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位母亲生下“脑瘫”儿子,出生就被医院判下“死刑”,她宁愿离婚也不愿放弃儿子。栽培29年后,他成为哈佛大学硕士。
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被医院重判“死刑”
1987年,年仅25岁的邹翃燕是武汉幼儿师范学校的一名教师。
当时的生育政策支持晚婚晚育,每对夫妻除特殊意外情况下只能生一个孩子。
从小就喜欢孩子的邹翃燕,在得知自己怀孕后欣喜若狂,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这天以后,她格外的注意身体、健康饮食、每天晚上不到十点就早早地入睡了。
有时候没课时,她会坐在椅子上轻拍着肚子,给宝宝哼几句儿歌、念念古诗。
邹翃燕在给孩子教书
邹翃燕听母亲说,多吃动物肝脏会让孩子眼睛发育更好。
因此她每天大清早就来到菜市场排队,只为买到最新鲜的猪肝。
加上葱姜蒜炒好的猪肝明明很香,可她却觉得猪肝又腥又苦,难以下咽。
为了宝宝,她忍着妊娠反应吃了吐、吐了吃,一盘猪肝不知过了多久,才完全吃完。
这是她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她的最后一个孩子,因此邹翃燕对这个小生命抱有无限的憧憬。
1988年7月18日晚上,邹翃燕在一阵剧痛下,被家人送到了医院。
他们围在担架车旁,纷纷安慰她不要太害怕,邹翃燕既期待又恐慌地被推进了产房。
此时,医生正在准备生产前的工作,而她呆愣地盯着空落落的天花板,生怕孩子会发生点什么差池。
为加快生产进度,医生选择人工破膜,把羊水放出后,便迅速退出在产房外。
当时正好是医务人员交班时间,邹翃燕如同案板上的鱼肉一般,整整在产房里躺了2个小时都无人问津。
源于网络
她逐渐在剧烈的疼痛下失去意识,昏迷过去。
姗姗来迟的接班医生发现待产的邹翃燕后,立即穿上手术服,对其展开了抢救。
生出来的是个男孩儿,按理来说应该高兴。可这孩子皮肤呈青紫色,不哭也不闹,几乎奄奄一息。
接生医生见状,赶紧为他进行气管插管、输氧、尽全力抢救。
遗憾的是,孩子因宫内窒息导致颅内出血严重,被确诊为重度瘫痪儿。
从生下孩子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5天。
这5天内,她茶饭不思,一直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渴望能得到孩子的消息。
她多么期待ICU里的医生能把孩子抱出来,并告诉她:你的孩子现在可以接回去了。
可现实是残酷的,等邹翃燕见到儿子以后,医生却直接给这个孩子判了“死刑”。
“这个孩子重度脑瘫,没有抢救的意义和价值,即便孩子长大了,也是非傻即瘫。”
“你看你还年轻,去生一个健康宝宝,拔掉氧气管,几分钟就解决了……”
这些话像凉水一样浇透了她的心,只见丈夫也频频点头,表示自己也赞同医生和护士的建议。
邹翃燕没有附和他们,而是失魂落魄地走到病房外,终是压抑不住内心的失落与慌乱,嚎啕大哭。
回想起孩子浑身被插满管子,奄奄一息躺在那里的场景,她只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碎了。
胡乱发泄一通后,她逐渐接受了现实。既然孩子智力存在问题,那她就花一辈子来抚养。
这时,丈夫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她旁边,安慰道:
“我们把这个孩子放弃吧,今年你先把身子养一养,生孩子这件事不急,反正明年还能再生一个。”
丁丁和母亲邹翃燕
现在明明是7月份,正是夏季最燥热的时刻,可邹翃燕只感觉丈夫说出来的话,如12月的大雪一般寒冷。
“我是他的妈妈,我要把他留下来。”邹翃燕将自己的想法,坚定地告诉丈夫。
可丈夫不仅不同意,还怒斥她十分自私,不懂得为家庭着想。
二人经过几次的剧烈争吵后,都不肯低下头来妥协对方的要求。
无奈之下,邹翃燕为了孩子选择和丈夫离婚。
或许是出于母爱,邹翃燕默默地顶下了所有人的劝阻,决定独自抚养孩子长大。
那晚,她把儿子紧紧地搂在怀里,一夜无眠。
直到凌晨5点,孩子像刚出生的小猫似的哼唧了一下,随后开始哇哇大哭起来。
医生把他抱去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发现孩子情况有所好转,这才把他转到了普通病房,和妈妈待在一起。
10多天后,邹翃燕把儿子带回了家,并取名为“丁丁”(dīng zhēng)。
“丁丁”取自《诗经》中的“伐木丁丁”,意为伐木的声音。
丁丁刚出生时默不作声,但邹翃燕希望他长大后能活得轰轰烈烈,有所作为。
据医生指导,脑瘫患者有三种情况,要么是精神受损,导致运动不协调;要么是智力受损,导致痴呆;最为严重的则是二者兼备。
此时,邹翃燕最担心的,还是孩子的智力问题。
因按摩治疗重获新生!
