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三天丈夫就外出打仗,22岁不幸牺牲,她不愿相信苦等72年


    战争年代,人的命运如浮萍易逝,也如蒲苇坚韧。而孤身走过漫漫人生路,到底需要什么?是巨大的勇气,还是无限的忠贞与善良。

池煜华老人
72年,一名妻子用大半个世纪的苦等给出了答案,这看似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却尽是时代洪流残酷的翻腾、漫漫人生路的无奈。这个苦苦等候丈夫的女人是谁?她和丈夫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缘起包办,连理枝成为革命爱侣
池煜华就是我们故事的主角,她9岁那年被送到李家,成了李家儿子李才莲的童养媳。其实,李家也不算富裕,只不过比池家好一些,能让池煜华吃上饭。
李才莲比池煜华还小三岁,他俩第一次见面时,都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会如此曲折坎坷。两人年幼时都曾受到地主阶级的欺压,多年来共同成长,形成了深厚的亲情。

李才莲
李家虽不富裕,但依旧很重视李才莲的教育问题,借钱把他送到了学校读书。李才莲也很争气,在学校里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很快,一位名为刘月春的中共党员注意到了李才莲,他认为这个孩子人品好又爱学习,可以进行革命教育。
在刘月春的引导下,李才莲经常阅读《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刊物,也读了不少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人士的著作。
1927年,即将小学毕业的李才莲通过刘月春的介绍,参加了兴国县茶园乡教富村的秘密农会,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这一时期,“靖卫团”疯狂围剿共产党,但在1928年冬,李才莲依旧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

随着井冈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农民运动在江西蓬勃发展。1928年12月,李才莲参与了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十五纵队发起的兴国暴动。那一年,他才15岁。
但这一切,李家人和池煜华都不知道。第二年8月份,李才莲跟家里说出去做工,实际上是被组织调到了万安文治区,在当地宣传革命、组织群众起来斗争。经过李才莲积极宣传,使这个区域从游击区转变为人民根基深厚的红色区域。
革命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李才莲也没有放下对池煜华的教育工作。从教她识字,到带着她看书,李才莲既是池煜华的准丈夫,也是她的启蒙者和老师。在李才莲的引导下,池煜华也加入了共产党。

红军
但两人婚后,李才莲才向池煜华表明了身份,并向池煜华解释了自己这些年的革命工作。池煜华这才知道,丈夫竟然是共产党“高官”,于是越发支持丈夫的工作。
从1930年开始,李才莲到赣南的干部学校学习进修,学习结束后被分派到上犹县工作。不久后,又调去赣南办事处工作了一年。
1931年,李才莲升职成为上犹县的中共营前区委书记,出席了江西首届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红军攻打赣州的时候,李才莲积极加入工农武装,与三军团并肩作战。

因为李才莲来回迁调,多年来夫妻两人聚少离多,李才莲甚至在新婚第三天一早就离家去打仗了。在此期间,作为妻子的池煜华一直默默支持着李才莲,她明白丈夫在外辛苦,日夜为了人民解放而斗争。池煜华一边继续学习李才莲给她的书籍,一边照顾着家中的老人。
久不相见,池煜华踏上寻夫之路
李才莲在外工作,池煜华在家中也没有懈怠。李才莲曾嘱咐她要“守好家,多识字,多为红军做事情”,通过不断学习,池煜华成为当地的苏维埃妇女部长,参与到了当地的革命建设中。
1933年,李才莲已经是江西省委儿童局书记,池煜华听说他在宁都县七里坪办公。此时,第四次反“围剿”刚结束,池煜华不顾危险,仍与人结伴徒步走了六天赶过来。

李才莲
在这里,池煜华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导,但却没见到自己的丈夫。没多久,丈夫外出执行任务归来,本想留在这里和李才莲一起工作的池煜华,却被丈夫劝道:“带着家属干革命不方便。”
无奈,池煜华就又回到了家乡,希望能和李才莲再见上一面。毕竟,两人结婚后相聚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年轻的池煜华难免感到心中苦楚。
1934年初,李才莲升职为少先队中央总队长,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同年9月,因工作路过老家的李才莲给池煜华写信,约定在县城见面。

