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斟北斗解天书:中国天文图的历史与文化解析

  3.2.3.4:将军崖岩画B组:图像情况之介绍
  
  将军崖岩画共分四组,A、C、D三组由先民们所赋予的表达其特定时代文化想像之喻意的图腾特征比较强烈,暂不拟在此文中作讨论,本文拟集中探讨天文特征比较明显的B组的考古天文学意涵。
  据介绍:
  第二组岩画被刻在东西宽约6、南北高约9米、坡度约45°的面南岩面上,阴刻,共有双圈圆点同心圆、单圈圆点同心圆、小圆圈、单体圆窝、带光芒的双圈圆点同心圆、带光芒的单圈圆点同心圆、带光芒的小圆圈图像和带羽饰的兽面纹、无脸框的人面纹、有脸框人面纹、“∵”形简化人面纹以及短直线纹、曲线纹、短直线曲线组合纹、类似甲骨文的“日”字、“月”字纹、中间为类似“大”字外围圆圈的圆形符号等数量众多的图像。按其位置可分为条带状类星象图区、三个太阳、兽面、符号区、子午线区三个部分。
  条带状类星象图区位于整个第二组岩画的最西部,顺着岩壁坡度自北而南在宽约30——40厘米的带状区域刻着众多双圈圆点同心圆、单圈圆点同心圆、小圆圈、单体圆窝纹,1981年编号B1——B48。由于该区域内图像种类单纯,圆、圈、窝排列组合似具有一定规律。多被认为是对星空观测后的天文记录图,岩画创作者可能用圆、圈、窝的大小不同来暗示所记天体的不同亮度。值得注意的是条带状类星象图中还有3根横截带状图像的线条,线条宽度大致也等于带状区域宽度。
  三个太阳、兽面、符号区位于第二组岩画的中部,1981年编号B50——B85。又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以一个带光芒的双圈圆点同心圆、一个带光芒的单圈圆点同心圆、和一个带光芒的小圆圈纹呈三角形状排列的三个太阳图像为主,附近还刻有无脸框的人面纹、有脸框人面纹、“∵”形简化人面纹、短直线曲线组合纹、类似甲骨文的“月”字纹以及单圈圆点同心圆、小圆圈、单体圆窝纹。编号B50——B65。下部是以一个带光芒的双圈圆点同心圆、一个带光芒的单圈圆点同心圆表示的两个太阳(2008T4、T5)图像、10个头顶饰有一束扇形羽饰或孔雀尾羽图案羽饰的、眉弓突出的、眼眶、鼻孔、口部硕大的、露出牙齿的、形似骷髅的兽面纹图像和一个类似甲骨文的“日”字纹、一个中间为类似“大”字外围圆圈的圆形符号为主,其中还夹杂着无脸框有羽饰的人面纹、无脸框人面纹、有脸框人面纹、短直线纹。编号B66——B85。
  在该区下部图像中,10个头顶饰有羽饰兽面纹图像十分可怖,摄人魂魄。细分,其中也有区别。位于大岩面裂隙东侧的两个,一个头顶羽饰是一片内心图案为长条的广玉兰叶状大羽毛(B76),一个是一片内心图案圆点的孔雀尾羽状羽毛(B85),而且它们各自的西侧都分别刻有一个符号纹。左边一个的是类似甲骨文的“日”字纹(B75),其形状就像一粒横放的麦粒;右边一个的是中间为类似“大”字纹外围一个圆圈的圆形符号(B84),其形状就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太阳轮,但没有太阳轮那样规整的五等分,所以更像一个“才”字,而且一撇和一竖之间还有数条线条将这个空间填成扇形。
  其他8个兽面纹(B69、B70、B73、B74、B82、B83、2008S10、S14)集中在大裂隙的左下方,在它们的头顶部位都饰有羽饰,它们的羽饰显然与不同于裂隙右上方的B76、B85,而是内有或多或少的线条的、扇形的,就好像一束羽毛,也好像戴胜头顶展开的羽冠。同时这种羽饰也没有B76、B85的美丽。这组兽面纹虽不是排列成行,但也不是“排列无规则,有堆放意向”。它们以及其他没有羽饰的无脸框人面纹、有脸框人面纹的头向基本一致,均朝向上部图像中的三个太阳,而且分为两列紧紧地围绕在它们上端的、2004年在1981B68、B71两根短直线纹下方新发现的、两个带光芒的太阳图像(2008T4、T5)周围,形成一个以两个太阳为中心的排列布局。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在8个兽面纹的右侧,确切地说是B83的右侧,有一个外形似橄榄形,内部有类似十字纹(有点风化)的图像。
  从整个下部图像的布局来看,因为大裂隙的缘故,下部图像被分为两个小组,但两个小组之间又因具有相同的元素和均衡的布局特征而成为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这样,下部图像给人总的感觉是兽面纹、人面纹、太阳纹、似日符号纹有一个共同的水平线,带有较强烈的同一性。
  子午线区位于第二组岩画的最东侧,图像数量稀少,主要以子午线纹为主,子午线纹东侧还刻有无脸框有羽饰的人面纹2个和有脸框的人面纹3个以及若干小圆窝纹。编号B86——B98、2008Z1。所谓子午线纹2008Z1就是位于三个太阳图像东侧约1米的一条长5.5、中间宽0.05、两端宽0.02米的半人工刻线。原先可能是一条脉析石英的附着槽,后被人工加工打磨成深度在1.5厘米左右的凹槽形线条,两端的人工痕迹明显。江苏地质测绘大队曾对这条子午线纹进行测量,测得其方位角为176°24′52″。
  人们猜测这是,为了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方向参照物而有意刻制的,以便顺着这根线条指引的方向,轻易地找到正北方向和位于正北夜空的北极星位置,并能在没有指南针的情况下,使岩画第一组和岩画第三组的人面纹头向,均朝向他们需要朝向的方向。
  