在孩子3个多月时,邹翃燕按照医嘱,往家里挂满了彩色气球,并有耐心地教孩子识别这些颜色。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邹翃燕发现儿子不仅能听懂她在说什么,还能明确找出邹翃燕指示的气球颜色。
这一点“小进步”无疑给了邹翃燕巨大的动力,既然孩子能够分辨出颜色,那他肯定就不傻。
越想越兴奋的邹翃燕,连忙带着丁丁去医院做智力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丁丁智力与普通孩子无异。
这个消息简直就是不幸中的万幸!
但这份喜悦还没维持多久,她就猛然想起医生之前定下的结论:“非傻即瘫”。
现在丁丁的智力没有问题,那也就意味着他运动不太协调,严重的话一辈子可能都要在床上度过。
邹翃燕不敢多想,只盼望着丁丁的身体问题不要太过严重。
转眼间,丁丁已经6个月大了,她一直担心的事情终于来了。
频繁流口水、四肢无力、无法翻身的脑瘫症状,如今在丁丁身上一一显现。
丁丁长到3岁的时候才学会走路,不过他的左腿软弱无力,只能被拖着前行。
邹翃燕将丁丁带到医院诊断,确诊为左偏瘫,想要恢复正常的话,必须通过按摩治疗来促进脑神经的发育。
表面上说是按摩,可对丁丁来说,这却是一种疼痛难忍的“折磨。”
接受按摩治疗的丁丁
躺在病床上,由5~6名男医生围着这个小小的孩子,给他身上每一寸肌肤进行按摩。
让他难受的是,医生们的按摩手法也并不温柔。如果非要形容的话,就是那种钻心刺骨的疼痛感。
让邹翃燕最为心痛的,还是按摩的最后一步:“卷皮”。
卷皮,顾名思义就是把背部的皮一点点揪起来,保持十秒钟后,再让皮自行弹回。
源于网络
这样的动作需要重复十几遍,为的就是刺激脊柱上的神经反应和脑部发育。
丁丁躺在床上疼得痛不欲生,每次都会跪在床上乞求医生下手轻一点。
邹翃燕强忍着心疼,让医生把他按了回去。
像这样的按摩康复治疗,他每隔2天就要来医院经历一次。
医生给丁丁按摩头部
每次从床上下来,他总会拉着妈妈的手,哭诉着自己有多疼,随后在一瘸一拐地牵着妈妈的手回到家里。
可他不知道的是,妈妈邹翃燕看到儿子哭成泪人儿一样,简直是伤在儿身,疼在娘心。
当时,邹翃燕是一位人民教师,每月工资仅有100元出头。
可丁丁所需要做的按摩康复治疗十分昂贵,做一次需要花费5块钱。
按照她那时候的工资来看,这点钱完全不够她给儿子按摩用的,更别提母子俩的生活伙食费了。
最艰苦的时候,邹翃燕身兼三份工作,除了在学校工作,还得兼职做保险业务员和社会培训,这一做就做了5年。
那段时间,邹翃燕就像是个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带丁丁去按摩治疗的路上。
不过这背后的艰苦都被她咬牙扛了下来,她那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好所好转。
哪怕只有一点点,那她所有的努力都不算白费!
