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楼兰国,稍懂历史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它是我国古代西北部的一个小国家。楼兰之名始见于《史记》的所载,又名鄯善国,位于如今的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很多读者对楼兰的认识,都是通过唐诗名句得知的。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首《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作,就曾这样写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有宋朝诗人辛弃疾的诗作《送剑与傅岩叟》中也写道:“且挂空斋作琴伴,未须携去斩楼兰”。在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古人对楼兰国的印象非常不好,甚至怀有憎恨,那么楼兰国究竟做错了什么?会引得人们深怀敌意。
文献记载,在公元前1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楼兰国就已经存在了。当时中原地区是七雄争霸的格局,在中原的西北部并存着楼兰、月氏、匈奴等小国。
当时匈奴的实力还很小,周边还有东胡和大月氏,另外当时战国七雄之间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胡人入侵先携手抗敌。所以那时候匈奴也不敢觊觎中原,和楼兰可以说平起平坐。
秦末汉初,漠北草原之上出了一个霸主,冒顿单于。他杀父夺位,此后又击败了东胡和大月氏,一统草原,而且趁此机会夺取了当年蒙恬收复的河套地区。这时候楼兰开始臣服匈奴,匈奴也开始对中原汉民族构成威胁。
当时大汉初定,刘邦意气风发准备御驾亲征,谁知道却被冒顿单于大军围困在了白登,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白登之围”。后刘邦虽侥幸逃脱,却从此不敢与匈奴正面交锋,开始采取和亲政策,养精蓄锐。
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一改过去对匈奴安抚、忍让的外交态度,开始以军事实力强行换取和平。另外,为了孤立匈奴、开拓贸易路线,汉武帝先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查各类情报,随后又多次派兵解除匈奴对各国的控制,与许多西域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时楼兰身处交通要道,是汉朝使者的必经之路,那时候楼兰臣服于匈奴,所以楼兰王在匈奴的授权下,常常对经过的汉使实施抓捕,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触怒了汉武帝。
元封三年(前108),汉武帝派大将赵破奴率军数万进攻楼兰。在汉军的绝对优势下,楼兰王被俘,楼兰归附于汉。等到大汉撤军后,匈奴又开始威胁楼兰对自己臣服。
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再度对楼兰用兵,这次楼兰王再度被俘虏,面对汉武帝,楼兰王也是无可奈何。楼兰作为一个飘摇的小国,注定成为大汉和匈奴之见交易和用兵的棋子。
后来,在匈奴国为质的侍子安归成为了楼兰王,开始对匈奴言听计从,并且和匈奴进行联姻。自此,楼兰成为了西汉的心腹大患。而在西汉为质王弟尉屠耆则是投降了西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楼兰就一直被中原人憎恨。汉昭帝元凤四年,汉朝派遣刺客傅介子去前往兰,将安归刺杀,并且立尉屠耆为新的国王,将楼兰改名为鄯善。
为了防止匈奴人再度来袭,朝廷专门派出了一支汉军在那里屯田守备。神爵二年(前60),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统治,汉宣帝下令设置西域都护府,楼兰便是其中一员。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楼兰都依附于中原政权,它先后臣服于曹魏、西晋、北凉、前秦等,还依靠着中原的支持发展壮大,一度成为西域最强盛的七大政权之一。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时,热衷于开疆拓土的太武帝为了更加通畅地连接中原和西域,选择了消灭楼兰。太平真君九年(448),存在约六百年的楼兰古国彻底宣告灭亡。
随着战乱和气候的变迁,楼兰国最后逐渐被黄沙掩埋,消失在了茫茫大漠里。直到二十世纪初,它才被瑞典探险家发现,才开启了一段对其追溯的历史。
由此可见,楼兰国在历史上被中原文化痛恨的原因,不外乎两种。
其一是,楼兰时常背叛,导致商路不通;二来是出于统治者维护丝绸之路的战略目标,说到底,楼兰其实也身不由己。
楼兰灭亡于北魏,到了隋唐时期,匈奴也改朝换代被灭,那时候与中原对峙的游牧民族是突厥。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曾多次对突厥用兵。
这时候文人们,边塞诗人们,回想起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不得不借用楼兰来抒发一下感情。唐宋诗词里的“楼兰”,更多的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必胜的信念,也是情感的寄托。
读者们,关于“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写在最后:诚挚希望朋友们看完文章,随手点下“在看”(右下方那个)。公众号推送方式改变,只有点“在看”,才能收到推送文章。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