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双臂,一个双目失明,两残疾老人种树14年


前言:
2014年,河北井陉县冶里村迎来了许多客人,因为他们村里的贾文其和贾海霞出名了。
从2002年开始,失去双臂的贾文其与双目失明的贾海霞将村里的滩地给承包了下来,并在接下来十几年中种植了上万棵树木。
干旱、地质不好、石头多...在这一片寸草不生的地方种树何其艰难,更何况还是两位身有残疾的老人呢?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贾文其与贾海霞的付出有了回报,一万棵树苗破土而出,成为村里人人称奇的景观,二人的故事也登上了报纸。
一时间,媒体采访与各部门的奖励不断涌入二人的生活,贾文其与贾海霞也产生了许多困扰。
“你说,这树咱们还卖吗?当初咱俩可是为了赚钱,才种树的。”
“我也想卖,可媒体这么宣传咱们,不就是因为咱俩种树改善环境了?这要是收下奖励就把树卖了,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
“哎,是呀。卖吧,对不起良心。不卖又没有钱生存,怎么样都难呀。”
说着,兄弟二人又陷入了沉默。
那么这些树到底卖了没有?身有残疾的贾海霞与贾文其二人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坚持要种树的,又是如何种树的?
这一切还要从二人开始种树说起。

艰难的种树之路
2002年,拿到土地承包权后,失去双臂的贾文其出了家门来到贾海霞家中。双目失明的贾海霞拉着贾文其空荡荡的袖子,对着妻子嘱咐一句:
“我去种树了,别担心,有贾文其照顾我呢。”
说完这句话,贾海霞在贾文其的带领下出了家门。
妻子看到贾海霞终于有勇气面对生活,不禁红了眼眶。

“大哥,你拉好我的袖子别害怕,我当你的眼睛,你就跟我走就行了。”
“我不害怕,我相信你。”
贾文其边走边回头看看贾海霞,嘴里不停地介绍着,
“你还记不记得这片地,咱俩得趟过一条河,还得再过一道小桥,然后就到地方了。”
贾海霞听着贾文其的絮叨,仿佛一直以来的愁绪逐渐消失了,人也爽朗了许多,与贾文其有说有笑地走到小河边。
“大哥,你上我背上来,我背你过河。”
贾海霞嘴里应了一声,但却没有立刻趴到贾文其背上,而是弯下腰摸索着贾文其的裤腿,将他的裤脚挽起来,防止他过河时被打湿。

做完这一切后,贾海霞这才紧紧搂住贾文其的脖子,让其背着自己过河。
刚一趟过河,贾海霞就让贾文其将自己放下来,伸手扯住贾文其的袖子,跟在他后面小心地往荒地走去。
“到了,这就是咱们承包的地。”
贾海霞闻言蹲在地上一摸,摸到的尽是坚硬的石头,沙土寥寥无几。
“这地这么硬,恐怕不好种吧,你以前怎么种的?”
听到贾海霞的问话,贾文其回答道:“我都是用脚拿着工具先在地上打个洞再种树,种好后再到河边打水。”
“那以后打洞的活交给我吧,你不方便干这个。”
“行,那打水的活就交给我,我找水源方便些。”
种树的工作是分配好了,可还有一个大难题摆在两人面前——他们没有钱买足够五十亩地的树苗。
为了节省资金,贾文其提议用扦插的方法,从柳树上折下柳条当树苗。而且村里柳树众多,不用担心数量问题。

而爬树这个任务,自然而然就落到了贾海霞身上。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贾海霞拿着工具不停地在荒地上打洞,贾文其则在一旁指挥打洞的位置。
因为看不到具体情况,贾海霞只能将一只手放到地上标记位置,同时将大的岩石扔到一边,另一只手用工具打洞。
时间一长,他放到地上的那只手就被砸得伤痕累累。
洞打好了,贾海霞就背着砍刀往树上爬,在贾文其的指挥下移动位置,将合适的树枝砍下来,等砍到足够多的树枝后就带回去插到打好的洞里。
一般情况下,是贾海霞扶着洞里的树枝,贾文其用肩膀和脑袋夹紧铁锹,将土覆盖在树枝上。
然后再用脖子勾起装有大钩子的水桶,来到溪边装满水后浇到刚种下去的树枝四周。
每次打洞时,贾文其都嘱咐老友要小心一些。每次爬树时,贾文其都在树下紧张地关注着贾海霞的位置,生怕他发生什么意外。

同样的,贾海霞也时常叮嘱贾文其过河时注意安全,打水时一定不要逞能,保护好自己再工作。

费尽千辛万苦的二人,终于在这里种下八百多棵树。
但可惜,因为二人没有专业知识作为理论依据,最后只成活了两棵。
对于这个结果,贾海霞内心说不出的沮丧。但乐观的贾文其却安慰好友:
“咱俩没经验,失败也很正常,只要把失败原因弄明白,咱俩总会成功的。”
两人相互鼓励,重新开始
在贾文其的鼓励下,二人一同改变了种植策略。
将原本顺其自然的种植方式改为根据抗旱能力不同来种植,不怕干旱的,就种在离水源远的地方,反之种在离水源近的地方。
后来二人还发现一个规律:一棵树浇半桶水最容易成活。
在树苗大多成活以后,贾文其和贾海霞在树苗的成长过程中,花费了更多的精力。

