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越来越多的人类将夺走AI们的工作机会。”
上个月里,我浏览器中的所有谷歌广告推送栏位,几乎都被同一个游戏的广告占满了,几个相貌可爱的女孩子,轮流以CG的形式出现在画面中央,右下角写着这个游戏的名字——《Plus Links》。
这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稀奇的,而且硬要说的话,可能还与我自己长期以来的浏览习惯有脱不开的关系。你不得不承认,谷歌弄得那套的用户数据模型,有的时候真的领先业界十年。
但这些都不是今天的重点。
这是其中的一个版本
在一般情况下,我并不会对这些角落里的广告起什么兴趣,这些长期以来的广告推送,大概也只是从我数据模型中“游戏”“动画”“DMM”等词条演算得出的,更不要说这些游戏的大部分,都不过是粗制滥造的换皮页游,但最终它还是成功勾起了我的兴趣。
原因有两点:其一在于它在一个月里的出现频率实在太高了,除了谷歌推送栏外,法米通、4Gamer等媒体网站中,都出现了该游戏的大幅宣传页,看起来钱应该是没有少投;而吸引我的第二点,则在于游戏宣传中多次出现的“现实聊天(リアルチャット)”一词。
游戏官网上,对于“现实聊天”要素玩法的说明
这两点主要原因,加上熟悉的声优和可爱的角色,我顺利被吸引进了游戏官网,不过那个时候游戏还处于“事前登录”,也就是前期准备环节,我也就没有太过上心,也没觉得会有机会为它写一篇什么文章——直到一个月后,也就是上个星期,游戏正式上线,事情才变得有意思起来。
在开始正文之前,先来简单看一下这个叫做《Plus Links》的游戏,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简单来说,这是一款融入了“聊天”要素的类“Galgame”,玩家需要通过和女孩子交流,增加好感度解锁新的故事,但其特殊的地方在于,游戏对话没有预先设定好的选择肢,所有台词都由玩家自己输入,而对方也会根据你的输入的文字,作出相应的回复,能让人产生“好像真的在与角色聊天”一样的错觉。
游戏的故事发生地以现实中的东京池袋为蓝本,也是为了让玩家更容易代入游戏
听上去好像还挺有意思的,但在上线当晚我登入游戏后,却发现事情有些不对。
在简单的教程过后,我从地图上选择了一名角色并顺利进入第一章剧情,但当我对她剧情中的第一个疑问做出回答时,得到的却是一张写着“入场限制”的通知。
看来是玩家太多把游戏的正常机能整停了,服务器无法承受突增的访问量而宕机,这在刚刚开服的游戏中并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显然是我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非常抱歉。现在正在实行入场限制。”
到了第二天,不少论坛中开始出现标题类似于“《Plus Links》疑似使用人力回复”的帖子,内容也多在描述没有被“入场限制”阻挡的那批玩家,在游戏中遇到的“奇怪经历”。
原来,《Plus Links》在当天上线一个半小时后,就因为玩家人数过多而进入“限制”状态,可成功进入游戏正片的“少数幸运儿”,也很快在和“女孩子”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一些不太对劲的地方。
在普通玩家心中,所谓“现实回复”应该是一种基于智能AI,对玩家话语中的关键词产生反应,并回以相应的词句,最终把话题绕回预先设定好的剧本中的设计,虽然有时会出现话语逻辑上的问题,但其信息处理效率之高,不是人力可比的。
高级的有苹果的Siri,低级的有各色的“智能”客服
问题在于《Plus Links》中的女孩子们,作为人工智能来说似乎有点太“智能”了,除了能够对奇怪的问题作出适当回应,甚至还能对玩家的“双关笑话”做出合适的反应(简单来说,就是懂梗),在刚开始时让不少玩家吃了一惊。
但很快,智能的“代价”就逐渐显现出来,女孩子们对于玩家的回复开始变慢,有玩家开始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对面是不是“真人”在回复?因为玩家变多了,就回不过来了?
过了两个小时仍然等不到回复的例子,不在少数
但如果光是这样,玩家还可以理解为服务器负荷太大,信息处理不过来了,而之后几则关于“错别字”的推文,却几乎把这种猜想给逐步变成了现实。
有的玩家发现,在女孩子们的对话台词中,偶尔会出现了缺少元音这样,只有手打才会出现的失误。一时间,玩家们的话题又从单纯的“运营无能”,转到了女孩子的“中之人(扮演角色的人)”上,如果对面也是现实中的真人的话,那自己到底是在和谁说话?
“回复慢点也没事,至少不要打错别字啊!”
