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文史君在路上突然间发现一条新修的街道,竟然以周边的一个楼盘来命名,不禁打开了遐思。原来这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村庄流传到现在能叫得上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隐藏着曾经的繁华,曾经的故事,曾经的过往,和曾经的记忆。
居住太原已经将近15年了,逐渐的喜欢上了太原的一草一木。甚至包括太原的每一个地名仿佛都无比亲切。
作为拥有2500年建城史的古都太原,其背后隐藏的太多的过往都值得人们玩味。今天文史君就与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街道、村庄的“典故”,其中一个村子与狄仁杰有关。
杏花岭
杏花岭作为太原最美的一个区名,单从名字的字面意思就能得见繁花锦绣,生机勃勃。
杏花岭,最早是明朝太原城内晋王王府的私家花园,因栽有大量杏树且地势较高,故得名杏花岭。日军占领太原后,砍伐了所有杏树,开辟成空地作为操场练兵,解放后,利用原先操场修建成杏花岭体育场,现已成为住宅区。所以杏花岭以杏花为名,却无杏花杏树。
柳巷
太原柳巷的由来,与很多人想象的花街柳巷不一样。它的典故与一场战争有关。
元末明初,朱元璋讨伐元军,攻打太原城时。大将军常遇春化妆成樵夫进城刺探军情时被元军探子发现。当他刚刚穿过太原城东门外的桥头街,混进朝曦门时,就被元军伏兵四面包抄。后来常遇春杀开一条血路,拐入城墙根下的一条小巷,钻进巷北的一个破旧小院。这所小院只住着一位年愈花甲的孤寡老妇人柳氏。
她的丈夫早年被元兵残杀,儿子又被元军抓夫,一去不归。所以,她恨透了元朝统治者。她见这位樵夫被元兵追杀,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把常遇春藏进了后院的柴垛中。追兵闯入院中搜寻,柳氏装聋作哑,将他们哄走。常遇春得救,深谢老人救命之恩。临别时,他顺手摘下院中树上的一根柳枝,交给柳氏说:“老妈妈,这里不久要打仗了。为不使您老再遭战火,请把它插在街门上,明朝大军见到柳枝后,便会尽心保护。”
没过多久,明军开始攻入太原。柳氏眼见战火即起,唯恐街坊四邻难逃战劫,遂走家串户,告诉众邻,各取柳枝插于门首。攻入城中的明军士兵,按常大将军的命令,看到门上插有柳枝的院子,便格外小心保护,秋毫无犯。 战后,众街坊为了感谢柳氏,也为了纪念太原的光复,便把门首的柳枝,植入门前街畔。很多年后,这些柳枝都长成了大树,绿柳成荫,枝条烟娜,于是,“柳巷”,应运而生。
狄村
狄村,以姓氏而名,是唐朝宰相狄仁杰故里。道光《阳曲县志》载,狄梁公故里碑,“在狄村官道西,康熙年知县戴梦熊立,道光六年邑人张廷铨重修”。碑北,原唐梁国公祠旁有一古槐,传为狄母手植。道光六年(1826年)邑人张廷铨撰记立石,题曰“唐槐”。
迎泽街
中国第二条大街,山西第一街迎泽大街的名字来源于明太原城的门的名称。据明万历《太原府志》里的太原城平面图显示,太原城南侧有两个门,分别是迎泽,承恩。有“承迎天子恩泽”的意思。
五龙口
五龙口,俗称五岔口。相传这里原本是一片洼地,天长日久形成一潭积水,并与东山的五条沟(即殷家沟、郝家沟、大枣沟、小枣沟、耙儿沟)相通,每逢雨季,东山这五条沟的雨水便向洼地水潭流灌,远处眺望酷似五条龙在张口倾吐,所以俗称之为五龙口。后陆续迁入居民形成小村落,亦以“五龙口”为村名。
由于东山的洪水经常给太原城造成威胁,后人在五龙口北建了白龙庙,祈求龙王爷保佑。于是后来又出现了“白龙庙街”等等。
读者们,关于“太原的街道村庄典故”,大家还知道哪些?欢迎点在看,留下您的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