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海里生活着一只“另类”的鲸鱼,它的名字叫“爱丽丝”。
这头鲸鱼不同于其它鲸鱼,它的音频只有52赫兹。
而它的同类发出的音频普遍在15Hz-40Hz之间,在同类鲸鱼眼中“爱丽丝”就是一个哑巴。
它发出的声音永远得不到同类的回应,这就注定它要和孤独为伴。
从1989-2014年最后监测到这只鲸鱼的“歌声”。
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爱丽丝”一直在孤独地歌唱着。
它一路迁徙,一路寻找,却从未得到同伴的任何回应。
在河南辉县早生村就有这样一名女子,她在这个村子生活了35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也没人听得懂她在说什么。
这名女子也听不懂村里人说话,她和别人沟通都是通过肢体语言完成一些简单的沟通。
在当地村民的眼里,这名女子显得特别“另类”,她成了村民眼里的“爱丽丝”。
这名女子不但被同村人视为“异类”,就连她的女儿李新梅也觉得母亲身上有很多怪异之处和现实格格不入。
“母亲每天晚上枕着刀入睡!”李新梅回忆母亲的怪异行为时心有余悸地说。
因为母亲的怪异行为,李新梅成年之后选择把她“送走”。
让人意外的是,女儿李新梅的行为却得到众人的一致称赞。
这名女子究竟是谁?
01、村里来了一个陌生人
在李新梅的记忆里,从自己懂事起,她就明显感觉到了母亲的与众不同。
父亲每次和母亲打招呼都是喊“哎”“喂”,长此以往,村里的村民都是这样称呼自己的母亲。
李新梅刚懂事时,母亲总是会抱着她说一些她听不懂的话。
随着李新梅渐渐长大,她发现母亲的话越来越少,甚至不再开口说话。
刚开始李新梅并不理解,后来她懂了,原来母亲说的话没有人能听懂,所以她不再开口说话。
李新梅印象中,自己的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发生过争吵,因为即使争吵,彼此也听不懂对方在说些什么。
最让李新梅不解和惧怕的是,母亲每天晚上睡觉,枕头下面总会放着一把刀,这曾经令她非常恐惧。
她尝试过偷偷地把母亲枕头下的刀拿走,但很快母亲就会再找来一把刀放在枕头下面。
因为母亲的“另类”,村里调皮的小孩都叫她“疯婆婆”,李新梅也因为母亲从小被同龄人排挤。
上小学时,李新梅从来不让母亲去学校找自己,她刻意地和母亲保持距离。
这一切都是因为每次同学看到她和母亲在一起,都会嘲笑她是“疯婆婆”的女儿。
这让李新梅在小学时期都在自卑中度过。
到了初中,李新梅逐渐明白了事理,她迫切想知道母亲的真实身份,哪怕知道母亲的名字也行。
但她每次尝试跟母亲沟通都无果而终,母亲不会说普通话,她说的话李新梅一句也听不懂。
再加上母亲听力不好,李新梅说的话,母亲也表现得似懂非懂,所以多年以来李新梅连自己的母亲叫什么都不知道。
李新梅也问过父亲,自己母亲的来历,父亲只是告诉她:“是你大姑撮合我和你妈的亲事。”
李新梅通过询问大姑,终于知道了母亲的大致来历。
1985年,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村子里出现了陌生的两男一女。
两个男人带着一名衣着单薄的女人挨家挨户敲门,他们到了李新梅大姑家里。
李新梅大姑看着眼前这个女人衣着单薄被冻得瑟瑟发抖,耳朵还在流血,牙齿也在流血。
李新梅大姑身为女人,非常同情这个女人的遭遇,就给了两个男人1000块钱,留下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听了大姑的讲述,李新梅理解了母亲的不易,她开始从心里接纳了母亲。
那一刻,她不再在意别人对自己和母亲的看法,她完全释然了。
02、女儿的寻亲计划
李新梅从小的记忆里,母亲几乎每天都会自己呆坐在门口,望着门前那条出村的路长时间发呆。
有时候李新梅喊母亲回家吃饭,母亲经常会略带倔强地说:“我不回去,这不是我的家。”
这是李新梅唯一能听懂母亲说的一句完整的话,也是李新梅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小时候,李新梅不理解母亲的这份倔强,成年后她听懂了母亲的这句话。
在母亲眼里,她虽然在这里生活了35年,但这里始终不是她的家。
那么,母亲的家究竟在哪里?
