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有三绝:选角、隐喻与剧本。
请注意,本文内含《觉醒年代》轻微剧透。
刚刚结束的2021年高考,让《觉醒年代》成为网友热议的对象。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通过五四运动、《义勇军进行曲》、李大钊等标志性的红色符号为引子,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网友们感叹,这不就是《觉醒年代》的观后感吗?
全国乙卷以当代青年对理想的追求为题,结合自身思考写一篇文章。《觉醒年代》里面那一个个鲜活的青年,不就是追求理想的绝佳范本吗?
全国新高考Ⅰ卷,提到了新青年刊登过的《体育之研究》一文。这篇发表于一百多年前、带有文言色彩的文章,乍一看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对看过《觉醒年代》的人而言,抒发情感简直手到擒来。
北京卷的“论生逢其时”,上海卷的“时间的沉淀”,天津卷的“纪念日让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用网友的话说,《觉醒年代》全部都能胜任。
这不是《觉醒年代》第一次引发热议。
5月21日,《觉醒年代》入围白玉兰奖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等共计八项提名,成为领跑者。除了《觉醒年代》,这一届白玉兰还有《山海情》《大江大河2》等剧集,竞争格外激烈。即便如此,不少观众仍然感到不满——难道守常先生(李大钊扮演者张桐)不配入围最佳男主角吗?“张桐没入围,离谱”瞬间登上了微博热搜,知乎、豆瓣等社区同样讨论热烈。
6月10日,白玉兰奖正式揭晓,《觉醒年代》斩获了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三项大奖,编剧龙平平、导演张永新、男主角于和伟携手登上了热搜。
细说起来,《觉醒年代》上热搜的方式总是很另类。
5月14日,另一部献礼剧《1921》公开选角,一众流量开启了刷屏模式。然而在流量粉丝最拿手的微博控评环节,却被众多网友打得败下阵来,《1921》还未上映先引发了众怒,众多网友表达了对选角的不满。更为尴尬的是,早已结束首播的《觉醒年代》,却因此被网友们推上了热搜。甚至有人直言,(与其期待这部电影)还是来看《觉醒年代》吧。
的确,在《觉醒年代》里,没有哪怕一位流量演员。而这也让《觉醒年代》在开播之初,丝毫没有受到流量的追捧。甚至于在其结束一轮播出后,仍未引发多大的水花。
这符合过往主旋律剧频频市场遇冷的境况。
和过往不同的是,在流量扎堆的时代,这部没有流量的主旋律剧,上演了一场猛烈的绝地反杀。
什么时候开始,《觉醒年代》正式受到大众的热捧?或许这个问题很难给出确切的答案,其中有这样几个细节值得留意。
首先是豆瓣评分。
2月9日,《觉醒年代》豆瓣开分为8.3分(初期8.2),成绩还算不错。不过,参与评分的人数只有不到两千人,属于豆瓣小范围内的自娱自乐。
及至到了2月24日,一轮播出结束后,《觉醒年代》的评分一路上涨到了8.8。不过评分人数仍然不足九千人,称不上热门剧集。
通常来讲,随着剧集首轮播出的结束,热度就会逐渐下滑,豆瓣评分不会再发生多大起伏。然而,在两个月后的4月22日,《觉醒年代》的评分竟然一路上涨到了9.3分,并维持到现在。参与评分的人数达到了七万多人,现在已经将近二十万人。
《觉醒年代》作为一部主旋律剧,在豆瓣这个宣称“若批判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的平台,取得了9.3分的高分,并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万人的评价,其热度之高不言而喻。
那么,在2月末到4月末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让《觉醒年代》的评分一路上涨了0.5分?从2月末到6月初发生了什么,让参与评分的人数从不足九千,上涨到了将近二十万人?
