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是平衡的护卫者,尽管玛法里奥陷入沉睡。永世勿忘。”
——多兰纳尔的卡尔(《魔兽世界》NPC)
大自然的忠实守护者,居住在森林里的神秘祭司,有时化形为毛熊等动物,有时寄身于橡树等植株,承载着最为古老、厚重的智慧与力量,这些都是德鲁伊(druid)在现代电子游戏中常常显示出来的形象。
督伊德教的高级祭司
在很多西式奇幻背景的游戏中,德鲁伊的经典程度几乎不亚于精灵、矮人或者兽人。它在MMO网游中通常是一种可选职业,如《魔兽世界》《时空裂痕》;在单机游戏中通常作为NPC出现,比如《巫师》中主角杰洛特的老友莫斯萨克。《DOTA 2》也加入了德鲁伊作为可选英雄。
《魔兽世界》中的德鲁伊徽章
《DOTA 2》中的德鲁伊,可变身为熊形态、召唤熊灵伙伴
与德鲁伊在游戏文化中的火热形成显著对比的是,在历史上创造了德鲁伊这一职业的宗教督伊德教(Druidry/Druidism)如今却鲜为人知。督伊德教原本是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流行于凯尔特世界的古宗教,他们崇拜自然的力量,信仰包括树木在内的自然万物,而德鲁伊即为督伊德教高级祭司的称谓。
那时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中,凯撒的《高卢战记》对这些祭司有较多直接描述,不过也许有些内容不足为信。祭司与骑士并列,属于凯尔特社会的贵族阶层。一名祭司必须经过严格挑选与长时间的训练,他们往往要花上10到20年时间来背诵大量的诗歌,然后口头教授给其他人。
他们拒绝将这些诗歌写下来制作成教材,以免人们轻视背诵的功夫。这些祭司还主张一种“人祭”传统,为了赢得战争或者赎回另一个人的生命,他们认为有必要让活人接受火刑,献祭自己的生命。
由于缺乏教典、反对文字育人,古罗马征服不列颠之后,督伊德教在罗马文化与基督教的双重入侵下迅速消亡。中世纪时期,即使是在不列颠地区,督伊德教也处于极度边缘化的地位,只是德鲁伊的形象偶尔在一些民间传说或歌谣中出现。
17至19世纪时,威尔士、爱尔兰、苏格兰等地以“凯尔特文化”自居,试图以此与英格兰文化相区分、对抗,古督伊德教作为凯尔特世界的一面文化旗帜被挖掘出来加以利用,这一系列历史境况促成了1871年以来各种新督伊德教组织的建立。新督伊德教提倡尊重自然,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反思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扩张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但这并没有让他们进入大众的视野。
凯尔特人发源于今法国北部、德国西部一带,后逐渐向欧洲其它地区扩张
史学家们和新督伊德教教众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古老的自然信仰通过另一种方式迎来了它在当代的大规模复兴。以游戏为主力的数字媒介大大推动了德鲁伊形象的传播,让许多人不再经由宗教仪式,而是经由世俗化的文娱活动感受到它象征着的自然信仰。
今天,在互联网搜索“德鲁伊”(无论何种语言),与游戏相关的内容远远盖过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可见游戏在相当程度上扩展了德鲁伊在现代文化中的活力。
橡树与槲寄生
德鲁伊英文原词druid一般可认为起源于希腊语。由于希腊语中dru通常代表橡树,而wid代表智慧,德鲁伊的释义就成了“熟悉橡树之人”。当然,关于druid的词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如一说起于印欧语系中的dreo-vid(知道真理的人);又如,考虑到雅利安人是凯尔特人的祖先,梵语中的dru(木材)也可能是druid一词的词根。不管druid起源为何,它总是与“树木”和“智慧”紧密相关。
长期以来,橡树在督伊德教信仰中都具有核心地位。在17至18世纪督伊德教复兴期间,许多关于这一“异教”的图像都着重刻画了橡树。其虬曲的枝干、带裂纹的树叶以及高龄的特点被认为是野性与力量的体现,亦符合当时的浪漫主义取向。
18世纪英国风俗画家弗朗西斯•海曼绘制的“德鲁伊或布立吞人皈依基督教”,就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画作。画中一株老橡树占据了大半个版面,除了缺失槲寄生(mistletoe)和圆月这两个要素,其它如白袍祭司、镰刀、动物祭品等基本符合凯尔特信仰,展示出当时英国人所认知的督伊德教。
