救。

在正常情况下,
血管内皮细胞能从血液中摄取一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等,
在内皮细胞各种酶的作用下使之灭活,
从而对循环血液起着重要的“清道夫”作用。
可是一旦内皮细胞在各种损伤因素的作用下,结构与功能受到破坏时。
一方面不能对受损血管活性物质产生降解、灭活作用;
另一方面反而激活凝血系统,
并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相继激活纤溶、激肽和补体系统,
产生大量血源性炎症介质,使受损产生炎症反应。

在缺血、缺氧的情况下,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额内皮素又引起血管痉挛,
使缺血、缺氧进一步加剧,
导致神经细胞、组织细胞受损,
受损细胞又可分泌出许多致痛物质,
形成恶性循环状态,使疼痛持续。
如果缺血不太严重,
动脉血流量只是减少时,
在静止时躯体只产生感觉异常或隐痛,
但是,在不断进行运动后则产生酸、胀、疼痛,感。
这是因为微小动脉供血不足或者微小静脉瘀滞时,不能及时将肌肉运动产生的代谢产物(乳酸等)运走,
导致这些物质在组织间隙内聚集,
增加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刺激局部末梢神经感受器,从而引起酸、麻、胀、痛等感觉。
这就是中医讲的: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粉丝福利:
进入公众号,查看常见病艾灸调理方法。
打开公众号对话框,输入“月经不调”、“小孩积食发烧”、“脾胃虚寒”、“痰湿体质”、“脾肾阳虚”、“阳虚早泄”、“心慌心悸”、“风寒感冒”、“脚气”、“手脚冰凉”、“健脾祛湿”、“心气虚”、“食疗”,获取相应的调理方法。

⊙注:本公众号为中医知识交流共享平台。文章仅供学习参考,如涉及用药疗方,请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觉得有用的话,分享一下,传播中医文化,传播健康生活,谢谢!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