将军崖岩画B组星象图

  3.2.3.4:将军崖岩画B组:天文释读

  下面是我的释读:
  为便于大家的观察和理解,让我们先把B86、B87、B88、B89四星,以及右边B92到B97五组天星的图像,暂且抹去,看看会发生什么?
  首先,请让我对这幅星图的天文年代,引入二个年代预设:
  当这是4800年前的右枢时代时,春分点需要前移67度,约在毕宿的中间位置;
  当这是7000年前的左枢时代时,春分点需要前移97度,约在井宿初度。
  基此时代所绘的天文图,其方向设定就会是:将其时的北极星“左枢”或“右枢”,至于星图的中间,或天顶的位置,再拉一根子午线,向南直通当时的春分点,“井宿”或“毕宿”的位置,然后再基此而进行全天的星官布局。
  这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首先,我们会产生一种这样的熟悉感:
  从B31、B35、B37(星宿一)一线往左,呈条形状的这部分正和天文――“星”、“张”、“翼”、“轸”四宿的形状相近似!
  依此作标志点,往上看是从B24到B30的这一串点、线连系体,审乎星图,我们愿意相信它们该会是“轩辕诸星”!
  B1到B21、B32、B33诸星,显然可以被释读为:“北河”、“井宿”、“鬼宿”、以及“柳宿”诸星的集合。
  细加分辨大致可认为:
  带了一条短线的B18和B17,该为“鬼宿”,《孝经章句》说:“鬼宿又名天匱、天圹。”《六书故》曰:“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匱,次者为匣。”圹为人之墓穴、归依之所,天匱、天圹乃即阴阳的依归之所。而“鬼宿”之所以能够具有该意义特征,想来应为其曾经做过“天门”和“天关”的经历和作用,所导致和赋予的。
  如此,B19、B32、B32,可以被释读为“柳宿”;
  B1到B16,众星成堆地拥挤在一起,未易详辨,按诸星图,谅当为“北河”、“井宿”、“天罇”、“五诸侯”之类。但为什么接连画了多达北6南5,计共11个圆圈以强调此处众星,亦复不易索解。我为其提供的解释模型,容当在释解了天顶诸星及B57之后再看,或会较易得到同情的理解。
  其它如:B22、B23象是“南河”;B70象是“弧矢”;B73象是“天狼”;B74象是“军市”;B59、B61、B62、B63这三个俗谓的太阳图像,或可被释读为“参宿”;B58象是“觜宿”;B65象是“玉井”?B50到B53或是“五车”?
  古人绘制天图,颇不易建立坐标点,众星间彼此位置关系的建立,极难和真实天象做到若合符契般的写实性描绘。便是在今天,徒以手工制作天图,即便有图照抄,仍非易事可知!以古人之粗旷简陋,而能精致到形神俱似如此,虽颂之为鬼斧神工,亦诚不为过矣!

