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带有时代回忆感的动画,重新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
作为不少80、90后的青春,《我为歌狂》终于要在19年后推出续作,官方近期也在微博上,放出了几位主角的海报。
人的审美总是与时代在共同进步。和《美少女战士》《数码宝贝》等童年回忆作品一样,此次《我为歌狂》角色新造型海报在公开之后,讨论的声音也随之响起。
对于很多人来说,主角们的新造型 ,很难与记忆中他们原来的样子重合。就拿人气较高的叶峰举例:曾经的及肩长紫发已不见踪影,留下的则是还没超过下巴的紫色中长发;他那些叛逆的影子,似乎只留在了破洞牛仔裤上。
此前看起来风流倜傥的他,如今却更像男团中的奶油小生。毫不意外,这样的形象并不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叶峰,曾经那个不羁又潇洒的少年,已经彻底回不来了。
当然,其他几位角色的争议也并不小于他。但即便如此,《我为歌狂2》的出现,还是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了那个在放学之后守在电视旁等动画的自己。
我为歌狂
在那个动画还停留在小动物与人交朋友,大人们常说“动画片都是小孩才看”的时代,《我为歌狂》凭借着较为成熟的画风,与轻快上口的歌曲,吸引了当时不少青少年的目光。
勇于创新和敢于尝试,成为了扩大国内动画受众群体的一把利刃,这部动画在之后也被誉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中最值得聊的,除了不同于当时的画面表现风格之外,就要数它的剧情故事了。
《我为歌狂》其实在剧情上并没有多么惊世骇俗的反转,或是催人泪下的“东京爱情故事”感,它述说的,其实就是一群在校园中,为梦想而努力的高中生。
与《LoveLive!》夸张的废校不同,他们将所有人在学生时期偷偷藏在老师与家长眼皮下的心理与情感、成长过程中多数人都会经历的烦恼尽数展现。
像是为了改变早操时雷打不动的音乐,楚天歌与盖世爱将早操音乐偷换成流行音乐;又或是不会主动与女生交流的叶峰,在老师的要求之下,接受了优等生丛容的补课,从而喜欢上对方并改变了自己;以及在父母面前成为“乖乖熊”,在学校里却是众人瞩目的楚天歌;还有喜欢和老师打小报告的梅君严和花痴小女生朱丽丽...
这些角色,我们似乎总能在现实中抓住他们的影子。
随着动画引起青少年共鸣的,还有那几首放在现在听也并不觉得老土的歌曲,《放我飞》《有梦好甜蜜》《拥抱奇迹》...尤其是主题曲《我的舞台》。
嘿!我不愿意活得像一个问号
东张西望找不到自己的跑道
现在我为梦想超速在奔跑 心在燃烧
来吧!唱出感觉 嗨出味道
我的舞台我自己建造
要让全世界看到
我的剧本我自己写好
相信自己永远是个主角
17岁的胡彦斌作为演唱者之一,被众人所知,唱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舞台。只可惜,同为演唱者的灵感乐队,却没有他那么顺利。由于之后的专辑销售量并不理想,这支乐队也随之解散。
除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之外,《我为歌狂》还自诩中国版《灌篮高手》。不过,只要对这两部作品稍有了解,就能发现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许多相同因素。
北京青年报也曾发表过一篇名为“《我为歌狂》“盗”《灌篮高手》”的文章,从故事到制作都学习了日本知名动漫《灌篮高手》。性格孤傲的叶峰与流川枫如出一辙,两部动画也有着穿插Q版的共通点。
在北京青年报的描述中,《我为歌狂》不只是学习了故事与制作,其营销模式,也借鉴了其他地区的经验。它就如刚刚踏入21世纪的新人类,为跨世纪的中国动画拉开了帷幕。
在时代里留下印记
将制作好的动画卖给电视台,是20年代动画盈利的主要方式,因此大多数国内动画制作公司,也仅仅是按电视台的喜好制作动画,几乎不会将目光从动画转移向周边。
但《我为歌狂》的出现,拉动了一系列周边产品的火爆,成为了第一次打破此局面的动画。
与当时其他动画不同,这部动画电视播出之前就开始了大肆宣传,小说、漫画、CD,还有其他的常见周边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动画正式播出之后,这些周边更是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一售而空。
