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死亡只是一场幻觉,去往另一个世界重新开始!



罗伯特·兰萨:医学博士,被认为是世界科学家中的一位领军人物。他是世界上首次克隆人类胚胎团队中的一员,现任先进细胞科技公司的首席科学官及维克森林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被称为“科学界的比尔·盖茨”。
在老朋友去世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现在贝索比我先行一步,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但这并不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笃信物理学的人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区别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尽管这种幻觉有时还很顽固。”
新的证据不断表明,爱因斯坦是正确的:死亡只是一场幻觉。
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是基于这样的信念:世界具有一种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存在”性。但一系列的实验表明,真相恰恰相反。
我们原本认为生命只是碳元素的活动和一种分子混合物:生如夏花,惊鸿一现后,便化归尘土。
人类之所以会相信死亡,是因为我们生来就被教导说“人终有一死”。但是“生物中心论”告诉我们,死亡也许并非是我们所认为的谢幕曲。
令人惊讶的是,如果你将生命和心识,作为起作用的因素纳入其中,你就可以解释科学中某些最大的难题。例如,为什么空间和时间,甚至物质本身的性质,都取决于观察者?为什么宇宙中的法则、相互作用力以及一系列的参数,看起来调整得如此精确,从而使得生命得以存在?——这一切都会得到清晰的解答。
除非我们认识到,宇宙其实存在于我们的头脑“内部”,否则,任何理解现实的企图只会是前路茫茫。

宇宙内在于心
原来认为天亮了,但是大脑电路改变后,就会觉得天又黑了。你认为天气炎热而潮湿,但是热带青蛙可能会觉得又冷又干。这种逻辑几乎适用于所有事物。最根本的一点是:没有心识的参与,你看到的一切都不能呈现。
此刻你看到和感觉到的一切,甚至你的身体,只是产生于你意识中的一连串信息。
试着在空中挥一挥手,如果你已把一切都移走,还会有什么留在那里?不会有任何东西。时间和空间仅仅是把一切整合为一体的工具。

当一个粒子穿越一道屏障上的两条缝隙时,如果科学家们做了观察,以确定粒子是从哪一条缝隙穿过,粒子的行为就会像一颗子弹,从这一条或者另一条缝隙穿过。但是如果不观察,粒子则会像波一样同时穿过两条缝隙。这就是著名的双缝实验。
粒子怎么会因为你看或不看而改变它的行为呢?答案很简单:现实是一个有心识参与的过程。
一对处于银河系两端的纠缠粒子,为何会即刻连接在一起呢,就好像时间和空间并不存在?答案仍然很简单:因为他们并非只是“在那里”——时间和空间仅仅是我们意识的工具。
死亡在一个“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涅槃世界里是不存在的。不朽并不意味着恒久存在于时间之中,而是完全属于时间之外。

