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大天才拒美国名校剃度出家,8年后为何又还俗了?


他,曾被称为“数学天才”。
在国际数学奥赛中,以满分的成绩夺得金牌。
他,被保送北大。
毕业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
2010年,在他光芒四射的时候,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剃度出家。
任世人充满惊异,他也没有做出任何解释。
他就是贤宇法师柳智宇。
世间大才,大都有一些怪脾气。
没有人能够理解,柳智宇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
同样,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他。
当家人和朋友渐渐接受现实时,8年后,柳智宇又还俗入世。
百年难遇的数学天才,一出家,一还俗,到底为了啥?
现在,12年过去,他过得怎么样?

(学生时期的柳智宇)

初露锋芒,年少扬名
柳智宇,1988年生于湖北武汉。
父亲是一名物理老师,会中、英、俄三国语言,母亲是一名工程师。
柳智宇从小就住在教师公寓里,接触到的邻居大多数都是老师。
无论是父母高级知识分子的身份,还是从小成长的环境,柳智宇跟其他许多小孩比,都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在父母的影响下,柳智宇的爱好非常广泛。
他不仅喜欢做实验,也喜欢各种语言。
他不仅擅长数学,而且还写一手好文章。
父母非常尊重他的爱好,特意给他腾出一间房,给他当实验室。
从小,他就是邻居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自律懂事,每天除了完成学校课业,回家后就自己读书、做题,或者是做实验、搞研究。
做这些的时候,从来不需要父母督促。
因为严谨认真,努力学习,他的各科成绩都非常优异,没有一点偏科。
在学校,他成绩好不傲慢,对同学纯善友好,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
在学弟学妹的眼中,柳智宇就是大神,是传说一般的存在。
高中老师夸他:
我教了一辈子书,柳智宇是我见过脑筋最灵光的人。
从初中开始,他就在各种比赛中拿奖,后来又进入湖北最好的高中之一——华师一附中。
在学校,柳智宇的班级是学校里最强的理科实验班。
班里的60名学生,都是从全省挑选出的最优质学生。
他们从高一开始就分组训练,成绩跟不上平均水平,就自动到普通班报到。
在竞争激烈,压力极强的环境里,柳智宇仍旧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
2006年,柳智宇在第47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不仅获得金牌,而且他的答案获得评委的高度评价。

(柳智宇参加比赛)
随后,他被挑进国家集训班培训。
面对更强的对手,他的数学能力也毫不逊色。
老师还在读题的时候,他就能凭借心算得出答案。
他的算题速度一直优于常人。
因此,柳智宇被称为“数学天才”,保送进入北大数学科学院。
北大数院的专业难度极大,但柳智宇的成绩始终保持在专业前五。
除了理科成绩优异之外,他的雅思和托福考试成绩也非常高。
在文学方面,他喜欢研究《庄子》、《大学》等哲学书籍。
在同学的眼中,他永远是鹤立鸡群,和普通人完全不一样。
毕业前夕,在很多同学为升学和就业问题苦恼的时候,麻省理工已经主动向柳智宇发出邀请。
麻省理工承诺,每年给予柳智宇7万美元的全额奖学金。
这一消息,让柳智宇的父母兴奋不已。
要知道,就算是美国名校刚毕业的学生,也赚不到这么高的年薪。
柳智宇的父母赶紧为儿子出国做准备。
填申请表格,查询有关信息,安排接机等。
就在老师和同学都为柳智宇骄傲,纷纷前来祝贺时,柳智宇却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放弃出国留学,剃发出家。
拒绝美国名校,出家当和尚,有几个正常人敢这样做,又有几个人听了能心绪平和呢?