从《觉醒年代》开播之初的弹幕氛围里,可以看到其日后爆红的影子。
弹幕文化由来已久,《觉醒年代》网播的优酷、爱奇艺,同样开启了弹幕功能。国内弹幕氛围称不上多好,甚至不少剧集里充斥着谩骂、尬吹,或者与剧集无关的弹幕。唯独《觉醒年代》,成为其中的一股清流——观众讨论的内容,一直围绕着剧情本身。
第一集里,陈独秀被冲动的学生殴打,弹幕里飘过了“理智”二字,陈独秀是一个理智的革命家,爱国不能只靠一腔热血。
当陈独秀指责革命者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时候,他的好友易白沙反问道:“如果哪一天我自杀了,你也要嘲笑我吗?”弹幕里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科普,易白沙1921年投江自尽。
蔡元培发表北京大学就职演说一节,辜鸿铭用“时令海鲜”形容钱玄同,可能有些观众听不出辜鸿铭的话外之音。弹幕里对此做出了较为贴切的解读——时令海鲜虽然新鲜,但也只能新鲜几天,意指蹦跶不了几天。
黄侃课堂怼胡适白话诗这段,黄侃故意倒着拿《新青年》的细节,成为弹幕热议的内容。至于胡适发表的那首白话诗,弹幕里也有人适时补充,是《两只蝴蝶》。感兴趣的读者不妨查阅一下,看看黄侃的怒怼有没有道理。
并非只有这几个片段的弹幕,保持着理性讨论,而是在《觉醒年代》共计43集里,每一集都有着令人拍手称快的弹幕氛围——或是对细节的专注,或是对历史的科普,或是对剧情的解读。弹幕所应存在的真正意义,在这部剧集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示。
反过来,这同样证明了《觉醒年代》优秀的质量,给了观众们足够展开讨论的深度。这些认真看剧的观众,成为最初的自来水,为日后《觉醒年代》的口碑发酵打下了基础。
4月末,据知名编剧汪海林透露,《觉醒年代》尚未回本。这从侧面证明了,为什么《觉醒年代》开播之初反响一般——剧组是真的没钱进行宣传。
对影视行业而言,宣发的重要性丝毫不输制作。拿电影来说,通常宣发费用会占到制片费用的50%甚至更高。2018年,《唐人街探案2》的宣发费用就已经达到了1.5亿。今年春节档,《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焕英》基本住在了热搜上,相信不少人对此感受强烈。
电视剧宣发费用虽然没有这么夸张,但也足够惊人。网上披露的信息显示,曾制作了《古剑奇谭》《盗墓笔记》《大唐荣耀》等电视剧的欢瑞世纪,于2016年支出的电视剧宣发费用,共计达到了9926万元。对于很多小成本作品而言,其制片成本都到不了这个数。
捉襟见肘的《觉醒年代》项目组,是没有办法拿出如此之多的宣发费用,和同期的《斗罗大陆》《赘婿》等剧集,抢夺宣发平台的。或者说,作为主旋律剧,也没有必要进行宣发营销。但也因此,《觉醒年代》首轮播出的时候,淹没在了一众流量中。
“酒香不怕巷子深”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但口碑发酵,却给了观众用脚投票的权利。
随着最初的少部分观众,不断在个人社交账号、B站、知乎等平台安利《觉醒年代》,越来越多的路人,慢慢知道了有这样一部剧集。与此同时,不唯流量论的影视剪辑创作者们,自发对《觉醒年代》进行安利,成为推动《觉醒年代》引爆口碑的催化剂。
在年轻人占比极高的B站,这种现象尤为普遍。
2月末3月初,B站开始出现高质量的《觉醒年代》二创作品。其中不少人,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UP主,但剪辑出的视频,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播放过百万的视频,比比皆是。
到了4月初,B站观众对《觉醒年代》的呼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大量观众呼吁知名影视UP主们剪辑《觉醒年代》,以木鱼水心为代表的百万粉丝级UP主,加入到安利《觉醒年代》的自来水大军中。
五四青年节这天,木鱼水心有意控制进度,讲解了《觉醒年代》剧中五四运动全面爆发的部分,为此他长期保持高强度的三天一更。这期视频发布时间为19:19,视频时长为2021秒。这些细节,同样被有心的观众们解读了出来。B站独特的氛围,令《觉醒年代》所引发的五四思潮,以另一种形式扩大了外延。
图源:B站UP主木鱼水心
同时,针对剧中的历史人物,如鲁迅、胡适、陈延年、陈乔年等,衍生出众多科普视频。这些视频站在时代的角度,展现出当下年轻人对历史人物的全新解读。人们了解到,鲁迅还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他不仅只是设计了北京大学校徽,还有很多优秀的设计作品;人们还了解到,合肥市有一条延乔路,名字取自革命烈士陈延年、陈乔年,而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
众多优秀的二创作品,让这部颇需一点历史基础才能看懂的主旋律剧,进一步降低了观看门槛。比起43集的电视剧,将经典桥段浓缩在短短2、3分钟的MV里,在传播效果上立竿见影。不少人被某个镜头吸引,进而追完了全剧。
图源:B站UP主慕容锦枫
这种传播效果,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表现得尤为突出。
仅仅在抖音,“觉醒年代”词条下,共计超过了3.5万个视频,总播放量超过了10.9亿次。6月7日,“觉醒年代yyds”登上了抖音热榜,热度高达813.8万。《觉醒年代》的热度,依然没有褪去。
B站、抖音、快手等创作氛围浓郁的平台,让大众有了突破资本强势宣传地位的窗口。尤为关键的是,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制作上传二创视频,几乎零成本。换言之,《觉醒年代》几乎免费拿到了海量的宣传物料。
