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听大鼓、洋琴时,唱书先生经常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来形容喝酒吃饭的场面,很多人可能以为是端杯喝酒三口,吃菜五次,就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了,其实这种理解是非常错误的。
在古代,吃饭喝酒都是非常注重的礼仪之一,古人非常讲究,由此延伸出了酒文化和饮食文化。尤其是酒文化在古代非常盛行。比如给人倒酒的时候需要倒满,如果只倒一半,就显得很不尊重对方;还有给人敬酒要先干为敬,如果只喝一半就显得交情很浅等等。
酒过三巡
人们常说的“酒过三巡”,也是酒文化的一种体现。“巡”有循环、轮换的意思,所以三巡就是三轮的意思。酒过三巡,就是喝酒喝了三个回合了。
要理解“三巡”,我们还必须了解一下古代的喝酒礼仪。在古代的酒席宴会上,客人的到来,主人要用一对一的敬酒方式敬同桌客人,敬完全桌客人为一巡,也可以说是一轮。
客人为了尊重主人,再一对一的回敬主人,这为二轮。然后主人为了感谢客人的捧场架势,再次一对一的敬同桌客人,这就是所谓的“酒过三巡”。
“三巡”过后,主人和客人就可以划拳猜令,自由行动了。其实对于大多数宴席来说,这里的巡是泛指,并没有明确规定只能喝三轮酒。
“酒过三巡”最早出自《酒规》一书,这本书讲的就是酒桌上的规矩。“酒过三巡”,可以解释为已经喝了很长一段酒了,而且在座的宾朋也早已经酒足饭饱。
酒过三巡的说法,最早出现也应该在唐朝之后。因为在唐朝之前,人们吃饭饮酒基本上都是“分餐制”的,就像鸿门宴里刘邦和项羽那样,每个人的座位都是独立的。分餐制时期,古人们饮酒都是自斟自饮,所以不存在“巡”的概念。
唐朝之后,胡床传入中原,人们便开始坐上了高凳,为此还逐渐发明了桌子,这时候人们才开始围桌吃饭和饮酒。在唐朝的《宫乐图》中,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当时“酒过三巡“的场景。宫女们围着桌子((类似长方的高案)而坐,一位宫女执掌长柄勺,为其她宫女轮流斟酒,这才有了” 巡“的感觉。
菜过五味
“菜过五味”,一般指比较大型的宴会,比如现在的婚宴、寿宴等等。在大型的宴会中,人们非常注重菜品的色香味俱全和“五味俱全”,在古代尤为重视。
菜的五味,通常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或者说五种比较有特色的菜肴。大型宴会之所以会做不同口味的菜肴,主要是为了照顾所有人的口味。如果宴请的时候,只做了自己喜欢吃的菜品,会显得特别失礼,而且也很有可能得罪人。
所以菜过五味,就是说该上的菜基本上都上全了,言外之意是吃饭的时间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应该很多人都吃饱了。这时候客人们依据自己的情况,就可以选择自觉离席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连起来看就是一套比较规范的中国饮酒礼仪。
中国是礼仪之邦,老祖宗做事也喜欢讲究规矩。如果已经上过三次酒了,或者说也已经不再添菜了,而客人还没有走的意思,那就是客人不懂规矩了,反之则是主人失礼。
读者们,关于“酒过三巡和菜过五味”,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