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眼界真的决定孩子的眼界吗?


决定了孩子当前的眼界,但是决定不了孩子未来的眼界。
我的家长虽然是大学生,但只是专心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在三线小城的研究所里搞科研,有空就是看电视、看书、打麻将、打扑克。
我自小就没有什么眼界,除了按部就班的学习,有空就是踢足球、看动画片、玩变形金刚、看奥特曼、玩小霸王学习机。对外界的了解主要是央视4台和参考消息——那时候国际上老打仗,直播伊拉克战争,对战争的残酷完全没有认识,只是喜欢飞机坦克大炮导弹。参考消息经常会登漫画。
小学时,有位父母同事叔叔全家搬去了上海,为了拿上海蓝印户口还买了房子。我当时完全不能理解:上海户口有什么好,值得全家都跑去那么远的地方,为了户口还要找银行贷款买房子?
初中时,有位同学父亲是联勤部的领导,基本上每年都去各个国家旅游。我也完全不能理解,又是坐火车又是坐飞机这么折腾干吗?哪有打游戏机有趣?
高中时,有位同学爷爷是不知道什么领导,他经常告诉我们穿的是什么什么牌子,可惜那时候耐克和阿迪达斯已经是我认知的上限了,完全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还觉得所谓名牌的衣服鞋子好丑,跑步踢球也不咋厉害,有什么值得说的?
小时候基本没出过所居住的院子,出个区去隔壁区都感觉来到异世界,仅有的几次全家旅游也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一路打牌看书聊天,去过哪里、见过什么都得长大之后看照片才知道。
后来去北京念了大学,去美国交换,去法国留学,去上海工作,去很多国家旅游,听高级别领导布置工作,与企业高管交流,也算是“开拓了眼界”,终于觉得见识不同的风土人情、了解广阔真实的世界比打游戏有意思了。
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看待事情的角度,对事物本质的分析等能力主要是来自于正统知识的学习和阅读以及工作实践,和所谓的“眼界”没太大关系。所谓的“眼界”只是玩闹而已,反而是“做题”给了我开拓眼界的机会。只有凭借自身的能力踏入的平台,才能真正提供有质量的“眼界”。
在没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情况下,所谓的“开拓眼界”不过是猴子看月亮、刘姥姥进大观园,纯粹凑个热闹,和踢足球打游戏刷肥皂剧没有本质区别。对于小学生来说,听院士讲座的效果比看科普读物好不到哪去。
把旱鸭子扔到奥运会游泳决赛的聚光灯下、大舞台中、高平台上,不会游泳还是不会游泳。让一条狗去听院士讲座,狗也只会汪汪叫,连旁听的大学生生都不如。把博尔特扔到某校运会的初赛上,还是会打破纪录一鸣惊人。真正的数学家能一边在快餐店打工,一边做出影响世界的重要成果。
后来得知,那位小学就去上海买房落户的叔叔的女儿(和我差不多大),考上了大专,从事着普通的工作,没有进一步去开拓眼界。大学中很多来自小镇的“做题家”同学们,一路做出了老家、做出了国门、做进了诺奖实验室、做进了核心机关单位、做进了巨头企业。
现在认识一些学生,得益于互联网,开拓了很多虚假的“眼界”,开始喊着“内卷”“固化”,放弃了努力,不愿意去见识真正的世界。
转自于知乎rq cen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