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好项目,领导也批准了,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


编者按: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是一个好项目,对组织发展非常有利,领导也批准并支持,但就是推行不下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么解决?
续资治通鉴原文
庚申,太常博士直史馆陈靖上言:“古者强干弱枝之法,必先富实于内。今京畿周环二三十州,幅员数千里,地之垦者十才二三,税之入者又十无五六,国用不充,民食不足。望择大臣一人有深识远略者,兼领大司农事,典领于中;又于郎吏中选才智通明、能抚民役众者为副,执事于外。自京东、西择其膏腴未耕之处,申以劝课,借闲旷之地,募游惰之民,别置版图,便宜从事,酌民力之丰寡,相农亩之硗瘠,均配畀之,无烦督课。耕桑之外,更课令益种杂木蔬课,孳畜羊犬鸡豚。俟至三五年间,生计成立,有家可恋,有土可怀,即计户定征,量田输税,斯实敦本化人之宏略也!”帝览奏,召对奖谕,令条奏以闻。寻以靖为劝农使,按行陈、许、蔡、颍、襄、邓、唐、汝等州,劝民垦田,以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副之。未几,三司以为费官钱,多水旱,恐遂散失,其事遂寝。
翻译
庚申,太常博士直史馆陈靖上书说“古代治国就有强干弱枝的方法,先让内部充实。现在京城周围有二三十个州,幅员几千里,但是土地开垦才只有十分之二三,税收连十分之五六都没有,所以国家用度不足,老百姓食物也不足。希望朝廷选择一个有深谋远虑的大臣,兼大司农职务,在朝廷内指挥,再选择才智通明、能抚民役众的郎官为副职,操办这个事情,允许随机应变,酌情考虑老百姓的收入多少,农田的富饶贫瘠,让分配和这些相适应,不要苛刻额外的捐税。除了耕种和柴桑之外,再考虑种植一些经济作物,也可以养一些家禽和猪羊。过了三五年,老百姓生计就有了着落,有家可以依恋,有土地可以逗留,这样再开始征收税赋,这样才是充本化人的大略方针。”宋太宗看完,就把陈靖召过来,表扬和奖励,让他按照条目写清楚公布出来。过一阵就以陈靖为劝农使,掌管陈、许、蔡、颍、襄、邓、唐、汝等州的农事,劝导老百姓进行耕种,以大理寺丞皇甫选、光禄寺丞何亮为陈靖的副职。没过多久,“三司”(户部、盐铁、度支)认为太费官钱,而且水灾旱灾比较多,不利于耕种,官钱也白费了,所以这件事就被搁置了。
解析
    你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是一个好项目,对组织发展非常有利,领导也批准并支持,但就是推行不下去,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怎么解决?
本故事就是一个这样的标准案例,我们通过剖析此案例,我们发掘在背后阻碍项目实施的实质性原因!

首先,我们看,太常博士直史馆陈靖,历史记载,他非常关注农业生产,他因为倡导农业而历史留名,不过他在本案例发生的时候,是一个太常博士直史馆,这些职位都是以皇帝进行具体业务咨询和编外官员的位子,换句话说,他们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政治磨炼,对权力这块几乎是空白,所以他很容易只是从业务出发而对最高权力提出建议。
本案例里面,陈靖看到京城周围一片荒芜,农业生产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也可以让国家的用度得到充实,本着这样的初衷,他给皇帝提出了在京城周围发展农业的建议。应该说,这个建议非常好,对北宋初期,战乱后休养生息,于民方便非常有利,还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表面看,是组织好,皇帝好,陈靖也好的多赢局面。
但是我们要知道,他动了三司(户部、盐铁、度支)的权力,本来农业生产和政府的财政收入都是三司掌管的,你提出这样的一个项目方案,就是把手伸到了我们所掌管的权力范围,而因为你的项目方案对组织非常有利,而皇帝也支持,如果直接反对,那可能就会被皇帝给责难,所以在方案提出来的时候,他们没有第一时间反对。而是等到项目方案执行的时候,他瞅准在前期投入很大,回报又遥遥无期,然后夸大项目的困难(水旱不利于农业生产,其实水旱灾哪里都有,长远看对农业生产影响没有那么大,不然人都活不下去了)。
所以,如果你的权力奶酪被别人用冠冕堂皇、为组织好的理由侵犯了,那你也可以参考本案例中三司的做法,不用第一时间反对,而是找准机会也是打着为组织好的名义来否定他、搁置他!
那如果从陈靖的角度,他有没有办法不要让自己的这个好项目给搁浅呢?
一、投资回报
这个要向领导说清楚这个项目的整体回报率。投资强度、投资周期,回报比例等等,这里面最关键是投资周期,因为任何项目的收益都要有一个过程,如果急功近利可能会把项目搞砸,当然最重要是不要让别人在投资阶段就找理由来反对。
二、组织机会
在组织出现危机的时候,你就可以想办法把这个危机的原因定位为你想要提出项目的目的,并且还需要扩大这个危机的影响,让领导有深深的紧迫感,而你提出的项目正好是可以帮助解决这个组织危机,这样就可以极大的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领导也不容易被其他的意见所影响。
三、权力变动
密切关注组织内的权力变动,尤其是你的改革方案可能触动到某些人的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在对手权力不稳或者产生工作失误的时候,再提出你的解决方案,那时候他自顾不暇,无力阻止的时候,你就可以实施你的计划了。
任何改革都是对现有权力和既得利益的触动,所以必然遭到现有权力和既得利益者的反对(这就是职场政治),所以你在提出任何改革方案的时候,一定要敏锐感觉到会影响到谁的利益和权力,当然首选是尽可能达成共识(用改革的好处进行利益和权力的分享),实在无法达成共识的情况下,那就预先寻找他们的过失和把柄,最好是对组织和领导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领导不再信任他们,这样他们对你的阻挠也不会被重视。
在本案例的类似情形下,很多人都责怪领导,本案例中宋太宗表现还是正常的,他本着谁提议,谁落实的原则进行工作安排(这就是韩非子讲的循名责实,让你无法推脱),之后,因为当时三司的权重远远高于陈靖,所以在三司都反对的情况下,宋太宗就只好搁置了这个提案,所以说,领导一般都在可与不可之间,关键是你自己要怎么表现,提前发现暗礁并善于排除,而不是让领导主动来帮你解决这类问题。
在中国组织内部,我们必须要牢记一直存在着业务和权力的两条线,如果没有经过政治训练的话,理所当然认为业务是最重要的,而实际上你的业务提议触动别人的权力蛋糕的时候,会招致对方的疯狂报复,对方又不好说是你动了他的权力、利益,而是也是冠冕堂皇的说是为组织利益考虑,这时候你如果被这个烟雾弹所迷惑的话,就没法和他们沟通,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死结,所以,当你有了为组织谋利的好方案的时候,要先看看会影响谁的利益,怎么预先摆平他们,要比你提出的方案更加重要。(完)
 《大权谋家》III震撼发布
颠覆旧思维、塑造新命运

戳上图中可优惠下单购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