  如果我们手头有一张以北极为中心,直抵南纬25度,包含了完整黄道轨迹的天文图的话,我们不妨把天图的北方逆时针旋转90度来看,反映在岁差上,正是约6400年前的星象状况。
  90度旋转后天图的北方0度(0 h),随着岁差移到了现在的西方270度(18 h)的位置点上。这时我们看北极点,它正在“左枢”和“右枢”之间的位置附近,再看子午方向,子午线穿过“五车四”(御夫б)、“天关”(金牛ξ)、向南直越“参宿”而下,显然,南北的方向也因岁差原因,随着时代而旋转了90度!
  回看“天关星”,该星比今天向北提高了约20度之谱,距极适约90度!恰处“春分点”和“赤道”的交汇点上!离开90度旋转后的新子午线约有8度,揆其时代,距今不到5900年。

  校正了赖以正确阅读6400年前天象图的方向之后,再回过头来,以全新的眼光来审视和洞烛将军崖岩画B组的天文学特征时,我们欢然发觉有一种眼睛为之一亮的熟悉感觉:
  毫无疑问,B86该是“左枢”,其下方的B87就是“右枢”,B88应为“帝星”,B89是为“天一”或“太一”,如果我们希望把B90也理解为天顶诸星的群象图之一的话,揆度其地望,那么它该是“天枢”!
  其中B87被用了一种特别的符号涵括了起来,根据常识我相信那应是对“天极星”的特别强调。
  B87所标示的“右枢”作为“天极星”的最佳时间是在:BC2824年左右。BC2824年代的“天关”或曰“天门”――亦即其时的“春分点”是在:“毕宿一”和“毕宿五”之间,东距“天关星”为“春分点”的时代约有1000年左右。
  《石氏赞》曰:“毕为天街”,《春秋纬》曰:“毕为边界天街”,《史记天官书》亦曾对此时600年后的天文特征描述总结说:“昴毕间为天街”。“毕宿”上部更有二颗横越“黄道”,其被命名为“天街”的星座旧迹,赫然在兹!

  揆诸《开元占经》,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位处黄道附近的星官,都有以“天关”、“天门”、“天街”而命名的痕迹,或者具有类似的星占学特征,而这,悉皆只是因为其曾经起到过“春分点”及“秋分点”作用的特征所得致!
  我们还发现,图B57同样也别出心裁地用了两根特殊的线条强调了出来,图B57的位置在B58“觜宿”,B59、B61、B62、B63“参宿”的正上方,那里只有“天关”一星!
  让我们把目光往东方平移过去,那里有六个被圆圈所强调的星团群落,考虑到那里曾经作为“天关”、“天门”的旧有痕迹,我们更愿意相信那是对其千余年前先祖之辉煌文化的强调和怀念,就象我们今天所见的天文图上,到处可见的那可堪纪念的古往文化痕迹一样。
  《后汉书天文誌》曰:“东井八星,天之南门,黄道所经,天之亭候。”《黄帝占》曰:“东井,一名天井,一名东井,一名天关,一名天阙,一曰天之南门,三光之正道,行不出其中,为天下无道。”
  在中国,天文图既以文名,则必然有切实的对天象之文化理解下的“事实理由”作支持。井宿既然可以被名为“天之井”,则重要的运行轨迹――“天道”必然曾经受限于其中,所谓“三光之正道,行不出其中,为天下无道”,即是在那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对“井宿”的天文特征的价值意义,所做出的恰当无比的总结。
  另外,“井宿”为南宫朱雀之首宿,而竟然能象“角宿”般的以“东”为名,以“东”为向,则其6400年前,或曾取代过东宫七宿,作为“春天”和“东方”的《河图》图式的时空对应的天文特征,於兹亦可见一斑!(细致讨论,容待后文)
  《史记天官书》曰:“两河、天阙间为关梁。”《后汉书天文誌》曰:“南河、北河各三星,夹东井。一曰天高,天之阙门也,主关梁。两河戍间,日月五星之常道也。”《春秋纬》曰:“两河天门关,为关梁也。”《黄帝占》曰:“南北河戍为天街,南北河戍,一名天高,一名天亭,两河戍间为天道。”郗萌解曰:“北河戍,一名天门。两河戍,与戍俱为帝关。”《黄帝占》又曰:“南河戍为权,北河戍为衡,权不正则天倾。”这些史料记载,应该就是古人以“南北河”校正“天道”的旧识孑遗了。
  考其时代,“河戍”作为“天门”、“帝关”、“天街”的绝对时间约为400年左右,但反映在视觉效果上,反映在古人对天文其价值意义的总结上,则其上限前接距今9400年前的“鬼宿”,后临距今7900年前的“东井”,考虑到“河戍”的实际效用,则其下限至少应和整个“井宿时代”(距今7900――6400年前)相伴随!
  在讨论了“南北河戍”以及“东井”在天文史上的价值意义后,我们或可不难得出这样的印象:
  将军崖岩画中那些和B57“天关星”纬度相近的、并得到强调的星座群落,正该是为它们曾经作为“天门”、“帝关”、“天街”的辉煌过去,而被其后人的记忆、强调和尊崇!