据统计,光是小说,上海书城就在两天内卖出了500余本,随书附赠的卡片也大受欢迎,甚至还有人带着小刀,去书店将书内的卡片割下来。同时,不同内容的小说也在一时间喷涌而出,像是《我为歌狂 爱上爱情》《我为歌狂 8848终极篇》等。
对于当年的动画界来说,《我为歌狂》将这套日本常用的营销方案,成功地在中国复刻了一遍。直至将要播出《我为歌狂2》的今天,还有许多人能从箱底掏出当年珍藏的CD与书籍,以此纪念自己曾狂热追随动画的青春。
许多人都在官博评论下,打开了回忆匣子
除了经典的歌曲和大量的热门周边之外,上海育碧还在2002年开发了这部动画的衍生游戏——《我为歌狂:夏日彩虹》。
对于上海育碧来说,《夏日彩虹》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它是上海育碧成立5年后的首款国产恋爱战棋游戏,类型与当时大热的《樱花大战》相似。
虽然游戏名和几位主角的形象与动画较为一致,但剧情与人设性格倒是与原著完全不同,做出了较为大胆的改动。
曾经的校园故事,移向了神秘小岛的魔法与斗争。或许是恋爱题材的需要,原本应该孤傲冷僻的叶峰,变为了大暖男;没有了校园优等生加持的丛容,也成为了Gal游戏中常见的女主性格。
魔法与战斗的存在,更是颠覆了动画中原有的设定。比如下图中仰天咆哮,张牙舞爪的Boss,你一定想不到他是“魔化后”的楚天歌。
但不可否认的是,上海育碧为这款游戏投注了一定的心血。
游戏除了基础的战棋玩法,还有各种小游戏。具体来说,就是当叶峰将要在剧情中演奏吉他,画面就会跳转到一个“吉他节拍”的小游戏上,用鼠标点击的方式,击落琴弦上的音符。
不难想象,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游戏有着更为深入的代入感,增加整体趣味性。
不仅如此,游戏几乎全程都有的配音,以及时不时穿插在剧情中的短动画,也让我们看到了育碧对这款作品的用心程度。
即使有着用心的制作,但人设的变更终归是扭曲了动画本身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引起了部分动画党的不适。
人物塑造的不成熟与版权原因,导致了《夏日彩虹》的潦草收场。就连游戏曾经的策划人之一,也将这部作品称之为他人生中“破败的彩虹”。
时过境迁,随着动画的年代逐渐走远,销量不佳的《夏日彩虹》却如同那些周边产品一样,成为了“收藏品”。
有游戏、有周边、有人人传唱的歌曲,甚至在多年之后,还有翻拍的真人电视剧,这部19年前的动画创造了一个奇迹。
隐匿的青春
《我为歌狂》在各方面上的成功,无疑是开创了国内动画的一道先河,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时光中,留下了星星点点的痕迹。
可它之后的道路,却远没有一开始那样顺利。毕竟利刃可以破开前方荆棘,但也容易划伤自己。
过度的模仿容易让人迷失自己。自诩为中国版《灌篮高手》的动画,却也因此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批判。人民网曾在一篇文章中表示:
《宝莲灯》《我为歌狂》《隋唐英雄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作品,不论是人物造型还是故事情节,都有着明显的日、美动画痕迹。然而,过多的模仿国外动画容易失去自我,继而导致经济严重损失。我国动画衍生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价值流向美、日动画形象,仅《变形金刚》一部动画片的衍生产品就从中国赚取了50亿元人民币。
对于意识与经济形态的不满,还不足以推倒这个刻在80、90后记忆中的动画。真正导致它走出视线的,是学校和家长的举报,以及各类动漫规范条款的出台。
叶峰身上独有的青春叛逆感,成为了坏学生的典范;
少男少女之间萌动的情感,被视为了早恋情节;
学生组建乐队,就是不务正业;
严格要求学生,反对组建乐队的老师,被直指是丑化教师的行径...
这些不允许在学生身上出现的行为,却在动画中演给了学生看,显然不符合当时真善体美的教育思想。
结合各方面的原因,这部曾经被视为“国漫之光”的动画,最终被撤出了电视台。一代人的回忆落得如此结局,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在此之后,国内的动画市场,开始逐渐被各种说着人话的动物所主导。国产动画,关于青春、关于音乐、关于灵魂深处的悸动,就此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