与佛法结缘
那是12年前,2010年。
当父母听到这个消息时,如同听到晴天霹雳。
他们赶紧从老家赶到北京,劝说儿子三思而行。
可是,柳智宇已经拿定主意,一意孤行上了山。

(出家后的柳智宇)
很多人认为,柳智宇只是一时冲动,或者是突然看破红尘。
但实际上,出家的想法是柳智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柳智宇加入了北大禅学社,开始学习佛学。
为了更深入地参透佛学的奥妙,他每天吃素、读佛经。
根据北大禅学社的网页记录显示,从2007年起,柳智宇经常参加社里的活动。
还去寺庙做义工,和高僧交流佛法。
这样一个天才学霸,为什么突然对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一切都有迹可循。
在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柳智宇会因为自己比赛得了奖而欣喜,觉得那是对自己能力的嘉奖。
但是上大学之后,他渐渐地对比赛获奖开始麻木。
无论是奖牌还是荣耀,都不足以让他的情绪产生波澜。
与此同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究竟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要争取荣耀呢?
他做了那么多的数学题,究竟解决了什么问题?
高中时,柳智宇对《礼记·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是这样理解的:
什么叫止于至善呢?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希望天下没有贫穷没有苦难,并为之付出毕生的努力。其实这是不够的,还应该希望世界充满爱。
可以看出,在柳智宇的内心深处,对人生的思考是很深刻的,已经超越很多普通人。
他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疑惑:
很多人不择手段,追逐名利、地位、财富,到头来,收获的到底是什么呢?
为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开始了解佛法。
希望能够从生命的源头,找到一个人生存于世的意义。
加入禅学社后,很多佛学的指向,都让他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普渡众生的人,而不仅仅是度己的人。
或许是和佛学有缘,柳智宇在出家之前,就有很多和佛法不谋而合的想法。
他为人平和,一直遵循“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朋友。
他对任何人都没有什么差异,有众生平等之意。
虽然他才智过人,却没有丝毫的傲慢,对生命和俗世中的一切,都能用一颗宽容心看待。
这很有佛家“见一切人皆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则心自息怒”的智慧。

(柳智宇)
当他在这俗世中无法找到心中想要的答案时,便果断地和尘世告别。
他来到北京西山脚下的龙泉寺,成为一名修行居士。
修行居士和出家人不同。
不需要恪守佛门清规戒律,只要心诚、心善即可。
如果想要真正的出家,需要看一个人的悟性和造化。
家人和老师们都在等,等柳智宇回心转意。
可是,柳智宇在山上清修一段时间后,却下定决心:
在龙泉寺正式出家为僧,法名贤宇。

心中有佛,处处都是禅修地
不得不说,柳智宇出家之前,对于寺院和佛学,有一种理想化的信念。
他把寺院看作真正的“极乐世界”。
但是,当他真正入了佛门才发现,寺院也并非净土。
剃度出家的初期,柳智宇一心钻研佛法,思考生命的哲学。
他每日坚持早晚课、诵经、拜佛,没有一丝懈怠。
虽然身体劳碌,但是内心很丰盈,这让他觉得自己选对了。
他相信:
世间万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万物。
所以在生活中,他从不在意衣食住行。
无论多么清苦,他也安步当车。

(柳智宇)
僧袍脏了,随手洗一洗,放在风中吹干,然后接着穿。
每日清粥素菜,他吃得很安心。
对于生命,他都非常尊重,哪怕是一只虫子,他也要放生。
寺院里的白炽灯,经常会将蚊虫烧死。
柳智宇不忍心看着虫子死去,就写了一份4000字的报告,希望寺院里可以用灯罩阻隔飞虫。
可是,柳智宇的善心和善行,并没有得到院里的支持。
还有他向寺院提出的很多合理化的建议,经常被驳回。
那里,好似没有人在意他的想法。
同时,柳智宇做的很多事,也不被院里的师父们认同,甚至还引起他们的不满。
有时是给新沙弥制定的课程,有时是向寺院提出的一些建议,都会被拒绝。
大家不喜欢打破常规,而是希望,生活能够永远按部就班。
而柳智宇很理想化,一心希望改善寺院里的一些不合理规则。
显而易见,由此滋生出很多矛盾。
对于这些矛盾,柳智宇显得无所适从。
他觉得是自己修行不够,才会有这些“功利心”。
2013年,龙泉寺计划出版《南山律典校释》。
柳智宇积极地参与到工作中来,没日没夜地校对。
一共32册文稿,他耗尽了体力,还曾昏倒在书案前。
可是当书籍出版后,署名栏里只提及到他的师父,对他,只字未提。
他虽不在意那些虚名,但却对其他的人和那个环境生出失望。
师父是院里资历很高的法师,柳智宇对他早有耳闻。
初入龙泉寺时,柳智宇还听了很多他的课,对他解读的佛法赞佩不已。
可是没想到,不久以后,师父被曝光挪用僧团资金、骚扰女弟子等等恶性事件。
那时候,这些事情也只是道听途说,并没有让柳智宇相信。
可是现在,师父的所作所为,他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了。
柳智宇的理想一点点碎裂,连带着对佛门也心灰意冷。
他重新审视自己想要走的路,不断地问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既然佛门也非清净之地,那又何必拘泥于禅修的形式呢?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只要心中有佛,处处都是禅修地。
于是,出家8年后,在2018年的一天,柳智宇离开龙泉寺,再一次回归到尘世中来。

