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成了热梗,但‘很有精神’确实非常重要。
作为“梗文化”的主要传播阵地之一,B站的热梗可以说是常更常新。没人会猜到下一个席卷B站的梗会是什么,比如“过世很久”却在B站依旧火爆的卢本伟,亦或者是前两个星期火遍全网的“歪嘴战神”。
就像最近“攻占”鬼畜区,并且时不时在影视区“刷脸”的“好,很有精神”。事实上,很多常驻B站鬼畜区的老用户,都不知道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小节影视片段所展示的内容,是非常优秀的鬼畜素材。例如,日本海军题材和译制味满满的中配,还有“四年级前辈”森下下士那夸张的颜艺。
原版视频,大致讲了一个“海军高年级生,教导新生要大声说话”这么件事。但实际看下来,却总有一种莫名的既视感——刚进入海军学校的新生,就像是入学军训时的我;高年级生就像是负责军训的教官。高年级生训斥新生说话要大声,和教官在军训时的各种“听不见”没什么区别。
有关这个视频片段的鬼畜作品,其实早就有了。最近能突然在B站“翻红”,或许是有点占了开学和军训的光。一开始,有关这段视频的鬼畜创作,只是简单的调音、“换头”和重新剪辑。相比于日语原版,老译制片里的中文配音并不逊色,甚至听起来“更有精神”,味儿更浓。再加上当时受设备等条件限制,以及角色的“声音大”和吼,出现了部分咬字不清的情况。从谐音方面,反而给这个视频增添了更多的梗。比如将第一位新生的名字谐音为“天尊杨戬”;第二个新生的“东京佛”和“东山新泰罗”;以及来自“岩首县”的县令,主角平田一郎。
随后,就是各种“跨界联动”。像是和“歪嘴龙王”的“合作”,你森下下士能歪,我平田一郎同样能歪。
又或者是和奥特曼联动,让佐菲老大哥好好教训奥特兄弟,什么才叫“很有精神”。这次甚至连场景都变了,换成了正儿八经的奥特曼剧照。
图源:B站@梦记空想
既然是以日本电影为题材的鬼畜视频,那自然也是少不了“带师兄”孙笑川的加入。
图源:B站@color卡乐
以“好,很有精神”为题材的鬼畜视频,除了在数量上大幅度增加外,播放量也是不容小觑。在B站“全站榜”的鬼畜分区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有关“好,很有精神”的鬼畜作品,并且三日播放量均破百万。
就像“歪嘴龙王”那套言辞,成为打脸爽文的模板。“好,很有精神”,成了网友描述上位压制下位的最好例子。当然,事情并不是绝对的,像是那些低年级生反而嘲讽森下下士声音小的作品,则会被观众亲切称呼为“下克上”。
不过,前面也提到过了,这是“好,很有精神”的二次“翻红”。“好,很有精神”这个梗,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有网友表示,“好,很有精神”还未像今天这般爆火时,就已经在“黑鹰坠落吧”有着不小的知名度。这个贴吧,主要是给网友,提供一个讨论各种军事装备和造型的场所。
而“好,很有精神”,通常是吧友用来暗讽那些对军备一知半解,却还要炫耀的新人。
至于这个梗,之所以会在一个与军事装备相关的贴吧里“崭露头角”,大概率是因为其本身就出自战争片的缘故。被鬼畜的这段视频,截取自一部1969年上映的日本老电影——《啊!海军》。主旨是描述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风貌。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带有强烈日本军国主义色彩的电影。但是现在看来,这部电影又带着浓郁的讽刺意味——本是希望通过学习,来改变国家政策的平田一郎,却因为阴差阳错进入海军学校,结果被军国主义洗脑,成为连母亲葬礼都拒绝参加的战争机器。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有借鉴意义的电影。要不然,当时国家也不会引进,还专门进行了译制。
军国主义对日本的影响,无疑是难以磨灭的。另外,由于二战的缘故,导致昭和时期的日本人,被日本军国主义洗脑且深受荼毒。这也是所谓的“昭和男儿”,并且,经常与身处和平时期的新一代日本年轻人进行对比。
“昭和”后的年号是“平成”。而平成时期的日本年轻人,则被经常恶搞称呼为“平成废物”。
光从海军上,就能很明显地发现“昭和”到“平成”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平成时期的日本海军自卫队,却经常会干出一些匪夷所思的操作。比如和各类动漫作品的合作,以及通过舰娘、“纸片人”、声优等来招募自卫队队员。
“宅文化”,是平成时期,日本年轻人间的主流文化。而“舰娘”无疑是宅文化的产物。这也就不难理解,日本海军自卫队会用这样一种,与军队印象格格不入的方式,来吸引年轻人参军。
这种募兵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但不得不说,“平成废物”的味道很正。
图源:B站@蓝月弧光
普通人对军队的印象,是严明的军纪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是军人特有的那股精气神。在这方面,我们的部队还是佼佼者。回忆战争年代,我们的部队正是因为“更有精神”,才能击败敌人,获得最后的胜利。也难怪有很多网友,在看完“好,很有精神”这段视频后,会觉得中配比日配的效果更好,韵味更足。
鬼畜视频看完了,大伙也都乐了,森下下士和“好,很有精神”也都火了。
但是,在图一乐之后,也希望观众记住的不止是“好,很有精神”这个梗,而是其中实质的精神。
这让我想起,前一段时间突然火起来的“网抑云”,以及所谓的“丧文化”。这些东西都在给我们传递一个讯息——年轻人在步入社会,遭受社会的“毒打”后,绝大一部分人沉溺于这种精神上的逃避。打着“娱乐至死”的旗号,企图将个体与社会进行一种分离。
这种行为是对是错,很难判断。
不过,或许“好,很有精神”,能够帮助年轻人,重新体会到严于律己的精神,从而直面困难和窘境呢?就像原本意义上的“奥利给”那样。
也许可能,也许不行。毕竟“好,很有精神”能再度“翻红”,依靠的,就是所谓的“娱乐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