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驮老树,300年后不堪重负,该留“树”?还是该留“桥”?


今天在论坛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说的是,在中国苏皖交界处的曹村镇三环村,有一座古桥,一棵古树。奇怪的是它们两者相互依靠着存在,“树驮桥,桥驮树”。
可是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雨之后,到如今古桥不堪重负,必须要“砍掉树”才能得以延续。
而几百年的大树,不仅是非常珍贵的遗产,更是三环村民心灵和精神的寄托。村民将其供奉为“神树”,是断然不能被砍伐的。
有的人说,要想二者留其一,必须要保留古树,拆掉古桥;也有的人说古桥不仅是文物,还是一村子人必经之路,断然不能拆除。

正因为如此,论坛上争论不休,不知道大家有何见解?文史君针对此事说说自己的看法。
其实这种“桥驮树,树驮桥”的事件,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现象。
如果两者真起了冲突,文史君还是以为“留树”是最好的选择。
农村有句俗语说“树挪死,人挪活”,就是说树只要移动了根部,就很难保证存活。何况这上百年的古树,本来生命力就相对薄弱,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挪死”。
而挪桥就比较好操作了。
如果把古桥作为文物来看,完全可以将“原材料”标记号,将其完整的挪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如果遇到三环村这样的桥,现在村民还必须依靠古桥出入,完全可以在古桥旁边搭建一座新桥,这完全不是个事。

说到这,就不由得想起了苏州的一则“灭渡桥”事件。
灭渡桥位于苏州古城东南隅葑门外,跨京杭古运河。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10月,历时一年才建设完成,为武康石、青石、花岗石混砌而成。
从历史年限上讲,苏州的“灭渡桥”比曹村镇三环村建于康熙年间的古桥还要古老。
苏州灭渡桥为薄型单孔拱式,东西走向,通长81.3米,净垮19.3米,矢高8.5米。在700余年的历史里多有修复。
然而到了近代,因为要在灭渡桥的位置修建一座现代桥梁。所以灭渡桥就不得不面临着“拆除”,还是“搬迁”?

专家经过多伦讨论,最终得出的结果是:将桥平移(即:将古桥每块石料做上标记,平移到目的地进行重建)。苏州现今的灭渡桥其实就是平移,按照原样重建的!
另外还有一件关于“文物”原样重建的事件,发生在文史君身边,那就是山西芮城县“永乐宫”的搬迁工作。
众所周知,永乐宫始建于元代,尤其是壁画非常有名,享誉中国,驰名世界。因为现存的元朝的壁画作品非常稀少,所以永乐宫已列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其实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偌大永乐宫,也都不是原址的建筑,而是完完全全“照搬”过来的。
尤其是“壁画”的搬迁,可谓巧夺天工,可以说是超级复杂和有难度的工程之一。

永乐宫的原址位于芮城县黄河北岸的永乐镇彩霞村。1959年,由于永乐宫位于计划修建的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区,不得不面临着“搬迁”的窘境。
最令工匠们发愁的是,如何将近1000平方公尺的壁画完好无损地搬走重建。
他们经过了几个昼夜的思索之后,终于找到了答案:1、先拆几座宫殿的屋顶;2、再以特殊的人力拉锯法,用锯片极细微地将附有壁画的墙壁逐块锯下;3、为每块锯出的墙壁标记编号,据记载搬迁过程中,共锯出了550多块,每一块都划有记号。
等到全部完成之后,再以同样的锯法,把牢固地附在墙上的壁画分出来,使之与墙面分离,然后全部划上记号,放入垫满了厚棉胎的木箱中。

然后将墙壁、壁画薄片和其它构件,逐步运到中条山麓,先重嵌宫殿,在墙的内壁上新铺上一层木板,再逐片地将壁画贴上,最后由画师将壁画加以仔细修饰。
据记载,这项工程历经5年时间终告完成。不可谓不是人类史上最复杂的文物搬迁。要是以“永乐宫壁画”的搬迁重建相比,要搬迁重建一座古桥,相对要容易很多。
读者们,关于“留树,还是留桥”,大家有怎样看法呢?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