(柳智宇)
只做照亮众人的明灯
在龙泉寺禅修的时候,柳智宇发现,很多佛法的内容,并不能解决很多普通人的问题。
毕竟要理解佛学,也需要有慧根才行。
而且佛学涉及到宗教理念,如果一个人无法认可这种宗教形式,那么肯定就无法认可其中的内容。
偶然间,柳智宇接触到心理学。
他觉得,心理学比佛学更适合普通大众,能够解决他们很多实际的问题。
下山后,柳智宇去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并且考上了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他将佛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走出心理的困境。
因为柳智宇是名人,所以找他做心理咨询的人络绎不绝。
过去在山上清修时,他的身体就很虚弱。
现在每天不断地接待来访者,每一个来访者的故事都会消耗他的心力。
这让他非常疲惫,身体每况愈下。
他渐渐力不从心。
之所以力不从心,是因为很多来访者的烦恼,也是他的烦恼。
人生的哲学,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
他究竟能够为别人做什么呢?
他所做的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
他开始产生自我怀疑。
而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下山后的一次经历。
柳智宇有一次外出云游,借住在一个居士的家中。
居士嘱托他要每日浇花。
可是有一天他忘记了,就被居士赶了出来。
他开始对这个世界产生极大的疑惑。
不知道自己到什么地方,才能找到心中问题的答案。
更不知道,自己过去修行的一切,是否真的能够帮助他和众人,获得内心真正的安静和祥和。
其实柳智宇成不了真正的“大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仅仅读佛经,还读圣贤书和心理学书籍。
而作为不同的派别,这其中的很多认知也是不同的。
他从源头开始就已经走错了,又怎么可能找到自己想走的路呢?
柳智宇一直以来的愿望是化解世人的烦恼、愁苦,帮助更多的人消解困惑和困境。
可是佛家有云: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一切之所以都不可得,是因为事物本身都没有定数的缘故。
既然一切都是虚空,都是不存在的,又能消除什么呢?

(柳智宇)
作家蒋方舟非常崇拜柳智宇,她曾对柳智宇说出一句很客观的话:
他是一个纯粹善良的人,想要渡更多的人,却从未想过,自己是否也需要被渡呢?
或者说,柳智宇从来没有想清楚,自己都没有真正的彻悟时,真的能够“普渡众生”吗?
他一直没有懂得,人其实是需要自渡的。
如今的柳智宇,仍旧走在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条路上。
他想要找到一盏灯,不仅能够照亮自己,也能够照亮众人。
很多人都说,柳智宇浪费了自己的天分,也浪费了社会给他的资源。
他所拥有的,本是无数人奋斗一生都想得到的。
他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却不懂得珍惜。
也有人说,他应该为这个世界去做更多的贡献,而不是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满足自己的渴望。
也有人,为他在人生的巅峰时期,放弃大好前程而感到惋惜。
但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我们不应该将他架上神坛,然后要求他一定要兼济天下。
谁都没有资格,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评论或者批判谁。
人都有自己想要选择的路。
只要回首这一生时,不后悔就好。
而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每个人都在追寻的答案。
但是,这个答案不是唯一的。
是每个人在经历过凡尘琐事之后,才能够悟出的人生哲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