可一年时间过去了,丁丁比以前并没有进步多少,这其中的失落感不言而喻。
这天,邹翃燕正像往常一样坐在病房外等待丁丁,她看到旁边坐着一个哭得泪流满面的女人。
二人交谈过后,邹翃燕才发现她的儿子与丁丁的病症极其相似,两个母亲此刻将内心的委屈全盘托出,向对方坦白着各自的人生经历。
一个月后,邹翃燕没有再看到那个女人,经过她长时间打听,得知女人因实在不忍看到儿子备受折磨,这才决定停止了按摩治疗。
丁丁看着昔日的小伙伴纷纷离去,心里很是高兴,甚至还开始幻想,再过不了多久,自己也能不用来了。
一天早上,丁丁该去医院做按摩了,可妈妈却迟迟没有起床,他不由得在心里暗自窃喜,以为自己今天就能躲过按摩了。
源于网络
他得意的跑到妈妈房间里,把“赖床的妈妈”给推醒后,开心的说道:
“妈妈,今天不去医院按摩治疗的话,是不是就能看电视了?”
邹翃燕突然才反应过来,儿子今天需要去按摩!
此时的她已经高烧到40度,整个人开始神志不清,但一听到“按摩”两个字,她还是强撑着身体,摇摇晃晃地牵着儿子走到了医院。
源于网络
看着妈妈如此拼命,丁丁实在是想不明白,妈妈为何要这般执着?
后来妈妈告诉他:“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后来,这句话深深地刻在丁丁的脑子里,并成为了他人生的座右铭。
邹翃燕年复一年的把丁丁送去按摩治疗,在她眼里,接受治疗总比什么也不做要好,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邹翃燕给儿子做康复治疗
因为长期接受按摩治疗,到丁丁4岁的时候,他就已经能不用搀扶着椅子走路了。
到了5岁多,他已经学会了如何跑跳,不用让妈妈和自己再受人非议。
更为重要的是,在7岁半时,丁丁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拥有生活自理能力。
于是邹翃燕把他送到了学校,让他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
被嘲脑瘫,一举考上北大!
一次,她路过菜市场遇到那位放弃给孩子治疗的病友,病友在交谈过程中得知丁丁能够上学,黯然伤神。
她的孩子因为没有继续坚持治疗,现在只能躺在床上,一辈子都需要人照顾。
邹翃燕不禁替她感到惋惜和心疼,同时又庆幸自己让儿子得以重获新生。
丁丁很快就升到了初一,第一个要面对的最大难题则是入学军训。
按照丁丁的身体情况,明明可以凭借医院证明,拒绝参加军训。
可邹翃燕却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毕竟孩子迟早都要长大,总会经历一些狂风暴雨。
军训时,丁丁因为肢体协调差,引得同学们争相模仿。
源于网络
教官得知后,把所有模仿他的同学,全都叫出来惩罚了一遍,并好言好语安慰丁丁。
这时,有几位同学不服,提出了质疑:
“他明明做的比我们还差,为什么不惩罚他?”
教官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他是脑瘫,难道你们也是吗?”
不久后,一句句关于“脑瘫”的顺口溜在班里传开。
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把丁丁的书包、文具都藏起来,戏弄他一番。
感觉自己受到侮辱的丁丁,回去就将此事告诉了妈妈。
邹翃燕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还批评他:
“不要拘于小事,只要你有过人之处,那就没有人敢小瞧你。”
这句话让丁丁犹如醍醐灌顶一般被点醒。
从那以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丝毫不去理会那些无趣的玩笑和干扰。
渐渐地,丁丁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甚至在学校考试中,他是唯一一个语文和数学都获得满分的学生。
某一天,邹翃燕为了让丁丁释放压力,带他来到东湖旁的楼盘,分别到5楼、10楼、20楼,让他眺望这里的景色。
在5楼时,丁丁没有看到东湖;在10楼时,只能看到东湖的一小部分;来到20楼时,他终于看到了妈妈想让他看到的那片汪洋。
源于网络
“我们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只有你越走越高,视野才能比普通人更开阔。”
丁丁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正想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妈妈打断了他。
“妈妈也想成为北大、哈佛的家长。”
丁丁听完此言,脑子突然懵了起来,不由得感叹:“妈妈,你可真敢想!”
