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外网消息称有制作人正计划拍摄新版《哈利·波特》,制作人坚持新剧中哈利的父亲不能由白人扮演,而他们想让哈利的母亲由跨性别女性来扮演。消息一出,引来不少网友的围观吐槽。
西方国家“多元化”、“平权”的思潮正在席卷各个领域,维护弱势、少数群体的言论和行为被称作“政治正确”而大行其道,而作为最时髦的文化传播途径,电子游戏自然也走在了“政治正确”的最前沿。
比如最近刚登陆PC的《战神》,也在去年公布了续作《战神:诸神的黄昏》的设定,其中似乎将源自北欧神话体系中的角色“安格尔博达”设定为了有色人种。
无独有偶,《堡垒之夜》也在去年上架了一款新皮肤,这是一款黑人女性皮肤,患有白癜风,穿着绘有代表着LGBT的彩虹logo上衣,腰间还系着彩虹色的腰带,国外媒体将这款皮肤称为“游戏展现包容性和多样性的重要里程碑”。
宣扬平等固然是好事一桩,但在这看似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的表象背后,却似乎有一股暗流涌动。
我们时常会看到游戏为了迎合“政治正确”而刻意地将弱势、少数群体的元素加入其中,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在“政治正确”影响下的电子游戏文化正在变味。
电子游戏原本是只属于玩家们的一片净土,玩家们想要寻找一个Wonderland,想要追求单纯的乐趣,然而现在游戏中却揉进了过多现实中的条条框框,这里仿佛成了各方人士用来争夺话语权的舞台,台上的人在说教,台下的玩家只能被迫听讲。
作为热爱游戏的玩家,我们对“政治正确”下的游戏生态痛心疾首。
17年生软的《质量效应:仙女座》发售,里面女主角的默认脸实在是难以形容,并且怎么捏都不漂亮,玩家们直接怒斥游戏为“丑女座”。
而《恶魔之魂 重制版》中也将原版是白人的“灰心哥”硬是改成了黑人。
讲道理,《质量效应:仙女座》的主角面捕演员都可以说是神仙颜值了,那么为什么男主角可以完美还原面捕演员的帅气,到了女主角这儿就拉胯了?《恶魔之魂重置版》为什么执意要将角色染黑?
究其原因,还是"政治正确"在作祟。
要知道,主动拥抱“政治正确”对于欧美公司来说是利大于弊。
在全球,弱势、少数群体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单说LGBT群体,在13年的时候,该群体就已经占据了全球消费市场的5%-10%,而欧美的同性恋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这还是13年“政治正确”还没像如今这般声势浩大时的数据,所以现在你会看见各家品牌纷纷给产品挂上彩虹色,宣扬着自己对这些群体的友好。
而作为游戏公司,最好的办法就是将主要角色设定成弱势、少数群体,高举那张“包容理解”的大旗,如此这般,不管能不能得到上述群体的好感从而获得商机,最起码不容易被扣上“政治不正确”的帽子。
《APEX英雄》中的彩虹徽章
在游戏界,扣“政治不正确”帽子的姿势多样,角度刁钻:女权人士会因为《无人深空》不叫“无女人深空”而重拳出击;善待动物组织PETA因为游戏角色杀掉一只老鼠而大声控诉这是虐待动物;也有媒体会因为《巫师3》里没有黑人而觉得这是个失误。
正是因为“获罪”理由五花八门,后果可小可大,游戏公司自然是要小心应对,难免地就会开始畏手畏脚起来:在创作游戏时只能是角色的肤色先于性格,性取向先于情节,性别先于历史合理性。将符合政治正确作为首要条件来考量,无疑限制了游戏开发者的创作自由。
但如果“政治正确”真的能传达“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理念,那倒也无可厚非,只可惜有时“政治正确”的标准本身就荒诞可笑,再加上许多制作公司只是将“政治正确”的设定强塞到作品中,如此催生出来的游戏自然是跑偏的,所表达出的情绪就极易与“政治正确”的伟大标语背道而驰。
《质量效应:仙女座》为了追求多元化,却忘了:美,也是多元化的一环;《恶魔之魂 重置版》修改原版的设定,对黑人群体献媚的态度过于明显,很难说这样操作能够推动其他玩家对该群体产生正面的情感反馈。
这就让游戏创作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在剧本撰写时必须选择能容纳“政治正确”的题材,不然强行添加“政治正确”要素只会让游戏显得扭捏造作,适得其反。
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犹如附骨之疽一般,正在慢慢蝉食着游戏开发者的创作自由,游戏的喉舌正在腐烂。当思想套上了枷锁,那么真正的创作差异性和多元化就无从谈起,我们绝不希望有一天游戏业成为如同一潭死水般的行业。
然而“政治正确”所带来的影响绝不仅局限于游戏开发者的一侧,媒体以及玩家群体往往也会被卷入其中,有时他们甚至会成为风暴的中心,让“政治正确”的影响力透过各个媒介无限上涨,直至舆论失控。
两年前,游戏圈知名女权人士佐伊·奎恩(ZoeQuinn)在推特上发文,控诉《林中之夜》的游戏主创亚历克·霍洛卡(Alec Holowka)曾对她进行过侵犯以及非法监禁。