  另外,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天文图的绘制原则是有益的。任何时代的天文图都是独特的,都具有极其清晰的时代特征:
  将其时代的“子午线”绘制在由“天极”,而非“北极星”的子午延伸线上,其时代的“春分点”,则正处在黄道和赤道的交接点上!因为,只有在反映其时代真实状况的当时,天文图才有理由这样来描画!
  这一点,中外古今,概莫能外!
  中国古人,从来搞不清“天极”和“天极星”的实质关系,虽然人们知道“子午线”向北延伸的极处,就该是“天北极”,但无论是基于习惯的考虑,还是基于实际认知和操作的方便性的考虑,还是愿意并喜欢把其时代的“天极星”作为“北方”的实际可辨的位置和方向。
  天极密迩,缺乏坐标参照,古人标示“天极星”一般都绘出“天极”附近群星的谱象,以方便人们对比和辨识,将军崖岩画也未能外:它除了标示出当时的北极星“右枢”外,更分别标示了“右枢”上部的“左枢”,西部的“天一”或“太一”,以及西北部的“帝星”等。
  基此,我们把将军崖岩画B组B57的意义,当作处在“天极”的子午延伸线的正方向上的星座来理解,是极其有益的!
  或许,该图的绘制时代,换句话说B57的对应时代,不必一定处在这条延伸线所标示的那个绝对的时间点上,但它处在这条延伸线的大致误差范围内,从理论上来说则应是一定的!否则它就只好沦为不知所云的孩童涂鸦了。而只有将之视作为先民社会――那特定时代的科技和政治强调的标杆和里程碑,其类似於大禹治水般的辉煌和自豪,才具有行此隆重浩瀚之工程的动机和理由!
  若然,考索B57的时代标示,应可被解读为距今5900年左右,考虑到其时代科技水平的不尽理想,则前后3度计共400年的观察误差是允许存在的。如此,将军崖岩画B组其最合理的制作时间应为:BC3871土215年!
  之所以岩画的绘制年代不该以天图所特别强调的当时的北极星――“右枢”为时间的基点,就在于该图甚至没能为“毕宿”――那未来1000年后的历史地位,留有最起码的合理预期!
  承载了过多历史沉淀的天图,至此戛然而止,就象认定了历史可以因了某种缘故而获得结束之理由的福山,一样的有意思,一样的耐人寻味……
  巧合的是:这正是众多专家运用不同的验证方式,所得出的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同时代!
  其时“参宿”和“大火星”分处春、秋二分点的延伸线上,秋分时日躔“尾宿”,斗杓西指,“参宿”于黄昏日落后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
  或许,那正曾经是我们伟大中华文明的古老历史中的又一个秀逸特出的辉煌时期,不但科学观察,不但哲学和思想总结,不但政治理论及其实践,不但器物制造和物资生活,不但各文化群落间的交流和影响,都曾达到了一个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伟大阶段,即使从其所遗留并展现为我们所了解的诸多全豹之一斑中,也仍然掩饰不住那旧曾拥有的不世容光:无论是在思想史上,无论是在物质文明史上,无论是在政治史上,无论是在文化史上……

