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佩高:国军悍将,实干而不求闻达,两次被排挤心灰意冷退出军界


在国军的5大主力之中,要属18军成名最早,底蕴最强,可算是国民党麾下最最强悍的部队之一。1930年老蒋鏖战各路军阀,中原大战过后由陈诚担任了18军军长,最初时的18军只有1个师的兵力,在陈诚苦心经营之下变得越来越风水水起。

随着18军规模的壮大,涌现出了无数名将,至后来以陈诚为核心的“土木系”俨然已经成为国民党军队中人们挤破头都想加入的派别,甚至在国军队伍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宁可去18军做一位排长,也比去其他部队做连长要强。
18军绝非浪得虚名,其底下的将领也都是能征惯战的军事人才,其中有一人名叫叶佩高,在抗日时期叶佩高屡立战功,只可惜后来由于国军内部倾轧严重,常常被人打压,最终放弃了军旅生涯。

叶佩高以前叫叶用迈,1903年生于广东文昌。十几岁时,叶佩高就已经在云南讲武堂接受正规的教育,为自己打下了深厚的军事基础。1928年,叶佩高凭借优异成绩转而攻读陆军大学,成为第9期学员。
1937年的淞沪战场上,叶佩高已经成为国军33旅旅长,他带领士兵在前线连续气作战73昼夜,在战略重地罗店与敌人反复争夺,成为日军在整个战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叶佩高在淞沪战场上多次扭转国军颓势,也让18军的威名传遍天下,他自己则积功成为了11师师长,可是在这个师长的位置上叶佩高坐的并不安稳。

18师调来了副师长胡琏,胡琏黄埔嫡系出身,总是拿着叶佩高不是黄埔学员的身份来做文章,经常和手底下的将领们纠在一起给叶佩高难堪。叶佩高属于专心做事,不会搞权斗的一类人,在多次排挤之后师长再也做不下去,最后回家赋闲去了。
归家之后的叶佩高生活拮据,从一个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虎将变成普通人,任谁也无法适应。可为了谋生,他还是开始学着做一些小买卖,生活已经够艰难,有时候还少不了受夫人的奚落。

国民党中出现这样的倾轧事件,总有人看不下去,黄维听说了叶佩高的遭遇后为他打抱不平,最终出面邀请叶佩高再次出山,在云南的54军供职。
1944年的滇西反攻战中,叶佩高担任198师师长,他率领中国军人横渡怒江,以巧妙地迂回作战方式连战连克,给日寇在云南的势力以沉重打击,后叶佩高又率部参与攻克腾冲战,与敌人鏖战40余日,使198师一度成为云南战场上最为瞩目的部队。

叶佩高将军不懂官场上的钻营手段,却有一颗善心。长期的军事生活让他对劳苦大众更为同情与怜悯,为了给穷人家的孩子创造上学读书的机会,他自掏腰包建立了长沙私立岳麓中学、腾冲大同职业学校,这两所学校在教育青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军队中,叶佩高也从不贪墨,不搞派系,以至于家中很少有多余的积蓄。可也正是这种刚正、廉洁的作风让他在国军中无法立足。越到后来,国军内部的腐败、争权现象越严重,自叶佩高出任整编54师师长以后,身为11绥靖区的长官刘安祺对54师虎视眈眈,久欲吞并,刘安祺又以叶佩高不是黄埔嫡系的借口来向他施压。

叶佩高不堪其扰,此刻已经处在内战时期,他也看清了国民党的黑暗与堕落,最终索性主动选择离开了军队体系,过起了闲云野鹤的生活。后来国军败到台湾省,叶佩高出山担任着国防部高参的闲职,直到1968年退休之后,旅居美国,于1987年辞世。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