因为涉及到对女性权益的侵犯,一时间,媒体、玩家纷纷将炮口对准了亚历克,不仅原先备受好评的《林中之夜》被差评轰炸,连游戏的另外两名主创也在第一时间宣布和亚历克划清界限。而在事情发生的5天后,患有抑郁症的亚历克不堪重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你以为正义得到了伸张,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有媒体根据佐伊的社交发言推断出两人同居的时间段,并找出了同时间佐伊的推特以及两人同时参与的活动记录,其内容和佐伊的主张完全矛盾;而反观佐伊这边,除了所谓朋友道听途说的证词,并拿不出任何实际性的证据。
事到如今,亚历克究竟“吃了几碗粉”我们不得而知,但即便他真的罪无可恕,那也不应该绕过法律,由网络舆论来盲目地行使暴力。
这场打着“维护女性权益”的闹剧,无疑是教科书般的“网络霸凌”范例,而参与这次霸凌的,正是佐伊·奎恩以及听信她言论,大喊“政治正确”口号的玩家。
不难发现,在被“政治正确”支配的语境中,原本玩家和媒体组成的社群失去了理性讨论的空间,本来应该求同存异、互惠互利的社群反而将彼此之间的差异无限放大,从“女权”到“反女权”,从“种族歧视”到“反种族歧视”,从“性取向自由”到“反LGBT”,玩家们无形地为自己和他人贴上了标签,分化了彼此,激化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对于整个玩家社群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说了这么多“政治正确”的坏处,那么“政治正确”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其实我们也有不少既做好游戏本身,又能兼顾“政治正确”的正面例子,比如《奇异人生1》中主角麦克斯和同性友人克洛伊之间的情愫就让人动容;又比如前阵子推出的《死亡循环》,男女主角都是黑人,我想也并没人会因此感到不适。
事实上只要人物塑造不跳脱,剧情合情合理,即便是游戏在创作时主动加入“政治正确”的要素,玩家脑子里也不会刻意地蹦出这四个大字,因为“政治正确”出发点是好的,而表达善意本来就是游戏的功能之一。
我们之所以讨厌“政治正确”,不是因为“政治正确”本身有多丑恶,而是一些人将“政治正确”带向了极端的方向,极端化的“政治正确”才是罪魁祸首。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政治正确”呼吁的是平权,而不是特权。黑人可以出现在与黑人相关的作品中,这是平权,但黑人必须出现在其他地域文化的作品中,这就是特权;作品中女性可以长得丑,这是平权,但作品中女性必须长得丑,这就是特权。
然而很多“正义人士”没有分清“平权”和“特权”的区别或是作品本身的背景就乱锤一气,把某些游戏自恰的内容断章取义地拎出来批判一番“政治不正确”,把没必要“政治正确”的游戏套上“政治正确”的框架,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更有甚者,打着“政治正确”的标语,话不惊人语不休地想搞个大新闻,只为了增加曝光率,因为在当今这个时代,曝光率等于话语权,等于流量,等于财富密码。
借着碰瓷游戏大作,甚至不惜靠造假污蔑来博眼球的“善待动物组织”PETA,从98年到20年,他们共处死了超过4万只被他们“收容”的猫狗,数量占总收容量的83.5%。
而在去年该组织的净收入达660万美元以上,组织官网上最显眼的按钮不是用来科普动物权益,也不是显示动物援助的联系方式,而是用来捐款的。
靠着“玩家门”声名鹊起的游戏圈女权人士佐伊·奎恩不仅受邀出席了联合国宽带委员会关于“妇女受到网络暴力”的报告会,还在众筹网上为自己的独立游戏募集到了8万5千美元以上的资金,可原计划于17年发售的游戏至今都未完成,游戏的最后一次更新日志是在18年8月,彼时佐伊正在日本花天酒地。
当我们愤慨"社会正义战士"的虚伪行径之时,又不免感到遗憾,“政治正确”的美好意图被扭曲,人们的善意被利用,极端化的“政治正确”并不是人权的苏醒,而是特权的暴动。可怕的是这场暴动还将继续,以欧美市场为核心的电子游戏产业乃至整个娱乐行业仍然无法摆脱裹挟“政治正确”的命运。
在讨论视频选题时,办公室的另一名编辑说:“政治正确的选题可以写,反正天高皇帝远嘛。”
对于这句话我只能同意一半。
诚然,中国单机主机游戏行业还未发展到可以被西方玩家广泛关注的程度,西方政治正确的说辞在国内的认同率也普遍较低。
但反观手游领域,国产游戏早已走出国门,和白左打交道是迟早的事;同时国内也早已有一些极端言论四处发散了:
有骂结婚生子的papi酱背叛了"独立女性"的、有在郎朗大婚时对其年龄和相貌评头论足的、更有教唆女生带刀捅出租车司机的,如此种种不胜枚举,令人触目惊心。
甚至"卫道者"已然将游戏纳入了“护卫”名单,《坎巴拉太空计划》将主界面太空舱上的涂鸦“MUN ORBUST”翻译为“不到MUN非好汉”就被国内玩家举报是性别歧视,甚至上纲上线到“扑灭女孩航空梦”的程度,致使汉化组不得不更改翻译文本。
虽然绝大多数国人能够保持理性客观,但毕竟西方那套“社会正义战士”的剧本正在我们身边上演,对于极端化的邪风不可不防,不然的话,或许将来的某一天,你会看到游戏中的西施貂蝉面目可憎,唐僧成了黑人,梁山好汉个个是同性恋,那么到时候,我们真的还能置身事外吗?
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