更糟糕的是,在这之后,又有玩家在发出了一张更加离谱的聊天记录,从记录上看,一名角色名叫做“豚小屋”的玩家,在和一名叫做“露草”的角色交流时,对方的口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叫做“坂道”的陌生名字,让人不免在脑中联想到一个诡异的NTR场景,这也更加坐实了女孩子背后的“真人”,正在同时和多人进行交流的猜想。不管怎么说,弄错玩家姓名这事,都不太像是如此“智能”的AI会做出的事情。
从图片上的情况来看,应该是“女孩子”把其他玩家的姓名弄混了
在这之后,无法接受“女孩子”里有另一个人的玩家、因为无法进入游戏而积攒了一肚子怨气的玩家,以及一直在旁边看乐子的玩家,终于达成了意见上的一致,那就是去看看游戏中,这些可爱的女孩子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现实情况是,当一位网友将自己在招工网站上,发现的求人信息贴出后,一切的美好幻想,似乎在一瞬间都被彻底打碎。
在求人信息中,写着这样的工作内容:在男性向R18游戏中,扮演游戏角色与玩家进行对话,报酬是每通回复5日元(约等于人民币0.3元)。
更关键的是,这条招牌启事并没有限定应聘者的“性别”和“年龄”,也就是说,这些说话好听,相貌可爱的美少女背后,有很大可能是一位赚着外快的中年大叔。
“如果有类似的打工就好了”“还真的有……”
不过,这里的招工信息并没有写明游戏标题,而从时间点上计算,也不排除是其他同类游戏的可能,但不管怎么说,此类信息的存在,都已经充分指出了《Plus Links》等同类游戏中,这些充满“智能”的女孩子背后,最有可能的真相。
在这之后,又有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自己曾经参加过类似工作的面试,还表示工作地点在非常不错的地方。到了这一步,《Plus Links》也终于以一种类似于“炎上”的方式,火出了玩家圈子,许多对页游没有兴趣的玩家,也纷纷关注起它,尽管它的运营似乎还处于严重的“人手不足”当中。
顺便一提,直到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这个“入场限制”依然没有解除,而且看现在的情况,大概到这篇文章发表也不会解除。
29日晚,入场限制曾被一时解除,但很快就再次恢复
在这里,我们想把事情往回倒一倒,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虽然用“人力”和玩家聊天的形式引起了不小的骚动,但我却从未使用类似于“欺骗”之类的词语。
在整个骚动中,尽管《Plus Links》的运营方从未对是否使用“人力”,冒充角色和玩家聊天的事情进行过回应,但很大可能并不是为了欺骗玩家,所谓的使用“智能AI”,其实也只不过是玩家们“一厢情愿”的猜测罢了。
虽然对于DMM GAMES来说,类似于《Plus Links》这样的“聊天游戏”是第一次,但其实在日本游戏界里,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
而且硬要说的话,前段时间大火的游戏《生命线》,其实和它也是同根同源的
此类游戏的鼻祖,最早的灵感来源,大概需要追溯到互联网早期的“邮递型游戏”,在随着时代发展,一度被人们遗忘后,又通过智能手机及各种SNS的流行而复苏,并逐渐演变成为一种以“仿SNS风”为主流,可以一个人享受与角色交流乐趣的游戏方式。
虽然在同类游戏中,并不缺乏带有新意的作品,但在最后玩家们发现,似乎最适合这种表现形式,成本又最低的,还只能是“恋爱类”游戏,通过预先编辑好的台词,玩家可以非常简单地融入和游戏角色的交流中。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邮件游戏”,很简单就能找到大量类似玩法的游戏
此类游戏的台词大都预先被设计好,玩家需要做的就是对屏幕那边的角色的每一句话,选择相应的文本,并借此提升(降低)好感度,看看这个发生在手机中的“恋爱故事”将会如何发展。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此类游戏中,“女性向”作品有着压倒性市场占有率,而为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追求更强对话真实感的“实时聊天”机制,也就诞生了。
这批游戏显然已经受到了“F2P(游玩免费、道具收费)”游戏风潮的“毒害”,为了实现一对一,实时与用户交流的目的,清一色地采用游玩免费,道具收费的盈利模式,可惜的是,我对这批女性向游戏的具体内容,并没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采用“真人”进行回复,就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2016年的手机游戏《心跳男友》,就因为回复过于真实被怀疑使用真人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否使用了真人,《心跳男友》都没有引起什么过多的争议(当然也没有发生“入场限制”的情况),玩家想要体验和男性角色的真实聊天,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当这套模式被男性向游戏厂商盯上,事情就有些不对劲了。
2019年前后,以《二次元女友》《另一个女主角》为首的免费游戏,开始在市面上出现,当时所打的宣传口号,同样是“可以自由地与二次元女孩子交流”、“新时代聊天恋爱游戏”,卖点都和现在的《Plus Links》如出一辙,游戏的背景不再拘泥于单一的“SNS”画面,而是像普通的“Galgame”一样,让玩家和女主角们处于同一空间,制作出一种“一对一”直接对话的错觉,同时这些游戏还全部清一色的,都是“R18”游戏。
《二次元女友》
“和二次元女孩子享受真实的聊天”
听上去好像很有趣对吧?但其本质也不过只是换了皮的骗钱页游,而且“骗”的还挺狠。就和我在上面说的一样,这种游戏全都采用F2P的大框架,再以“聊天”和“成人内容”为卖点,要求玩家使用“收费道具”加深角色好感,甚至以氪金量对玩家进行区别对应。
而在关键的“真实对话”上,这些游戏也大多采用了“一半人力(对玩家的语句做出应对)加一半电脑(向事先安排好的剧情方向引导)”的方式,尽可能压低了运营成本。
不过即使是这样,还是难免会出现对话逻辑不通,或者无视玩家“怪话”的时候,加上本身游戏中之人的性别疑点,这几款游戏并没能掀起什么讨论,很快就被埋没在了时代的浪潮中。
再回头看看,究竟为什么《Plus Links》的讨论度会如此之高?