当然,《觉醒年代》值得。
而《觉醒年代》的厚积薄发,充分证明了一件事情——年轻人不是不喜欢看主旋律,而是喜欢看制作精良的主旋律。
那么,《觉醒年代》究竟凭什么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
选角,选角,还是选角。
这是《觉醒年代》能够取得成功最直接的原因。
中国不缺会演戏的演员,也不缺制作精良的影视作品,只是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这些演员和作品,难以被年轻观众接触到。然而一部作品想要成功,必须让适合的演员饰演适合的角色,而不是向流量妥协。
人们这样评价《觉醒年代》的选角:历史课本里面的人物活过来了。
网友们自发地制作了剧中人物和历史人物的对比图,鲁迅、胡适、蔡元培等历史人物,和剧中的演员造型极为形似,大大增加了观众的代入感。
高度形似有化妆师的功劳,更为关键的,是角色自身的形象与气质,和历史人物达到了高度一致。这其中,尤其以鲁迅最为显眼。不少观众直言,这简直就是鲁迅本人。
在追求形似上,《觉醒年代》剧组近乎执拗。仅仅是为了找到李大钊的胡子,剧组前前后后尝试了不下二十个。最终,剧组通过直接在张桐的脸上修改,才制作出了剧中的胡子。
这个特殊定制的胡子,极大地帮助了张桐演好李大钊一角。剧中,有着大胡子的李大钊,被亲切地称为中国的“大胡子(马克思)”。
让很多观众没想到的是,张桐就是《亮剑》里面魏和尚的扮演者,演员反差之大,令人侧目。
形似并不是选角的唯一标准,神似给了创作者更大的发挥空间。
清末大儒辜鸿铭,就是神似的代表。
剧中,辜鸿铭的造型,保留了历史人物的最大特征——辫子、清装。演员毕彦君虽然外形和辜鸿铭相差不小,但凭借精湛的演技,抓住了辜鸿铭的神韵,让这名充满矛盾的角色,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同样愿意相信,他骨子里就是辜鸿铭。
用导演张永新的话说,形神兼备是创作历史剧的追求,但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摆在首位的是神似。
这句话,用来形容刚刚获得白玉兰最佳男主角的于和伟,再适合不过。
《觉醒年代》并不是于和伟第一次演陈独秀。
2011年5月16日,电视剧《中国1921》开播。剧中,于和伟第一次饰演陈独秀。这部剧的时间线从1918年持续到1921年,陈独秀以及新青年并不是叙事主体,于和伟的戏份不多。彼时,观众就已经感受到,于和伟具备陈独秀的神韵。
《中国1921》剧照
2017年7月27日,电影《建军大业》上映,于和伟再度饰演陈独秀。《建军大业》讲述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前后的故事,此时的陈独秀任党总书记,因其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共产党不断向国民党妥协,大革命遭到惨重失败。
《建军大业》剧照
作为前清的秀才,陈独秀的一生跌宕起伏,其革命理念不断变化,十分复杂。放眼国内演员,曾经饰演过不同时期的陈独秀的于和伟,的确具备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觉醒年代》,将时间线提前到了1915年,陈独秀刚刚创办《新青年》杂志前身《青年杂志》时期。整部剧以陈独秀和李大钊相约建党为主轴,讲述了1915到1921年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历史。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这也是于和伟会三度饰演陈独秀的原因。《觉醒年代》展现了一个更加年轻、更为细腻的陈独秀,一个过往银幕上不曾出现过的陈独秀,一个更难诠释的陈独秀。但这样的角色,是好演员的最爱。
欣慰的是,在于和伟的演绎下,仲甫先生(陈独秀)这位悲剧英雄走进了广大观众的心里。
如果评《觉醒年代》的三绝,第一绝是选角,第二绝就是剧中大量的隐喻与象征。
《觉醒年代》的隐喻,一向为观众所津津乐道。导演不会设计无用的镜头,每一处细节的处理,都蕴含着其巧思妙笔。
陈独秀发表演讲时,立麦上出现了一只蚂蚁。蚂蚁是很渺小的,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蚂蚁展现出的勤劳、团结、勇敢,象征着逐渐觉醒的革命斗士们。
鲁迅目睹亲人发疯时,镜头适时地给到了他手里的刻刀与木雕,木雕上,是关公战长沙的典故。鲁迅手里的刻刀和关公手里的青龙偃月刀遥相呼应,暗示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刀。接下来,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正式诞生。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纵览《觉醒年代》全剧,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段隐喻,非湖南长沙“他来了”这段莫属。
湖南长沙街头飘着细雨,各阶层的人在雨中穿行。旧军阀快马加鞭,不顾路人的安危。鱼贩躲避不及,一车鲜鱼洒落一地,鲜鱼兀自在地面上蹦跶着。
风雨中,一个人快步走来,手里抱着刚刚发行的《新青年》。这一切,他都看在眼里。
牛在这个片段里多次出现。牛是重要的农耕工具,也是运输货物的重要载具。但牛不懂得反抗,即便它的牛角上都被挂满了货物,不堪重负。
路边,一位穷苦的母亲正在卖亲生孩子,孩子后背插着草标,放声痛哭。远处,一位光鲜亮丽的小少爷坐在车里,面无表情地吃着三明治。
