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罗盛教是救人牺牲的,但被救少年后来怎么样了,你知道吗?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也是打出了军威、国威的一战。
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将士们英勇顽强、不畏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篇章,而罗盛教便是其中一员。

为了救人,罗盛教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凭此经历,他被追授诸多荣誉,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表彰,甚至还上了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
然而,对于被救的那个人,大家一贯知之甚少,也不清楚他后来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
事实上,被救的少年后来也参军入伍,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和罗盛教的家人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罗盛教到底救了谁?他又是怎么救人的?被救者后来怎么样了呢?

痛哭的朝鲜人民,牺牲的年轻士兵
1952年1月2日,21岁的志愿军新兵罗盛教“溺水”身亡。
当时正处隆冬,朝鲜半岛的环境十分恶劣,而且我军后勤供应不足,所以饿死、冻死或者不慎失足落水而死的战士并不少见。
根据部队规定,这种情况应该被记录为“非战斗减员”。
按理说,事情应该就这么过去了,然而,次日清晨却出现了十分反常的一幕。
数十名朝鲜当地人民围坐在军队驻扎地附近,并且传出了一阵阵悲痛的哭声,其中一个中年妇女甚至哭得晕厥了过去。
恰逢这天,师长叶建民来到基层部队视察,他见到朝鲜人的这一举动,觉得非常奇怪,便连忙上前询问。

经过一番细致的了解,他这才知道众人正是为了罗盛教而来。
原来,罗盛教身亡并非意外,而是为了救人,所救者正是附近村庄里的朝鲜少年。
所以,在得知罗盛教只是被记录为“非战斗减员”以后,当地村民认为一定要还他应有的荣誉。
于是,他们便组织起来,一起来到军队进行反映。
而得知罗盛教牺牲后,他的父亲罗迭开更是悲痛不已。
1953年11月中旬,罗迭开随慰问团一起来到了朝鲜半岛,在儿子的墓碑前,他痛哭流涕,随后便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朝鲜族少年在军人的带领下也来到此处。
他先是对着罗盛教的墓碑深深地鞠了一躬,随后便紧紧地抱住罗迭开,并大声喊着“爸爸”。
这名朝鲜少年名叫崔莹,正是罗盛教牺牲自己救下的人。
都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崔莹认为,罗盛教的救命之恩,他永远不能报答。
而当他得知罗盛教是家里的独子后,更是惭愧不已。
于是,他找到了罗迭开,想要认他作“父亲”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会好奇,罗盛教为什么一定要冒死救下崔莹?
罗迭开最终收下了这个“儿子”吗?崔莹后来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

克服万难,参军入伍
1931年,罗盛教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罗盛教的童年是在炮火中度过的,当时日寇的铁蹄正在中华大地上扫荡,他虽年纪轻轻,但思想却十分早熟。
对日本侵略者恨之入骨,所以从小便树立了参军报国的理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罗盛教也步入了18岁的年纪,各项审核通过后,他顺利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当时,罗盛教被分配在第47军,组织上还安排他在湘西军政学校学习。
由于罗盛教曾因家贫辍学,所以他有时跟不上军校的节奏。
但是,他从不轻易放弃,反而是废寝忘食、挑灯夜读,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罗盛教不仅跟上了教学进度,而且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在军校内,他还被视作一根“笔杆子”。
值得一提的是,入伍期间,罗盛教不仅热爱学习,而且展现出了军人服从的天职。
当时部队要求将一棵沉到水中的树木打捞起来架桥,罗盛教二话没说便跳入水中。
在他的带领下,战友们纷纷下水,一棵上千斤的大树,很快便被打捞上来,任务也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
如果天下太平、国家安定,那么罗盛教的军旅生涯就应该这么平稳地过下去,然而,1950年6月朝鲜战争悄然打响。

本来这是朝鲜半岛的内部纷争,其他国家不应插手。
但美国见其扶持的南韩政府屡战屡败,便纠集西方盟友,成立了所谓的“联合国军”。
并于1950年9月在仁川登陆,一举改变了朝鲜战局。
不仅如此,美国人还盯上了鸭绿江边境,我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决议。
顿时,数十万解放军士兵志愿入朝参战,而罗盛教便是其中的一员。

在军队里摸爬滚打了两年的他,早就渴望上阵杀敌的机会了,所以他第一时间向上级申请,要求将他派往前线。
然而,上级却拒绝了他的请求,而是让他担任一名侦察队文书,负责记录战场发生的一切。
这一决定虽然让罗盛教有些挫败,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他深知要服从组织上的安排。
于是,他便跟随着47军第114师,正式踏入了朝鲜战场。
在朝鲜半岛上,罗盛教亲眼目睹了美军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见证了人民志愿军百折不饶的坚毅精神,他将这些一一记录在册。

在此期间,他对美国侵略者的憎恨也与日俱增。
所以,在担任侦察队文书之余,他还经常为前线战士们运送物资、保障后勤,甚至充当通信兵的角色。
1951年9月,连队里俘获了一名南韩特务,并且从中收获了重要情报,为了庆祝,士兵们围坐在一起,唱响了嘹亮的军歌。
没想到,此举却不慎暴露目标,美军战机随即锁定此处,并展开了一轮狂轰滥炸。

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罗盛教紧张有序地安排士兵撤离。
随后,他留意到村庄内有户老大娘的房子被炸塌了一角,为了确保老大娘和孩子顺利逃出,他冒着炮火重新折返,硬是将他们背了出来。
就这样,美军一番轰炸后,志愿军和朝鲜村民竟无一人伤亡,可谓是朝鲜战场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此后,罗盛教的名声传遍了当地,朝鲜人民都对他赞叹不已。

