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秋枫,江苏江阴人,1963年12月出生,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此前曾担任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等工作。
2018年12月20日中午13点40分,这位刚过完自己55岁生日的历史学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江苏南京不幸逝世,享年56岁。
致谢辞
2018年12月22日的南京下起了小雨,早上六点半,天还黑着,计秋枫的学生,同事和亲友都纷纷冒雨赶来给这位老先生送行。
在追悼会上,计秋枫的妻子尹老师代读了计秋枫写给亲友的这封致谢信。
这封致谢信大致是这样写的:
“以下的答谢由敝人亲笔书写,仅仅是让我亲爱的妻子代读,倒不是敝人到死还要强,而是因为我深深感到,我自发病到现在两年来,无数来自亲朋好友的关心、关怀、关爱,让我无以为报,既然还有一点时间,不妨我自己写一个答谢词。”
“此外,我要感谢这么多年我指导数百名硕士、博士,我本人没有多少知识,也不能称为严师,但他们没有忘记我这位导师,特别是在我生病期间,国内外的学生有时间就来看我。这让我32年的教师生涯很值得!”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我今天要许个愿。当我到达那里,我会马上去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等待我的朋友和这里的朋友过来。我将以掼蛋(打牌)为核心,辅之以谈经论道。”
“朋友们,计秋枫现在恳请大家大笑三声,送我上路!”
这封洒脱豁达的“临终致谢信”,很快传遍南京大学,之后又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开,引起无数人的泪目和致敬,人们感叹的,不仅是一位本该处在治学黄金时期的学者的猝然离去,更是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016年12月,计秋枫被医院确诊为胃癌。
生病期间,计秋枫顶着病痛的折磨还依旧兢兢业业地做着本职工作,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开题和答辩他都一直参与其中。
中间休息时,如果实在坚持不住了,他也只是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就会抓紧起来工作。
计秋枫曾带过的研究生学生黎蓉,有一次去他的办公室找他,发现他在忙着编写一套教材,正在逐字逐句的校正注释,“我有次问他,为什么不安心养病。他说,我有什么理由不工作,我身体挺好的、挺稳定的。他不希望别人为他的健康问题来买单。”黎蓉回忆到。
计秋枫在从业生涯中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史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包括了有《欧洲的梦想与现实》、《漫漫长路——现代欧洲国际体系的萌芽和确立》、《英国文化与外交》等。
学术生涯中共发表学术数十篇,并且他还担任了《国际关系评论》的编委,共出版译著数部,编著一部。
他对自己的工作十分认真,计秋枫在是历史系(现历史学院)管本科教学的副主任时,曾担任高考阅卷工作的组长,评阅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评卷是非常严肃的事情,牵涉考生的终身利益,必须保证质量。
但还是有一些人不够重视,一旦发现这种情况,计秋枫就会很严厉,如果警告之后不改,便会立刻取消阅卷资格。
尽管对工作非常严谨,但计秋枫平时一直是谦和的形象,“无论和谁,他在任何时候几乎都是以微笑待人。”黎蓉说。
“计秋枫心思细腻、体贴,他会仔细观察,看到别人有什么困难,都能够不动声色地加以帮助。”他的学生胡正宁也说,“我从南大毕业后就留校工作,计秋枫成了我的领导,但他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有时候怕我紧张,还会安慰我慢慢来、不要急、没关系。”
在饱受病痛折磨的第二年,计秋枫的身体情况愈加严重,已经无力支持他再去学校进行授课。为了解答和关注学生们学术问题,他就把学生叫到家里进行指导,不落下每一名学生的工作。
他致力于为师生们提供最全的文献资源,即使再贵,也说只要师生有需求就都要买来,不能影响学术研究。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孙江林说,计秋枫做起学问来非常严谨,作为人师,更是学生口中的好老师。
2018年12月6日,计秋枫病情持续恶化 身上贴着止痛贴,在24小时内打了三针的吗啡,即使这样,他也不愿意告诉别人,怕给人添麻烦。
在各种渠道下,学生们还是得知计秋枫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一有机会就会来到病床前探望恩师,即使是国外的学生也会辗转各地的赶来,多年来到深厚感情使得他们不仅是师生,更像是家人。
面对每个来看他的人,他依旧保持着微笑、跟别人握手的习惯,如果能说话就拼尽全力讲话。走的时候,他甚至还会两手抬起来拱手。