  然而,问题随之出现:
  左、右枢为北极的绝对最佳时间只有1600年的差距,当“天极”明显靠近“左枢”和“右枢”的时期,毫无疑问就该用左、右枢作“北极星”,但为什么在“天关星”作为“春分点”的BC3900年代,是由“右枢”而不是由“左枢”来做“天极星”呢?
  照道理来说,大家至少应该各占800年的优势才对呀?
  这要从天极的移动轨迹来做解释,天极的移动轨迹在BC2824年恰好穿行在“右枢”的密近,但它从来离开“左枢”的下部方向(今天的视角)都要超过5度,并呈向“右枢”方向不断移动的态势。
  考诸天极的移动轨迹,在1000多年前的“天关星”时代,就观察经验看,“天极”在感觉上更趋近於“右枢”。由该图可见,文化(岩画)也正是把“右枢”作为该时代的“天极星”来处理的。

  如果说,“天极”和“天极星”的问题还能得到一定的合理解释的话,那么“北斗”和“织女星”的问题,则非但无法予以回避,甚至更全然看不出得到有助于恰当理解和有效解释的丝毫迹象,这几乎是将该岩画理解为反映历史本来面貌的“天书”的最大障碍!
  无论怎样,认为明确无比的、具有指引天地的方向和季节功能的“北斗”和“织女星”的作用和功能,未能得到先民们的重视和有效运用的想法,这显然是极其不可思议的!那几乎是引导中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符合其生活环境的天文理解的滥觞和窠臼!天文理论和被视作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这种“真切事实”之间的距离是如此之大,令人对此感到纳闷不已,百思而难得其解。
  至于右边的B92――B96诸星,也无法得到天文学上的可靠解释,你几乎可以对之作任何附会!但确实不能为它们找寻到具有内在合理性特征的解释模型。
附录:将军崖岩画A组:图像情况之介绍

  许多上古图像,颇多意象化的意味,其天文要素,难免隐而不显,需要我们进行较多的引申解释,才能发掘出潜藏於其中的纯天文讯息。
  这就不免导致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对其进行引申式解读时,所用的考证材料,尤其是所涉概念的具体义含,究竟是不是这个特定远古时代所具有、所认知到的概念义含?我们的这种解读,是否会因为这种尚待证实的预设,而导致某种程度的过分解读?由于史料,尤其是解释方法论的缺乏,这显然是我们在对上古图像的文化解读中,尤需注意的。
  将军崖岩画有四组之多,皆为意象式的表达方式,因本文的目的仅在从纯天文学的角度,来对中国天文图中所能包含的思想与历史文化,进行一个溯源式的解析与推导,所以,并不直接处理这类经由特定时代文化想像的喻意赋予,而呈现为过多图腾化了的天文喻像。
  为了加强及补足对将军崖B组岩画的解读基础,特从客观介绍的角度,对将军崖岩画A组,即俗谓的“太阳神”岩画,进行一般性的情况介绍,至若意象度更大的C、D二组岩画,则暂不予赘述。
  