店铺门口,被雨水打湿的鱼缸里,一条金鱼鼓着圆圆的眼睛,同样目睹了眼前的一切。都说金鱼的记忆只有七秒,看过之后,也就忘了。
镜头一转,鸭子充满了整个画幅。鸭子本是很矮小的,但此刻,它们似乎比人还高大。它们拦在那个人的面前,左摇右摆。
这个片段,是全片的定调之处。这是一个什么时代?这是一个吃人的时代。这个时代有多黑暗?眼前的景象不足以表现十分之一。这绝不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但却有着一群人首先觉醒。
他来了,他看到了,他改变了。
如何改变?
这就引出了《觉醒年代》第三绝,编剧龙平平创作的剧本。
对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想必都已经将剧中角色的生平,刻在了脑子里。拍近代史的严肃正剧,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严重“剧透”。对此,《觉醒年代》秉承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理念。编剧龙平平创作的剧本,成为《觉醒年代》得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湖南长沙这场戏,以及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片段,就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而剧中鲁迅登场的桥段,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北京街头,刽子手正在执行砍头死刑,手起刀落,犯人人头落地。人群中冲出来几位激动的平民,手里拿着碗向刽子手买死尸的鲜血。一位母亲终于买到了血,大喊着“我儿子有救了!”一位留着辫子的老学究感叹着:“这刀法远不如大清啊。”
远处,有个人静静地坐在路边,对发生的一切视若无睹,端详着手里的碑帖。
这个人,就是鲁迅。
而这段剧情,就是鲁迅创作的小说《药》。
我们知道那个时代就是一个吃人的时代,我们知道创作了《药》的鲁迅,想必看到过小说中的情景。编剧龙平平,巧妙地将这段故事化用到了剧情中,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即便大家对这段历史发生的大事已经了如指掌,但合理的剧情解构与再创作,依然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
龙平平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浸淫党史多年,所著颇丰。人们评价他是编剧中最懂党史的,党史专家中最会编剧的。
5月27日,龙平平做客《开讲啦》片段公开,撒贝宁直言,高考的考生们可以看一看《觉醒年代》,说不定高考会有相关的题目。之所以撒贝宁敢说出这句话,源于龙平平剧本的扎实。大事不虚,对于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而言,《觉醒年代》完全可以当做教科书。
《觉醒年代》的时间跨度是六年,龙平平创作剧本的时间刚好也是六年。龙平平曾分享了一段趣事,他的女儿因为看了这部剧,就去写了入党申请书,这让他大吃一惊。想必主创们在进行创作时,并没有专门针对年轻人加以设计。但事实是,广大年轻人,无比接纳这样的主旋律剧。
这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或许是时代的脉搏。
龙平平曾表示,这部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礼。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这样的时代,我们经历过不止一次。
两千年前,我们迎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告别了奴隶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诞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诸子百家。时至今日,众多先人的思想依然具备普遍意义。
一百年前,这个古老的民族步履蹒跚,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百家争鸣再度出现。在《觉醒年代》中,我们看到了不同阶级、不同思想的人,对救亡图存道路的选择——客观而真实,甚至很多思想,依然适用于百年后的世界。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全球化的历史高度,更具国际视野的年轻人们,更能从《觉醒年代》中汲取到丰富的营养。而中国人骨子里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让年轻人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承先人之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个问题的答案,由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继续谱写。
而这,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
RECOMMEND
关注3DM游戏网视频号,有趣内容即刻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