红军长征
可惜天不遂人愿,两人因为时间问题错过了彼此,李才莲安慰池煜华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次错过却是两人最后的见面机会了。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池煜华听说李才莲留在了苏区,在九山附近继续游击战争。1935年2月,随着中央苏区的全部丧失,池煜华得知国民党军队在于都县禾丰和黎村一带围剿共产党,而丈夫李才莲也在其中。
担心了一个多月后,传来了李才莲与项英、陈毅等人成功突围,并在铜钵山一带活动的消息。池煜华悬着的心可算是放下一些,但从那之后,池煜华就几乎打听不到丈夫李才莲的消息了。

池煜华老人
不久后,有丈夫牺牲的消息传来,但池煜华不愿相信。在那个复杂且特殊的年代,丈夫曾不止一次告诫池煜华“不要轻信谣言”。从此,池煜华便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命运从不放过坚韧的人,就好像不受折磨便不成人生。
自愿困在“丈夫会回来”的希望里,池煜华不得不独自给公公婆婆送终,却不知道怎样把父母的死讯通知给丈夫。
就连池煜华与李才莲的孩子,也在5岁时被病魔带走了,池煜华哭着找遍了整个赣南山区,却找不到能安慰自己的丈夫。可能是命运也冒出了半点不忍,在寻夫的过程中,池煜华捡到了一个弃婴,并带回家抚养,也算是让生活中有些热闹。

池煜华老人
每到撑不住的时候,池煜华总是会拿出李才莲送给她的镜子,镜中的自己从青葱年华到日渐憔悴。但抱着这面镜子,池煜华总能找到坚持下去的力量,于是她积极投身到革命后勤事业中。
给毛主席写信寻夫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兴国县城解放,大街小巷都是欢庆的人群。看着身边不少红军战士回到家中,池煜华想着,战争结束了,全国人民都阖家团圆了,她这次终于可以见到丈夫了。
每次村里有参军的人回家,池煜华总是忍不住去打听丈夫的消息,可大部分人都是一问三不知。等啊等啊,池煜华又等了好几年,却依旧没等到李才莲归家的身影。

毛主席
李才莲为什么不回家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池煜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求他找一找自己的丈夫。经历过战场残酷的毛主席沉默了,刀剑无眼,在那个朝不保夕的环境里,有太多人像池煜华一样,可能只是在等一个永远不会回来的人。这一类信件,都被交到了全国妇联统一处理。
很快,全国妇联给池煜华回了信,信中鼓励池煜华在家好好生产、工作,找到李才莲后一定会通知他回家的。其实,这种回复都是统一的。因为来信太多,全国妇联都会在调查前先寄一封这样的信,给苦等中的家属一些希望。
有的时候,这些信会变成事实,战场上迷航的人真的能够回到家中团聚,但是有的时候,家属只能接受现实,能找回一点遗物就算很不错了。

就是这样一封公事公办的信,却给池煜华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池煜华想,丈夫可能是正忙于建国后的工作,也可能是受伤了正在养病。但无论如何,她都一定会好好等丈夫回家的。但是这一次,奇迹没有发生。
丈夫牺牲,妻子不愿相信
战争带走了太多的人,战士们的资料也太难整理。直到1983年,民政部才终于查实了李才莲已经牺牲的消息。池煜华无限的期待只换来了一张烈士证,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李才莲于1935年牺牲”。

这样的结局,池煜华接受不了,她拿出丈夫留给自己的镜子慢慢抚摸,而送镜子的人,早已在几十年前就离开了世界。
这些年来,池煜华积极建设家乡,从乡妇女主任到县人大代表,虽然她累弯了腰,心里却高兴着。她总想着,李才莲回来的时候,家乡能好一点,再好一点。在确认李才莲牺牲后,民政部门每月都会给池煜华发烈士抚恤金,可池煜华都说那是李才莲寄回来的生活费。
邻居听了池煜华的说法,都以为这个老太太思念成疯,忍不住惋惜地摇摇头。这话是自我安慰还是疯言疯语,其中的苦楚除了池煜华,又有几个人能懂呢?