《德鲁伊或布立吞人皈依基督教》(作者:Francis Hayman,1708-1776)
尽管橡树具有特殊地位,紫杉木、榛子树、花楸树、苹果树也常被德鲁伊使用。例如紫杉木被用于法杖的制作,其上常刻有神秘咒语,《哈利•波特》系列中伏地魔所使用的正是紫杉木法杖。此外,榛子树和花楸树被用于魔法准备的过程,苹果树则是善恶之别的象征。
真正与橡树地位近乎一致的是另一种植物槲寄生。狭义上的槲寄生是一种半寄生植物,属于常绿小灌木,寿命大约为27至30年。槲寄生在13世纪的一个叫法是 deur derhue,意为“橡树之水”,这是因为槲寄生本身并不能从土壤中汲取营养,它寄生在橡树、苹果树等树木上,依靠树液生存。这种伴生关系被德鲁伊看成是神圣的,槲寄生也因此成了“万灵药”。在凯尔特信仰中,槲寄生必须由身着白袍的德鲁伊在仲夏节之夜或者月相轮回的第六夜,手持金色镰刀割取且不得接触地面,才可以保证它具备治愈种种疾病的魔力。
长满槲寄生的橡树
槲寄生(局部)
橡树与槲寄生的神圣关系,深深植根于它们的生态关系。橡树本身就是附生植物极其丰富的树种,这是其“大方”与“伟力”的体现。槲寄生将橡树的能量解放出来,因而同样具有神圣性。而且,槲寄生也是一个指示物,它使人们能够识别出应当崇敬的那些橡树。总之,橡树始终是督伊德教信仰的核心。
融入世俗
古督伊德教崇拜自然,信奉“天人合一”,他们信仰的神灵也多以自然物或自然力为原型。督伊德教徒的祭祀场所多设在露天场所,或自然天成,或利用自然物建造,特点是敞开于大自然之中。圣地的首选,则是“圣林”(sacred grove);其次是河、湖、温泉等水域构成的圣水。
利用自然构造搭建祭坛
新督伊德教继承了古督伊德教的自然崇拜。其官方章程说:“督伊德教是一种宗教,它的信奉者崇拜的神有许多个,最主要的就是自然的各种伟力(比如雷电、太阳和地球)、地方的精魂(例如山与河)以及一些神圣的指导者(比如布里吉特、蕾哈侬与布兰)。”
他们还将这种自然信仰与现代生态保护观念结合起来:“督伊德教基于人对环境的尊重、崇敬以及以其为高贵的价值体系而建立……大多数德鲁伊们都通过使更广大的社群和作为整体的地球受益而付出牺牲,比如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环保行动,或以道德消费主义的理念生活。”
以当代最活跃的督伊德教组织“吟游诗人、先知与德鲁伊教团”为例,他们建立了一个名为“Trees for Life”的慈善基金,自1988年起就致力于苏格兰地区喀里多尼亚森林以及高地的尼斯湖地区的保护,目前已经种植了超过100万棵原生树种。他们还参与了林地保护基金(The Woodland Trust)、非洲植树与扶贫计划等多项自然保护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开展,显然关乎树林在整个督伊德教信仰中的崇高地位。
当代德鲁伊组织活动情景
简而言之,今天的德鲁伊们并不是只会祷告、祭祀、冥想,而是乐于在更为世俗化的议题和行动中贯彻他们的哲学和信仰。世俗化的进程同样体现在另一方面:对于什么场所可以成为德鲁伊的活动圣地,限制越来越少。
英国德鲁伊协会创办的《牙与爪》杂志,涉及诸多环保议题
18世纪督伊德教复兴期间,浪漫主义正当流行,那时欧洲人并不满足于阿卡迪亚(古希腊地名,因在中世纪保有良好的风光,是纯洁自然的代名词)的田园风光,转而开始欣赏自然的野性一面。于是,德鲁伊因此成了“高尚的野蛮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浪漫主义想象的美好生活方式。在这种想象中,德鲁伊与橡树所象征的大自然紧紧相依,他们住在神圣的森林之中,与吟游诗人和巫师互相作伴。
现实中的新德鲁伊们虽不至于真的离群索居,隐遁于森林之中,但的确继承了以圣林作为神圣性寓所的准则,只是态度更加理性实际。他们将定义圣林的权限开放给教徒,由他们个人选择。每位教徒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圣林,维护它,在其中沉思,从其中取得智慧。许多新德鲁伊都会选择对自己和当地社群具有意义的绿色植物群落或者树林,有时甚至会选择自家后院的花园。
终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绿地也可以成为圣林,德鲁伊的身份也不再那么特殊,他们显得更加平易近人,扮演起绿色生活、诗意生活倡导者的角色。某种意义上,这允许人们更加自由地对其作出解读与想象,从而为德鲁伊进入流行文化准备了一定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