成年后,李新梅决定为母亲寻找她的家乡,她不希望母亲的“心”永远漂泊在外。
为了帮母亲“找家”,她加了上百个寻亲群,她希望借助网络的力量,帮母亲找到“回家的路”。
因为她能提供的母亲的线索很少,很遗憾,多年寻找下来,一直未果。
2017年,李新梅的父亲生病去世,父亲去世后李新梅发现母亲回家的念头愈发强烈。
母亲开始不断地用肢体语言,加上一些单字来向李新梅表达着什么。
一番揣摩之后,李新梅终于明白了母亲要表达的意思。
“你的父亲走了,我也该回我的家乡了。”
听懂了母亲这句话,李新梅哭了,整整32年了,母亲始终没有放弃过回家的念想。
这次李新梅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帮母亲找到她的家乡,让她和家乡亲人团聚。
这次李新梅没有盲目地加一些寻亲群去寻找,而是决定从语言入手,缩小母亲的寻亲范围。
她把母亲说的方言用手机录下来,然后发给不同的亲人,她期待能够遇到能听懂母亲方言的朋友。
如果有人能够听懂母亲的方言,就大大地缩小了母亲家乡的范围。
03、热心小伙帮忙确定母亲身份
2020年9月份,一位朋友给李新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
这名朋友在刷短视频时在网上刷到一个教说方言的小伙账号,这个小伙说的方言跟李新梅母亲说的方言很像。
李新梅赶紧打开了这名小伙的账号查看,看完小伙的视频之后,李新梅的内心无比激动。
原来这名小伙说的方言跟母亲说的方言一样,“比侬”是朋友的意思,“根好”是吃饭的意思。
这两个词是李新梅从小到大经常听母亲说到的两个词,也是李新梅能够听懂母亲方言中为数不多的两个词。
有了这个发现后,李新梅一刻也没有耽误,赶紧联系了发视频的这名小伙。
一番了解之后,发视频的这个小伙叫黄德峰,布依族人,黔西南州安龙县的一名职工。
工作之余他有个个人爱好,就是网上推广布依族语言,机缘巧合李新梅就联系到了他。
当李新梅向他说明来意之后,小伙子很热情,他让李新梅录一段她母亲的语音,他帮忙辨认一下。
李新梅赶紧让母亲用方言说了一段话,母亲说的这段话李新梅一个字都没有听懂,但黄德峰全部听懂了。
接着黄德峰又看了李新梅母亲的照片,看到照片那一刻他就确定了,照片上的老人就是典型的布依族相貌。
黄德峰非常肯定地告诉李新梅,她的母亲肯定就是布依族人,她说的就是布依族特有的语言。
李新梅终于弄清楚了,母亲原来是布依族人,难怪母亲很难融入当地生活,毕竟这种文化和语言的隔阂实在太大了。
虽然知道了母亲是布依族人,但贵州那么母亲的家在哪里呢?
04、爱心接力,“比侬,回家”
当李新梅困惑母亲的家在贵州何处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李新梅被一个叫王正直的布依族志愿者拉进一个叫“比侬,回家”的群里。
“比侬”布依族语就是亲戚、朋友、亲人的意思,群里全都是布依族同胞。
王正直是一名热心的志愿者,她听说了李新梅母亲的经历就组织布依族的同胞,帮李新梅的母亲寻找回家之路。
群里热心的布依族同胞为了帮李新梅的母亲唤起记忆,就开始大量的在群里发布布依族生活区域的一些建筑、景色。
李新梅则把群里的图片一张一张地翻着让母亲看。
终于,李新梅的母亲看到其中一张照片情绪激动了起来,这张照片是她对家乡唯一的记忆。
照片中的这个地方,早已经是贵州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很多朋友可能都听说过,就是贵州黔西南州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
这个地方是一条曲折蜿蜒的盘山公路,有二十四道弯,所以当地人都叫“二十四道拐”。
这个地方因为奇特的公路造型,早年已经成了全国知名的旅游景点。
遗憾的是,李新梅的母亲并没有从电视上看到这个地方,如果她能早在电视上看到这个景点,或许就能更早找到自己的家乡。
李新梅的母亲看到这张照片之后就开始滔滔不绝,群里的群友听出了李新梅母亲表达的意思。
据李新梅母亲回忆,这条蜿蜒的公路中间有一座庙,她年轻的时候曾经去过。
听了李新梅母亲的回忆,让众多志愿者又迷茫了,这条路从头到尾旁边都没有庙,难道是又搞错了?
