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战是《毛选》中对战争战术的精华总结,教员明确指出红军要多用运动战,少用阵地战。
想当年红军被迫长征,四渡赤水转危为安,就是在一渡赤水之后选择了积极的运动战,充分的调动敌人,伺机寻找战机,跳出敌军的包围圈。
刚开始一渡赤水前,国民党军队有四十多万,红军仅剩下三万多,红军刚刚经历了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左倾路线,教员重回军队和党的核心地位,但是国民党大军压境,四周合围,红军的命运危在旦夕。
教员为了改变一直被动挨打的局面,开始放弃了直接与其它军团汇合的战略意图,专门找敌人的薄弱点,然后寻找战机。
当国军拿不到红军的真实战略意图,被红军的佯装队伍一顿忽悠,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一直找不到红军的主力,结果四十来万人硬是被三万多红军拖着跑,直到后面跑不动,出现漏洞,再被红军找到战机,打个胜仗。
教员在四渡赤水中充分利用了运动战,发挥了红军人少但是机动性强的优势,把战争条件改变成了利于红军的一面,国军四十万人的优势结果被改变成了劣势,人多跑不动,消耗大。
运动战的精髓就是把握主动权思维。
运动战的选择不是随便选的,是根据敌我情况和优势做出的选择。
在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红军的队伍很小,国民党的队伍动辄几十万甚至百万,但是红军的队伍就只有数万,在条件上:
在没有广大兵力,没有弹药补充,每一个根据地打来打去仅只有一支红军的条件下,阵地战对于我们是基本上无用的。阵地战,对于我们,不但防御时基本不能用它,就是进攻时也同样不能用。
由于敌人强大和红军技术贫弱所发生的红军作战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
今天我们还处在内战的战略防御时期,我们的政权距离一个完全的国家形态还很远,我们的军队数量和技术较之敌人还差得远,我们的领土还很小,我们的敌人时时刻刻想要消灭我们才快活。从这个上面规定我们的方针,不是一般的反对游击主义,而是老老实实地承认红军的游击性。在这里怕羞是没有用的。相反,游击性正是我们的特点,正是我们的长处,正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工具。
发挥自己的优势,在逻辑上有胜算,才出击,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在这样的思路下,就具备了战略上胜利的主动权。
在逻辑上有胜算,就是通过改变条件,把处于弱势的条件变成处于对自己有利的一面。
红军正是在后来的革命中积极运用了运动战,把队伍越带越大,战法越来越灵活。
后来在国共解放战争内战时期,粟裕在苏东用五万兵力打国军三十多万人,愣是把国军还给打败了打退了,给了共军更大的信心开启淮海战役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