  将军崖A岩画,用阴线刻在宽约4、高2.8米、坡度约30°的面西的石壁上。石壁因断裂而形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即第一组岩画所在,下部则形成宽约50——150的不规则自然石台,就好像可登临观赏岩画的“看台”或礼拜岩画的“供台”(第二组也有类似现象)。位于石壁右侧有一条自右下而左上的因岩石自然纹理形成的裂隙。岩画创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条裂隙,将岩画图像“分割”成左右两大部分。因此也使得整个岩画图像产生左下与右上的距离感。第一组的大部分图像集中在左侧,也即左下部分;少量图像沿着裂隙刻在右侧,也即右上部分。 左下部图像又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紧贴着石壁下端、从北向南依次刻画了倒三角形内上为放射状线条下为人面、由底部原点向上的放射状线条、上部为放射状线条下部为倒三角形、倒三角形内为“半”字纹、“米”字纹、“Ⅹ”字纹、人面纹和弦纹的11个呈扇形的图像。
  在类禾苗纹图像的上部刻着大大小小多种形式的8个有圆形脸框的、3个无脸框和9个“∵”形简化人面像。这些人面像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有两个对称的内为一个圆窝外为一个圆圈的同心圆或单体圆窝表示的眼睛。除了3个无脸框的以外,这些人面像大多数没有嘴和鼻子。特别是小图像,只有用“∵”示意眼睛和嘴了。也有个别例外,如编号1981A3有用两根斜线概括的鼻子;编号1981A7的人面像最幸运,眼鼻嘴齐全,眼用两个单圈圆表示,两眼之间用竖短直线表示鼻梁,其下正中用一个单圈圆表示鼻头,而大嘴巴用一根两头尖的横线表示,嘴角的两根鱼际线也被清楚地刻绘出来;编号1981A9也被刻绘得很生动,除了有用同心圆表示的双眼,还有用单圈圆表示的张开的嘴部。眼睛和嘴部之间还有用两个小圆窝表示的鼻孔,以及用两根斜线刻绘出的削瘦脸庞和尖下嗑。在人面像之间还有两个特殊的图像——2008调查报告编号为N1、N2。N2(1981A12)为鸟面纹没有争议,而N1(1981A10)应定为兽面纹。因为它有两个小圆点表示的鼻孔和一张长方形嘴巴。
  在左下部图像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所有8个有圆形脸框的人面像,均无耳朵和四肢。但其中至少有4个人面像拥有用一根自头顶中分面部而下的线条表示躯干,而且这根线条一直向下延伸到类禾苗纹中,并成为类禾苗纹的一根放射状线条。这样,人面像和类禾苗纹的组合效果就像是一株开花的蒲公英——在下面的叶子中间生出一根挺拔的茎杆,茎杆的顶端是一个球状花朵。1981A9也有表示躯干或是脖子的线条,但只是短了点,而且上端是从颌下开始,下端连接的不是类禾苗纹,而是兽面像A10(2008N1)。A2是比较特殊的,它除了有一根中线与类禾苗纹相连外,还有一左一右两根从腮部垂下的线条连接同一个类禾苗纹。
  
将军崖岩画A组全景


将军崖岩画A组


将军崖岩画A组近景


将军崖岩画A组

  将军崖岩画B组:天文释读

  3.2.4:濮阳西水坡与6500年前的天象

  1988年《文物》杂志第3期,披露了发掘於1987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墓葬遗迹包括彼此关联的4个部分,自北而南、呈等间距地分布在同一条子午线上。
遗迹北部是45号墓,墓穴南边圆曲,北边方正,东西两侧呈凸出的弧形,墓主为老年男性,头南足北仰卧其中,3位少年不规则的葬於周围。墓主骨架旁边是3组摆放于黄土之上的蚌塑图像,东为蚌龙,西为蚌虎,蚌虎腹下尚有一堆散乱的蚌壳,北边是蚌塑的三角图形,三角形东边摆放两根人的胫骨。
  第二组遗迹在45号墓的向南2 0 米处,是为蚌塑的龙、虎、鹿、鸟和蜘蛛,其中龙、虎联为一体,虎向北,龙向南,蚌鹿卧于虎背,鹿的后方是蚌鸟,鸟与龙头之间是蚌塑蜘蛛,蜘蛛前方放了一件细磨的石斧。
  再向南25米处是第三组遗迹,包括蚌壳摆塑的人骑龙、虎、鸟的图像,以及圆形和一些散乱的蚌壳。蚌虎居北,蚌人骑龙居南,作奔走状。
  与第一组蚌塑不同的是,第二、三组蚌塑图像,堆塑于特意铺就的灰土之上。再南向20米处,是31号墓。墓中葬有一位头南仰卧,被截去双腿胫骨的少年,冯时认为这正是拿到45号墓中的那副胫骨,并将其解读为 “北斗”的象征。
  