池煜华老人每天这只鸟有说不完的话
随着李才莲牺牲消息的传来,池煜华得知了丈夫最后的时光是如何度过的。那是1935年5月,瑞金铜钵山区还是有些冷,李才莲被敌人堵在山里“围剿”,但他依旧战意昂扬。当时,为了掩护战友突围,李才莲带了一队战士牵制敌人的火力,在山间游击着向敌人的部队进攻。
靠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李才莲带领的队伍占领了高地优势,但敌人火力很猛,渐渐逼近了山头。很快,李才莲的枪驳壳了,但没有子弹不意味着不能进攻。李才莲站起身来,大喊:“同志们,坚决不投降,打啊!”战士们受其鼓舞,都跃起扑向敌人。

可惜家贼难防,跟随在李才莲身后的警卫班副班长竟是革命叛徒,他在李才莲背后放了阴枪,李才莲血溅当场。年仅22岁的李才莲没有被敌人杀死,却是牺牲在叛徒的手下,闻者皆是唏嘘不已。
事到如今,已经无法从战场旧址上找到当年李才莲牺牲时的痕迹,就连具体的牺牲地点都难以查找。但在池煜华心中这些都不重要,李才莲会永远活在自己的心里。
其实一直以来,池煜华比谁都清楚李才莲回家的希望渺茫,但是她觉得只要自己还在等,李才莲就还有回来的可能。在收到李才莲烈士证后,她曾前往烈士英名纪念碑,2万多个名字刻在上面,一个名字就是一个苦等无果的家庭。

池煜华老人
池煜华蹒跚着,慢慢绕着纪念碑转,像是想找到丈夫的名字,却又不想看见“李才莲”这三个字出现。当年领养的弃婴看到这一幕,都忍不住热了眼眶。
池煜华在名字间绕着,就像几十年她绕在等待中一样,从青丝绕到了白发,从稚嫩绕到了满身伤痕。绕了快一个世纪,却没绕到自己期盼的结果。那一天,烈士英名纪念碑默默矗立着,见证了池煜华和李才莲跨越几十年的告别,就像它见证其余两万多名烈士与家人的告别一样。

72年何其漫长,池煜华用这两万多天的等待,成就一篇浪漫却质朴的爱情长诗。九十岁大寿的时候,池煜华担心自己时间不多了,把珍藏的李才莲遗物捐赠给了政府,其中包括了丈夫留下的书籍和一些工作资料。
这些都是很珍贵的革命文物,不仅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见证了中国曾经的苦难岁月,和岁月中沉淀出的坚韧卓绝中国人。
苦等72年,孤独离世
2005年4月24日,在丈夫逝世的季节里,池煜华离开了人间。或许在另一个世界,她终于能补上和丈夫的重逢。池煜华或许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她既没有做出什么杰出贡献,也没有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人物。但她的一生,却是整个中国近代史里百姓生活的缩影。

池煜华老人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多少红军家属像池煜华一样,从默默无名到顶起半边天。她们背负苦难,力所能及的支持着革命事业,是新中国的活力源泉。又有多少红军战士和李才莲一样,从开智到拼搏,在革命中磨砺自己,把热血抛洒在祖国大地上。
李才莲和池煜华的故事,曾在中华大地上演了千万遍,如今的美好岁月,都铺垫在这一层层的无私奉献中。我们要相信,他们的死亡不是告别,而是新世界的开始,他们仍旧活在每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影里,我们的幸福就是他们的幸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