总而言之,只要对战争有益,不管分内分外,罗盛教都在所不辞。
来到朝鲜之后,罗盛教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抗美援朝”的真意。
此前,他只知道这一战是要抗击美军的,却不太理解支援朝鲜的意义,但是,和朝鲜人民打过交道以后,他恍然大悟。

在隆冬时节,朝鲜大妈抹黑给志愿军带路;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村民们还将谷物送到了志愿军军营里。
作为文书,罗盛教将这些动人的事迹一一记录下来,同时,他也被朝鲜人民的友好和热情所感动。
从此更是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们打赢这一场战斗。
然而,意外却悄然来到罗盛教的身边。
下水救人,不幸牺牲
1952年1月2日清晨,和往常一样,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早早地来到了河边,练习投掷手榴弹。
当时正值朝鲜半岛最寒冷的时候,平均气温低至零下20摄氏度,河面上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所以,在罗盛教忙于练习的时候,附近也有几名朝鲜少年正在冰面上玩耍打闹。
然而,随着“砰”的一声,一位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跌入了冰洞里。
这个冰洞是当地人为了捕鱼而凿开的,约一米口径,而冰冻下的河水也比较深,至少达到了2.7米。
由于水位太深、气温太低,崔莹根本无法从冰洞中爬上来,很快便向河底坠去,于是三名同伴大声呼救起来。
听到求救声后,罗盛教顿时就意识到大事不妙,随即向冰洞处飞奔而去。
一边跑,他一边脱去了身上的军大衣和棉靴,跟着便一头扎进了水里。

一瞬间,刺骨的寒冷让罗盛教有些措手不及,但是,秉着救人的想法,他根本顾不了太多。
当时崔莹已经快要沉到河底,罗盛教便拼命下潜,直到抓住了他的身体。
好在,罗盛教每天坚持训练,体魄强健,所以很快便将崔莹抱入怀中。
此时岸上的几名伙伴也找来了一根竹竿,只要崔莹能够抓住竹竿,便能逐渐爬出冰洞。

然而,由于在水中泡了太久,崔莹已经出现了痉挛的症状,根本就抓不住竹竿。
见状,罗盛教只能用他强有力的双臂,将崔莹举了起来,慢慢地放到了冰面上。
不过,透支太多体力以后,罗盛教的双腿也开始抽筋,在崔莹安全获救以后,他反而掉进了水中。

此时,宋惠云也跑了过来,但他并不会水,只能拼命地跑回了营地,请求战友们的帮助。
但是,罗盛教下水过久,等被打捞上岸时,已经失去了基本的生命体征。
虽然军医马上进行了一番抢救,但他最终还是不幸离去。
罗盛教牺牲自己救助他人的经历,很快便传遍了朝鲜人的村落。
所以,在部队决定以“非战斗减员”来为罗盛教之死定性时。
当地人纷纷聚集,主动请愿,要求给予罗盛教英雄称号。
当时恰逢师长叶建民到基层视察,得知此事后,他很快查清了状况,随后便将罗盛教的英雄事迹不断上报。
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等称号。
不仅如此,朝鲜民主共和国也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奖章,还特意将他牺牲的那条河命名为“罗盛教河”。

超越国别的亲情
就这样,罗盛教获得了应有的赞誉,然而,对于他的父亲罗迭开而言,再多的荣誉也换不回活生生的孩子。
所以,在战局稳定后,他第一时间便跟随慰问团奔赴朝鲜。
与此同时,被救者崔莹一家也对罗迭开的悲痛心情感同身受。
在家人的要求下,崔莹决定认罗迭开为父亲,以抚慰他老来丧子的痛苦。
于是便出现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在罗盛教的墓前,崔莹紧紧抱住了罗迭开,两人泪流满面,久久不愿放开。

当晚,罗迭开和崔莹促膝长谈了整夜,回忆起罗盛教年轻时的点点滴滴,罗迭开逐渐悲上心头。
而崔莹则不断地安慰着他,并且表示,自己以后就是罗家的孩子,会一直替罗盛教尽孝。
临行前,崔莹一再向罗迭开承诺,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到中国来看他。
果然,1954年,两人分别后不到一年,崔莹便跟随着朝鲜代表团来到中国。
他一见到罗迭开便热情地喊他“爸爸”,两人的感情仿佛亲生父子一般。

而崔莹成年后也参了军,成为了一名朝鲜人民军军人。
原来,受到罗盛教精神的感染,崔莹也决定参军入伍。
1960年冬,当贺龙元帅、罗瑞卿大将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朝鲜时,朴多姆特意向他们介绍了已经身为朝鲜人民军排长的崔莹。
当有人将一枚八一纪念章挂在他的胸前时,他激动的表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救了我,我会永远牢记中朝人民的友谊和志愿军英雄罗盛教。”

总结
不幸的是,1977年,已经是朝鲜某坦克部队营长的崔莹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因公殉职。
当这一消息传回国内,年过古稀的罗迭开一时之间悲痛过度,竟双腿发软、瘫倒在地。
的确,在亲生孩子罗盛教牺牲以后,崔莹便是罗迭开最后的精神支柱。
后来,罗盛教和崔莹之间的传奇经历逐渐在整个朝鲜流传开来,他们前赴后继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朝鲜人。
如今,中朝之间友谊常青,我们更不应该忘记这些献出生命的烈士英雄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