  1988年第五期《社科院研究生学报》发表了李学勤先生的文章:《西水坡“龙虎墓”与四象起源》,开启了西水坡蚌图天文研究的先河。1989年第2期《自然科学史研究》,刊出冯时的《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基本上奠定了对西水坡的释读基础。亦即“认为这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星象图,将中国天文学起源时间,从过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到公元前4500年。”
  但正如前文所述的,这种需要我们进行较多的引申解释,才能较好发掘出潜藏於其中的纯天文讯息的意象化上古图像,难免也会出现释读歧义、过分解读,甚至造假的指责。
  譬如孙其刚发表於《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的《对濮阳蚌塑龙虎墓的几点看法》,认为:“濮阳蚌塑龙虎墓即45号墓的平面关系是混乱的,简报发表的平、剖面图不是发掘出土时现场绘制的,而是后来补绘的,是错误的。”
  西方人如李约瑟这种仅认为其较好的展现了西水坡人的美学观念,认为“所表现的只是星座的示意图,而不是星辰本身”,实质上并不支持对其进行过多的引申解释。
  郝本性认为第二组蚌图中,龙、虎背上的不是鹿,而是熊;龙虎亦非一体,而是重叠,龙在下,虎在上,但头向相反;并指出第三组的龙虎头向也是相反的。
  异见虽然不少,但也许我我们太想为自己的文明找到可靠的源起证据之故吧,我们还是满怀欣慰的姿态,普遍接受了主要由45号墓所代表的天文意象,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文化解读——将其尊奉为“华夏第一龙”。
  
  西水坡45墓蚌图
  

  西水坡第3组蚌图
  

  西水坡第2组蚌图
  

  西水坡第3组蚌图
  

  西水坡45墓平面图
  
  3.2.4.1:冯时与45号墓的天文解读
  
  著名天文学家伊世同先生,曾这样总结了西水坡遗址的考古学意义:
  发掘出由蚌壳摆砌成的龙虎北斗图像,其方位与6000年前天上的龙虎北斗等星象相符,上下呼应,是日前华夏大地上所发现的最古天文图。后经国内外碳14同位素测定和树轮校正,年代距今为6460年±135年,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星象体系图。
  在伊世同的这段总结性论断中,有二层意思,一层是同位素测定的年代:距今为6460年±135年;一层则是主要由冯时进行的天文学还原:由蚌壳摆砌成的龙虎北斗图像,其方位与6000年前天上的龙虎北斗等星象相符。
  这里,我们重点谈一下主要冯时进行的天文学还原。
  进行天文学还原,不能完全依赖於对意象性图像的引申性解释,必须尽可能的剥去遮饰在其上的、业已图腾化了的天文喻象,发掘出潜藏於其中的纯天文讯息,然后才能基此而对附着在此之上的相关文化喻象,进行符合该特定时代的知识与文化背景的推导与解析。
  
  冯时的主要做法是“盖图复原”。
  亦即预设该时代的天文观是所谓的“盖天说”,认为“天像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扣在方形平坦的大地上”,或者说“将天穹的形状视为斗笠,而大地的形状则像倒扣的盘子”。
  用这些理论去衡量西水坡45号墓的墓穴平面形状,便能明显意识到,这种奇特的墓穴形制,正是古老盖天宇宙学说的完整体现。墓穴南部边缘呈圆形,北部边缘呈方形,符合第一次盖天说所主张的天圆地方是宇宙模式;墓主的葬卧方向为首南足北,而古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又正是以首、以南属天,以足、以北属地,这一切都与墓穴与墓主的安排和谐一致。
  然而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墓穴所呈现的形制绝不是只为提醒人们记住天地的形状,因为在象征的天穹和大地之间,还有二个突起的弧形部分,因而使整座墓穴的平面构成了一幅颇似人首的图形,这究竟该从怎样的天学意义上去理解呢?
  冯时引入了盖天理论中的“七衡六间图”,认为“西水坡45号墓的墓穴形状选取了盖图中的春秋分日道、冬至日道、和阳光照射界线,同时附上方形的大地,一幅完整的宇宙图形便构成了。它象人们展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寒暑季节的变化特点、昼夜长短的交替更迭、春秋分日的标准天象,以及太阳的周日和周年运动情况等一整套古老的宇宙理论”,而“西水坡45号墓穴设计的春秋分日道之所以异常准确,二分日在当时所具有的授时意义,是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而墓穴所处的年代,正是通过观测大火与参,这二个中国传统的授时星象来决定二分日的理想年代。”
  冯时曾这样自我期许道:复原工作的成功使我们可以大胆提出,西水坡45号墓除去方形大地的设计之外,上半部图形就是最原始的盖图!尤其令人惊讶的是,依照墓穴的实际尺寸,这张盖图所表示的分至日的昼夜关系非常合理,特别是春秋分日道,其昼夜关系的准确程度简直不差毫厘。显然,这比根据《周髀算经》所复原的盖图更符合实际天象。
  