人死后还是存在的吗?
2002年,科学家们证明,“光子”能够提前知道与其相距遥远的“孪生”光子在未来会经历什么。
他们测试了光子对之间的“通讯”方式。让其中一个光子完成整个旅程,在这一旅程中它必须决定是以波还是粒子的形式出现。研究者延长了另一个光子到达观测器所走的距离。为了防止另一个光子坍缩为粒子,他们加了一个干扰器。
然而,第一个光子在研究者实施操作之前,就已经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好像在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时空。在其孪生光子遇到干扰器之前,第一个光子就做出了决定:不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如何设置实验并不重要,我们的意识和认知,才是决定粒子行为的唯一因素。一系列的实验一再证实这种“观测者依赖”效应。
几年前,约斯特等人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表明:量子行为延伸到了日常领域的尺度。振动的离子对被诱导到纠缠态,以至于当它们被远距离分开时,其物理特性仍会被“绑定”在一起。爱因斯坦将此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
另一个被称为“巴克球”的巨型分子实验也表明,量子现实超出了微观世界的范围。2005年,碳酸氢钾(KHC03)晶体展现了半英寸高的纠缠的脊线,显示了量子行为也可以触及到人类尺度的宏观世界。
一种主流的解释,即“多世界”诠释为:每一种可能的观测都对应着一个不同的宇宙,“多元宇宙”或“平行宇宙”。无限数量的宇宙同时存在,任何事都可能在“多元宇宙”中的一些宇宙发生。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所有可能的宇宙都同时存在,
无论其中的任何宇宙发生了什么。
生命是一场探险,
超越了我们日常的线性思维模式。
当死亡来临时,
我们的这一行为并非发生于一个随机性的“弹子球阵列”之中,
而是根植于一个无法逃脱的“生命基质”之内。
生命,
有一个非线性的维度,
它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
折返身姿,
再次绽放在“多元宇宙”之中。
人类所有的生命都是短暂的,短短几十年,死去的那一刻,百年光景仿佛一场梦。
对于现在来说,时间是一个单程车票, 每个人在时间面前都是被动的。但在五维空间里,时间可能只是一个物体的两个面而已。
物理学家这样解释:一个纸上爬行的蚂蚁,人类将纸折叠形成三维空间。但蚂蚁只知道在二维的循环里面,无边无际地爬着。这就是我们人类现在面临的问题。
我们都希望借助哈勃望远镜在浩瀚的宇宙中探索外星生命,对外星生命来说,这是很可笑的事情。人类在三维时空里进行所谓的探索,而宇宙中稍微有智慧的生命体早已超越三维。
相关:死亡可能是新的开始?科学家进行实验,人死后可能去往另一个世界
人的一生自出生那刻起生命就进入了倒计时,纵观短暂的一生,就像一场经历了数十载的梦,总有“苏醒”的时候。对于死亡,大多数人认为心脏停止,大脑没有了意识,死了什么都结束了,唯一剩下的只有一具失去灵魂的躯体。

在古代,人们常常把死亡和天堂联系在一起,认为人死后就会去往另一个世界,过奈何桥喝孟婆茶,就能投胎转世。如今,作为科学理论完善的21世纪,投胎转世这个学说还稳得住脚吗?心脏是维持人类血液流通的重要器官,没有了它人类将无法存活。然而在科学研究下,发现快要死去的人心脏停止后,其脑电波还尚未消失,时而运作时而停止,正因为这个实验的存在,许多人都认为人在死后可能只是生命意义的死亡,而并不代表什么都消失了。

站在医学的角度,就算人体死亡后其大脑依然会进行运作,就算心脏停止跳动,患者依然能听得见医生救自己的过程以及家人呼唤自己的名字。这也说明就算身体死去后,但生命就不会因此而停止,可能以另一种方式存活。美国临床医生进行了一场关于人死后的记录实验,把一个患者在生前和死后的过程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当患者在死后的第三天医学显示屏却出现了不可思议的答案,上面显示了类似患者传递的消息,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就消失不见了。

对于这一现象,许多科学家们都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果,人的意识是以量子进行传播,就算人体死亡后但这个意识信息却不会消失,相反,它会从人体内被剥夺出来。并且在科学界中有关于维度空间理论和平行宇宙理论,因此,科学家们认为人类在死后,其意识会以另外一种状态停留,而这个状态被称之为灵魂。在停留一段时间后,它会去往高纬度空间或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和我们的宇宙类似于两条平行线,它们永远不会相交,却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此外,科学家猜测,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梦境效应,某一刻遇到的事和梦里一模一样,这很有可能是平行宇宙所致。2012年在加拿大科学期刊上报道过,人在死后意识不会消失的说法,并解释说人死后意识会以另一种状态并存,只是因为它的状态特殊,因而无法和我们进行交流。

科学家曾做过对老鼠意识分析实验发现,一只死后的老鼠仍存有脑电波。并且,人类死后的脑电波和人在睡眠时呈现出的脑电波极为相似,因此科学家们相信人死后并不是什么都没有了。
结语
关于人类死后是否真的会以另一种状态存在,科学们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该问题已经涉及到更高维度和平行宇宙知识,人类尚且无法进行探究,只能从一些小实验中逐一证明。

人类死后无论会不会以“灵魂”状态生存,都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眼前我们要珍惜当下才是对生命和自己最好的回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