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朋友提了个好问题:
自己很想努力,很想拼尽全力,但是苦于没有目标,导致日常迷茫也没有动力。想接受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同的现成目标,如金钱、社会地位,但是这些也似乎也说服不了自己,激不起很大的兴趣。
该如何找到自己从心底认可又适合自己的目标?
答:
虽然我也很羡慕那些年少就立志,并坚定的朝着目标努力的人,但是实际上就我自己的经验,以及对周围的人和事的观察来看,大多数人在年轻的时候是没有这种目标的,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处于日常茫然的状态。
我自己到了三十岁,也不确定自己能干喜欢啥,周围的朋友大多也在天天工作赚钱养家。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这再正常不过了,反而那些年纪轻轻就有清晰目标的人反而属于另类。
人年轻的时候主要在求学,毕业之前几乎都没参与过真正的社会实践,如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自然就无法积累真正的社会认知,不懂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些东西单凭看书是学不会的。
步入社会,进入社会产业分工体系成为了某个螺丝钉,从零开始,又必定经历认知发展的第一阶段——感性认知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个大迷宫,我们深入其中,肉眼可见的范围极小,里面充斥着大量的片面的、静止的、单一的信息,年轻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并以此为基础做出选择和判断。
在认知不够全面的时候,看到的未能达到本质,如果以此制定目标,树立“理想”,那这些规划就是有缺陷的,很容易走偏。比如我的某个大学同学认为自己的理想是不上班,天天玩游戏。
如果在这个时候特别热血,又充满激情地去实现这些目标,大概率会掉大坑。从尽量少掉坑的角度来看,年轻的时候对目标谨慎些,不着急树立目标反而是好事,少走弯路的概率很大。
从《实践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什么时候目标感越强,自信心越强?
是在参与社会实践后,不断地总结和思考,通过大量的实践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最后掌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则与规律,看到了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的时候。
是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对现实和环境有一定的掌控感,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
所以从一开始,拥有什么理想,什么规划反而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实践中去,快速成长,在成长中积累真知。
在实践中,依靠自己认知和技术基础,先看准一个小目标然后反复实践,重要的是从这些实践中度过人生最大的迷宫——感性阶段,到达理性阶段,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看到了规律。
再到把本质和规律用于实践,掌握熟练运用这些规律和本质的方法论,完成了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果能实践成功三个左右的小目标,那就非常厉害了,因为这代表着他掌握了三个不同认知发展的经验,通过不同的角度能掌握到更为本质、规律的高阶认知。
到了这个时候,围绕自己所喜欢的,根据自己的基础去制定适合自己的,再通过掌握规则规律去实践完成这些目标,这里的目标就极具价值和意义,实践起来也会动力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