2018年12月13日,计秋枫已经讲不出话,但意识尚为清醒的,当时的黎蓉需要离开南京,回到自己的学校工作,“那是我最后一次见计秋枫,他还是对我点头、笑,想抬手拱手,但被我制止了。”
即使年老,即使身患重病,他也依旧是一位学者,也依旧维持着一身风骨 ,保持着最后的谦逊。
在师友眼里,计秋枫在32年的从教生涯中,为人谦和,颇具学者风范,他最在乎的还是给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老师这个称呼对他来说视为荣耀。
在他的致谢辞中,讲到十分感谢这么多年来经他指导的百名硕士博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计秋枫对于学生们的成就十分欣慰,也感怀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时光。
在他生病期间,这些学生们也并没有忘记他,这让他觉得这32年的教书匠当得太值了。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和计秋枫共事了20年的老同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工会主席于文杰说,从年轻到中年,计秋枫的善良、正直、朴素体现在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计教授写这封信,我一点也不意外,他一直很洒脱并且乐于助人。”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史梅说到。
在计秋枫担任南大图书馆馆长期间,他们在一起共事了2年,这封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洒脱与豁达,就和他的为人一样。
“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恭候着我这边的知己好友过来。以掼蛋为主,辅之以谈经论道 ......”计教授在信中提到了“掼蛋”,这也是计秋枫喜欢的娱乐活动之一。
让不少网友觉得这封信表达出的情感很自然、亲切,就像是一位老友即使到了生命末期,也不忘与朋友打趣玩笑,不想令他们伤心难过。
他在得知自己的身体情况时日无多后,还亲自为自己挑选了一块墓地,并且挑选了张显得精神的遗像。
“他真的是很从容,很淡定的面对这个事情,甚至觉得自己已经比秦始皇和李世民活的要长了,他那种淡然的面对死亡的态度,让我也能接受他从容的离去,他如果走了,希望大家不要悲伤,还是要继续好好生活”,他的妻子尹群这样说到。
“他最主要的就是豁达乐观,看穿了人生的有限性,悲哀也没用。看懂这一点后他不希望生者、家人为他的离去而悲伤。简而言之,就是面对死亡不可能不悲观忧虑,而是他不愿意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给大家,他直面了死亡。”孙江说到。
生病期间,计秋枫就算疼得再厉害,也很少叫出声来。
这封致谢信还是计秋枫老师在病危时,拖着疲惫的的身躯一个字一个字在手机上敲出来的。
在这之后,这封有着他本人鲜明特征的亲笔信 就被转到了全国高校图书馆群里。
在学人治学的黄金时期,就溘然长逝,让不少人感慨,计教授是真正的洒脱,不惧生死,宽厚待人,还有不少老师作诗悼念。
“这封信让人动容,更让大家记住了计教授的为人,如此谦逊、乐观、豁达。”
在生命最后一刻留下光明
2018年12月2日,计秋枫敲完这封信的第二天,他身体的各项指标便下降得厉害,随即便在医院进行了抢救。
“当晚我赶到南京,去医院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我去找医生问了情况,医生的意思是计秋枫已经到了‘濒临死亡期’,可能会随时离开。”
计秋枫的学生黎蓉回忆到说,“后来我去病房,在他的病床前站了很长时间,愣是没认出来那就是计秋枫,甚至去找护士问,是不是指错病房了。人特别消瘦,我不敢相信。”
当时在课堂上龙飞凤舞,因为受到学生夸赞就沾沾自喜的老教师,在患病后日渐消瘦,已经与当时的意气风发判若两人。
在生病期间,计秋枫也不忘帮助他人,他希望自己死后还是能为这世界留下些什么,以此直来报答亲朋好友对他诸多关爱。
在生病期间当他就得知,捐献眼角膜能救助两名患者时,就有意捐献自己的眼角膜,但是又怕自己患了癌症的身体会影响到被捐助人,就托人向红十字会打听,得知不会收到影响后 ,便向妻子提出捐献眼角膜的想法。
抢救过来后,计秋枫趁着自己清醒,签下了眼角膜的捐赠书,签字的时候,他已经双手颤抖,最后还是在妻子的帮助下才签上了字。
红十字会的人告诉计秋枫,他捐献的眼角膜可以救助大于2的人,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终于欣慰地笑了。
签完捐献书的当天,计秋枫与世长辞,他虽然离去,但在亲友心中他又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这里。
结尾
计秋枫教授去世后,和他有过接触的人通过回忆纷纷表达自己的哀思。
“始终记得你的微笑,因为那是来自你内心的沉淀,我们报以三声大笑送你远行,尽管眼里满是泪水”。
教书育人三十余载,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教师,是一位谦虚和善的同事,更是一位令人值得尊敬的长者。
现在他以另一种形式继续活在人们的生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