邹翃燕突然神情严肃,厉声喝道:“你连想都不敢想,又怎么能有前进的动力呢?”
丁丁将此话默默的记在心里,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将书不离手慢慢的养成了习惯。
转眼间,到了2007年的高考,丁丁与众多考生一起踏进了考场。
他在卷子上奋笔疾书,在书写答案的同时,也在书写着自己的未来。
考试结束后,他卸下所有压力,疲惫瞬间向他席卷而来。
丁丁希望自己的分数能够越高越好。
因为其他同学将来有很多条路供他们选择,比如成为艺术生、体育生亦或是去当兵。
可摆在丁丁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知识改变命运”,他将自己的命运押在高考上,用力一搏,也算是将自己的未来赌在上面。
他不敢输,也不能输!
等待结果的日子对邹翃燕母子来说,是那么的漫长且煎熬。查询结果那天,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守在电脑面前。
一个数字出现在他们眼前,让邹翃燕母子没有反应过来。
丁丁高考正常发挥,取得了660分的高分!不久后,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随之而来。
邹翃燕把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抱在胸前,久久不能平静。
脑海中犹如在放电影一般,将这十几年来的艰辛重播一遍,好在这十几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
脑瘫患儿蜕变成哈佛硕士
进入大学后,丁丁依旧保持着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与舍友们格格不入。
他们总是打游戏打到半夜,扰他清梦,而他也总在早上六点半从床上爬起,扰他们美梦。
源于网络
在多次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后,他只得只身前往图书馆进行学习。
在大学期间,他专注于学业,多次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三好学生等称号。
不仅如此,他还在空闲时间克服了对运动的恐惧,完成长跑、篮球、游泳等一系列的体育考核。
本科毕业后,丁丁凭借自身优异的成绩转入到北京大学法学院,完成了硕士学习。
丁丁毕业后,前往杭州一家知名网络公司法律部门正式工作。
一年后,他深感自身的不足,渴望继续深造法律学业,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哈佛大学。
2017年,他获得哈佛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并成功通过了美国的司法考试。
在完成了这一系列深造过后,他回到北京继续寻找工作。
不过纵使丁丁学业有成,身傍名校,但由于他语言表达方面仍有所欠缺,严重影响到其他面试官对他的第一印象。
有不少面试官对他北大、哈佛的学子身份产生了质疑,对此,丁丁从不向他们解释自己的病情。
他认为,作为一个职场人,没有必要靠卖惨来博取同情,最重要的应该是为公司创造效益。
虽然丁丁在求职路上坎坷不断,但他还是凭借优秀的专业能力,进入到北京的一家大公司内,从事法律顾问的工作。
自从丁丁考上北大后,邹翃燕的家庭故事也被各大媒体网站争相报道。
为此,还有些人慕名前来,想跟她讨教育儿的经验。
不过,邹翃燕更希望的还是能多为脑瘫患儿提供一些帮助。
因此,她在与儿子商量过后,会经常出现在媒体或者是综艺节目面前,讲述自家的经历。希望能利用自己有限的影响力,让社会上更多的组织机构去关心脑瘫儿童群体。
或许在人生这条道路上,会有些孩子在起跑线上摔倒,但最可怕的是摔倒以后,他们会直接躺平在地上,等着他人搀扶。
只要我们愿意正视现实、接受现实,在面对命运的洗礼之前,让自己变得更为强大,才能扭转未来人生道路上命运的走向。
希望邹翃燕母子身上所发生的励志故事,能让那些在绝望中挣扎的人们获得一些奇迹和希望。
谨以此文,希望身处困境的孩子们都能得到人生的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