  在此基础上,冯时对墓中三具人殉那别致的摆放位置,进行了基于盖天理论的天文还原,认为他们应该分别处于春秋分及冬至点的位置,而墓主即处于夏至点的位置,而墓中这四个人即可因其所处的天文位置,即具有了二分二至的神的象征。
  而墓主脚下的一双胫骨与类乎三角形的蚌图,即象征了北斗的形状。并认为“作为斗杓的胫骨指向东方的龙星之角(杓携龙角),蚌塑三角形斗魁指西方的虎星之首(魁枕参首),方位密合,两象与北斗拴系在一起,直接决定了墓中蚌塑龙虎图像的星象意义。将这些蚌塑图像与真实星图比较,可以发现二者所反映的星象真实的位置关系与实际天象若合符契。(图6-3)”
  对于龙虎蚌塑所象征的天文意义,冯时对东方苍龙之象的解释,依照《彖传》所言的“时乘六龙以御天”之辞,认为应该指角、亢、氐、房、心、尾六宿;对西方白虎之象的解释,则依据《史记天官书》所说的“参为白虎。三星直者,是为衡石。下有三星,兑,曰罚,为斩艾事。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小三星隅置,曰觜觿,为虎首”,以及张守节《正义》:“觜三星,参三星,外四星为实沉,于辰在申,魏之分野,为白虎形也”,认为仅指觜、参二宿。
  由于《左传昭公元年》和《襄公九年》所述高辛氏二子阏伯和实沉的故事,认为实沉即指参星,而阏伯即为商星,亦即指心宿二,大火星。
  由于参、商二星正好处于黄道的东西二端,《左传襄公九年》说到过阏伯以火记时,《国语晋语》说到过古人以辰出而以参入,大纪天时,均可见大火与参星在古人观象授时方面的重要作用。
  又由于文献表明,早在夏商之前,人们就已认识了参商二星,它实际上是古人较早掌握的授时星象。因此,西水坡龙虎墓二象北斗星图的出现,正应是古人为确定时间和生产季节的必然反映。
  另外,由于蚌虎腹下有一堆已显散乱的蚌壳,而这个图像的原型在曾侯乙墓的漆箱星图中看得更清楚,它实际上被描述为火焰的形状,亦即箱盖面青龙一侧立面的星图。同时,在这个图案中,夸张的“斗”字也有笔画指向了“心宿”的位置,而其中的“心宿二”又被一个火形符号所框住,而这正与蚌塑白虎腹下的符号,遥相呼应,使人感到它们是为说明同一种现象所作的不同安排。
  由于,西元4400年之际,参宿恰值春分点,此时参星伏没不见,而春分日前,大火星于黄昏日落之后,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斗杓东指。同位素所测的时间跨度,正约在BC4600年到3900年左右,正是大火星与参宿处于二分点的时间,这种关系通过西水坡墓葬龙虎二象的出现,以及北斗杓柄的特意安排表现得非常和谐而统一。
  
  西水坡45号墓穴形制:七衡六间与大地关系图
  

  三人殉所处七衡六间之天文位置图
  

  西水坡45号墓之人物与星象位置图
  

  28宿北斗星图(冯时之图6-3)
  
子非鱼AA ,河图产生的时间 我没有推定为你所说的那个时间,后面会涉及到。不过,你也可以将你所理解的那部分写成专文,大家一起谈论呀 另外,谢谢你的参与
  捍马好,没事多发帖,多交流,多评点呀
@黑背 欢迎指出哪里推到有误啊,另外所提没有推导出这个年代的问题,也许应该是还没进展到这一步,这篇文章才开头
  @黑背 龙心--大火星在春分地平位,时间是公元前17450年到公元前15290年,正好是我推论的伏羲年代,也就是河图洛书传说中的成书年代。

  你这说法基本靠谱,但这个思路接下去,还有更大的思考空间和研究场景,可以得出一个更大的解释模型
  证伪止谤
  这的确关系到中华文明起源再定义,但不是你所指出的那个解释路径,而是通过对天以及天文的独特理解,逐步铺展开了我们所看到的几乎全部中国思想和文化。提出解释框架是一回事,证成这个解释模型,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