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还没有找到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的时候,很容易陷入一个逻辑死循环。
找不到目标,做眼下的事就没劲儿,跟吃自己不喜欢吃的饭菜一样,嘴巴里面没味道。但是越是把眼下的事做不好,经常处于低效的状态,反而越不容易找到为之奋斗的目标,把日子过成了混日子。
如何打破这种局面?
一、
我自己曾经就属于那种过了30岁,还没找到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目标的人,为了确定这个目标曾经进行过跨行和跳槽,花费了不小的代价,所以我对那些从小就坚定地树立了一生为之奋斗目标的人比较好奇,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心理路程是什么?
后来找了一位从小就树立了志向,想当老师的朋友聊了聊,她的描述的经历是这样的。
在小学阶段,她就通过读书和看影视作品,确立了她的价值观,确定了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样的人——她想成为一个正直善良,能帮助到大家的人。
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又碰到了一位很崇拜的语文老师,这个老师教育学生的方式多为启发式教育,价值观也很正,让她受益良多,所以她就想长大做跟自己语文老师一样的事,既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也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孩子成长。
到了初中高中,她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加减法,利于成为一名老师的事,她都多去尝试,不利于成为老师的事,她尽量远离。
曾经为了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人,学会跟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她去了距离她家最远距离的一家不错的高中读书。
曾经为了给自己积累点人脉,她跟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看中的几个老师都保持了联系,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跟自己以前的老师联系,请教经验,找实习实践的机会。
这属于小时候有了很深的感悟,再加上好的榜样的推动,逐步成熟,不过就我的经验而言,不少人都不会有这样的体验,更多的即使走上了就业岗位,也不能确定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该如何突破自己?
二、
这个时候要多去实践和尝试,边战边找方向,如果读过《毛选》,会发现这是一条很高效的路径。
找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的本质,是在某个感兴趣的方向上得道了,有了更深认识。
感兴趣很简单,如果不感兴趣就不会去做,根本没有心思去操作,就不会成为目标。
“得道了”的意思是在这个方向上通过实践尝试看到了比较本质的东西,同时很快获得了掌控感和成就感,愿意深挖下去。
假如看不到本质,更多看到的是表面,经过实践检验,得到了失败的结果,多失败几次谁都不会有兴致了。
在《实践论》的感性阶段,是从认知最开始就进入的阶段,由于对事物缺乏最根本的认识,更多通过表象和印象来了解事物,积累大量片面的信息和经验。
容易迷茫,容易找不到方向,容易有很多挫败感主要是因为更多深陷这个阶段,没有走入下一阶段。
如果走入了理性阶段,通过量变达到了质变,看到了事物最根本的东西,看到了事物内部之间的联系,有了掌控感。实践中成功率很高,就好比做起事来事事顺利,说明擅长这一方向,也有机会走得更高,愿意去探索。
三、
我曾经到了30岁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最后剩下的只是自己不断的实践,同时习惯上对实践结果定个较高的标准。
定了较高的标准就逼自己在实践过程有一定的结果,从实践论的角度,属于逼自己最起码完成从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过程,对每次尝试实践都积累一定的本质上的认知和经验。
当经历过类似这种2次以上的实践,对事物发展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会积累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于把控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到了这种阶段,有了一定的掌控感,有了资本和资源的初步积累,再想去做某些事,成功的几率增加不少,于是就有了目标,甚至可以多个目标。
所以重中之重,就是去实践去尝试,一定要经历一次认知从感性到理性阶段的发展,就会开始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