其实这样想想,宣传中所谓的“新时代”,其实也不过是旧技术的一次土到不行的“再利用”罢了,《Plus Links》真正能在开服前,就吸引到如此多玩家的原因,大概还是要归功于DMMGAMES,为其所花的大量宣传费用。这笔钱的规模大到让所有人都误以为,他们甚至开发了一款跨时代性质的聊天“AI”——但说到底,还是人力更加便宜。
至此,便有了我在文章开头的遭遇。
我被打上DMMGAMES的标签,大概率是因为这个游戏
就在网友们对《Plus Links》,以及同类游戏进行讨论时,有这样一个设想经常被提出:既然男女玩家都对“实时聊天游戏”,有着同样的需求,那为何不制作一款游戏,直接让男女玩家分别扮演各自的角色,既讨好两拨玩家,还省下了回复信息的人力费用,岂不是天才设计?
排除那些打着MMO旗号,实则被当做“相亲平台”的网络游戏,或者带有“网骗”性质的“杀猪盘”外,还真有过这样一款和这些“实时聊天”性质非常相似的游戏,而且名气还不小。
2006年,科乐美公司就曾经在电脑上,推出过一款没有“战斗”或“冒险”要素,让玩家们,互相化身游戏中角色的MMO作品。而这款游戏,就是大名鼎鼎的恋爱模拟类游戏鼻祖,《心跳回忆》系列推出的“传奇”作品,《心跳回忆OLINE》。
《心跳回忆Girl's Side》(女性向作品)的热销,也为本作也赚得了不少女性玩家
游戏的主要玩法,在今天看来简单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玩家需要扮演学园里的一名高中生,和同班同学们(也就是其他玩家)一起享受学习、社团、恋爱等青春生活,具体玩法多为小游戏和聊天对话为主,当时的科乐美还特意制作了TV动画《心跳回忆Olny Love》(同样简写为“心跳回忆OL”),为游戏宣传造势。
《心跳回忆Olny Love》
虽然游戏也有着可以攻略的固定NPC,但在更多时候,玩家之间的相互交流才是运营想要看到的。就这样,玩家们在游戏中开始了二周目的“高中生活”,其中当然不乏愿意享受氛围,和平相处的玩家,但人与人之间总有价值观上的差异,现实中如此,游戏中就更不用说了,而其完全依存于玩家行为的游戏内容,也在不久之后显露出贫乏之色。
现在看来,比起网游,这更像是某种高级聊天室
2007年,因为运营理念、玩法单薄,以及玩家间冲突等种种原因,开始仅一年的《心跳回忆OLINE》便停止了一切更新和维护。
就这样,想法超前的《心跳回忆OLINE》在将玩家们的青春回忆,彻底葬送在樱花树下,拆散游戏中的“恋人”同时,也为所有业界同行们,敲响了网游玩法设计上的警钟,那就是永远不要把游戏的核心玩法,寄托在玩家间的交流上。
和现在我们看到的“实时聊天”游戏不同的是,《心跳回忆OLINE》的玩家们,从一开始就清楚地知道对面的女孩子(男孩子)后,可能有着一张完全不同的陌生面孔,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愿意相信“不切实际”的美好。
不少玩家在那之后,只留下一张毕业证书
就像曾经在日本网络上,一度引起热议的“情书扭蛋”,顾客花上200日元就能从扭蛋机中,获得一封女孩子的手写情书,版本从“同班同学”到“妹妹”,引得不少男性慕名前来——
即使在得知这些“情书”的内容,其实全部由扭蛋店的男性店长构思后。
据说写情书的好像确实是女孩子就是了
虽然我并不喜欢《Plus Link》这样,打着噱头骗氪的多人游戏,但光就虚拟角色里有“真人”而言,也不全是坏事。那些游戏动画中,可爱的女性角色背后,也是无数“大叔”绞尽心血,编织出的美丽“谎言”。毕竟,比起一个不够智能的AI,能够快速思考,了解玩家需求和喜好的真人,显然更符合用户群体的需求。
如此看来,在当下这样困难的社会环境当中,即使承受“炎上”带来的非议,也不愿、也从来没有承认,“美少女”们存在什么中之人,这也算亚文化,给死宅们留下的最后一丝慰藉和幻想了。
RECOMMEND
关注3DM游戏网视频号,有趣内容即刻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