就在众人困惑的时候,群里一个叫岑(cen)官昌的群友出来说话了:“我99%确定,老太太就生活在“二十四道拐”附近。”
原来岑官昌也是从小在这附近长大,他小时候公路旁边确实有一座庙,只不过后来迁移走了。
听了这个消息之后,群里众人情绪振奋,都认为李新梅母亲的“家”不远了。
接下来群内志愿者就开始在附近打听,在30多年前有没有女人走失的家庭。
功夫不负有心人,群里一个叫罗其利的志愿者,打听到当地野猪塘村以前有个女人失踪了没找着,失踪的女人叫“德玲”。
李新梅的母亲会是失踪的“德玲”吗?
05、35年后,“德良,回家”
群内志愿者建议李新梅尝试用“德玲”去呼唤母亲,这一刻李新梅内心激动万分,她认为母亲应该就是“德玲”。
李新梅深情地对母亲说了一句:“德玲,布鲁交(村名)!”
令众人意外的是,李新梅的母亲否认了自己是“德玲”。
不过老人虽然不叫“德玲”,但是好像对布鲁交村有印象。
这就说明真相已经很近了,众人就在附近村庄打听,终于沙子镇又一家消息传来。
这家有一个女儿叫“德良”,三十多年前失踪,家人到处寻找一直没有找到。
李新梅再次用“德良”的称呼呼唤母亲,这次母亲竟然答应了。
李新梅把这段视频发到群里后,群里沸腾了,视频的背后是无尽的心酸。
时隔35年母亲再次听到别人喊出自己的名字,她开心得像一个孩子。
“德良”笑了,但她的女儿李新梅却哭了,她终于知道了母亲的名字,她要送母亲“回家”。
志愿者通过了解发现,德良年近9旬的父母依旧健在,听说志愿者找回了自己的女儿,老两口激动的泪流满面。
那么,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德良是怎么走丢的?
德良的父亲介绍,他育有3个儿女,德良是他大女儿,女儿长大后成家。
德良的丈夫嫌弃她听力障碍,再加上反应总是慢正常人半拍,她的丈夫就默认让三个人贩子带走了德良。
得知自己的女儿被卖,德良的父亲当年拿了一把砍柴刀就找上了门,他让德良丈夫交出女儿。
德良的丈夫因为此事被吓得一直不敢回家,常年在外打工。
就这样,德良悲剧而又曲折的命运就此开始了。
确定了母亲的身份之后,李新梅一分钟也没有再耽误,第一时间买了去贵州的机票,她要带母亲“回家”。
到了贵州机场,当地志愿者更是拉横幅欢迎德良回家,德良终于听到了久违的乡音,她内心也激动不已。
当一行人赶到德良家时,德良90多岁的母亲已经在门口等待多时,她端着一碗米饭亲手喂德良。
德良满含热泪,吃下了母亲喂的米饭,按照布依族的习惯,归来的游子吃了这口饭就不会再走丢了。
德良的弟弟把姐姐接到了自己家里,家里放焰火庆祝,那晚德良和亲人们聊到了深夜两点多,没有丝毫困意。
这一晚母亲说的话,比李新梅35年来听到母亲说过的话都多,虽然她一句听不懂,但她知道母亲此刻很开心。
李新梅从小姨口中也终于知道母亲睡觉枕头下放刀的原因,原来是当地一个习俗。
亲人团聚之后,德良知道自己的父母健在,她脸上的笑容终于多了起来。
最终,德良还是选择跟女儿回到了河南辉县,因为那里也有她另一个家,这个家里有她两个孝顺的女儿和孙子孙女。
德良,回家了!尽管这条路她走了35年,但她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作为女儿,德良固执地坚守了35年,只为再见父母一面;
作为母亲,德良再次回到那个无人倾听,只能自言自语的世界。
不同的是,这次终于有人能够听懂了德良的方言,闲余之时,德良都会通过视频跟自己的父母通话。
李新梅观察到,母亲每次和姥姥视频通话,脸上都挂着无比幸福的笑容。
希望善良的德良和她的女儿一家越来越好,祝福这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