因为担心羊的嘴和蹄子对树造成伤害,贾文其就经常到树地驱赶羊群。
担心当地的草类植物抢夺树的养分,他们二人就每天在树地巡逻,看到这种草就将其锄掉。
从最初的两棵,到一百多棵再到最后的一万多棵,贾文其亲眼见证了二人创造的奇迹。
而贾海霞虽然看不见,却能凭借光照感受树的浓密,直到走了好久都没有阳光透过来时,贾海霞知道他们成功了!
2014年,两位残疾老人在荒地上种树的故事被刊登在了报纸上,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就连美国电视台都派出记者,将这个故事拍成励志纪录片在美国电视台播放。
也正是这次的报道,大家才知道原来在我们看不到的山村中,还有两个如此坚强的老人,在12年间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对生活的热爱,创造着奇迹。
很多人也对他们二人身上发生的故事,产生了好奇。

乐观的贾文其
1998年,特大洪水席卷了河北井陉县冶里村, 冲毁了房屋和庄稼,也冲毁了荒滩上贾文其种下的一千多棵树。
同样面对洪水带来的灾难,贾文其的损失却更加严重,因为他是失去双臂的残疾人。
1963年,贾文其出生在冶里村一个普通的家庭。
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了很多欢乐,更带来了许多希望。可在他3岁那年,这一切的快乐却仿佛戛然而止了。
一次没人注意的时候,贾文其对面前光滑的石杆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四下看了看,见家里的大人并没注意到自己,贾文其手脚并用爬了上去。
正爬得开心时,突然间一阵触电般的剧烈疼痛,从他的双手向上传递到肩膀,贾文其大喊一声晕了过去。
等到家人闻讯赶来,贾文其已经躺在地上。
“快,赶紧给孩子送医院去!”

可惜不论医生用什么办法,都没能保住贾文其的双臂。为了他的生命安全考虑,医生还是给他做了截肢手术。
从此之后,这个3岁的小孩,成为一位饱受苦难的残疾人。
好在家人一直鼓励贾文其,加上他本身就乐观,没过多久便走出身体残缺的阴影,学着用双脚代替双手生活。
游泳、下棋、写字...正常人用手能完成的工作,贾文其用脚都能完成,而且逐渐能够照顾好自己的生活。
可贾文其毕竟是一个残疾人,多少都会承受来自他人的异样眼光。即便大家的目光大多是充满善意的同情,贾文其的心里也会有些难受。
好在同村的贾海霞,一直将贾文其同等对待,经常出现在贾文其身边劝导他。
贾海霞比贾文其大一岁,也是个命苦的孩子。

在他出生没多久,贾海霞的左眼就被确诊为先天性白内障。当时的医疗技术有限,贾海霞家里也不富裕,只能任由他的左眼视力越来越差,直至失明。
或许是同病相怜的原因,二人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等到了工作年纪后,贾海霞像村子里的其他人一样,成为一名煤矿工人,贾文其则凭借认真的态度,获得一份护林员的工作。
但二人都没有想到,日后的两人将会经历不同的灾难,并在命运的安排下再次走到一起。
贾文其萌发种树的想法
担任护林员时,贾文其发现村子里的树木并不多,反倒是有许多寸草不生的荒地。看着这些被“浪费”的土地,贾文其生出一个想法——种树。
想到做到,贾文其立刻找到村主任,提出了自己要承包荒地种树的想法。

“荒地可以承包给你,不管你要钱。但你可要想好了,种树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都计划好了,您就放心吧。”
此后的十年时间里,贾文其用脚拿着工具在荒地上挖洞。等到好不容易挖好树洞后,他再用脚艰难地将树枝种下。
挑水、浇水、埋土,这些在常人看来再简单不过的工作,贾文其往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从第一棵树苗种下开始,贾文其除了吃饭睡觉以外一心扑到种树上。
十年后,这片荒芜长出一千多棵小树,贾文其终于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想到这些树成活后给自己带来的收益,贾文其就喜不自胜地想到:
谁说残疾人不能干一番事业,只要努力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可惜还没等贾文其将树卖出去,1998年的洪水将他十年的成果,毁于一旦。
对于贾文其来说,经济上的损失并不是最重要的,心理上的落差才是最致命的伤害。
好在贾文其从小就经历过时间冷暖,早就练就乐观、坚强的性格。觉得自己既然不能种树了,再找份工作就是了。
家乡的土地被洪水冲毁,贫穷的小山村也没有打工的地方。
为了养家糊口,贾文其辞别父亲,只身加入残疾人艺术团,随着队伍全国巡演。虽然收入不稳定,却也能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
2002年,贾文其的父亲卧病在床,家中无人照顾,贾文其毅然决然地推掉演出任务,回家照顾自己的父亲。
等到父亲的病稍微好了一些,贾文其又开始思考起日后的生存问题。有没有什么投入小、回报高、自己也能胜任的工作呢?
思来想去之下,贾文其再下决心,继续承包村里的荒地种树。
一来是他自己已经有经验了,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一定能有收获。二来是种树的荒地比较便宜,不需要投入那么多资金。

还没等贾文其去村委会承包荒地,他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贾海霞的模样,决定先去安慰安慰贾海霞,最好劝他与自己合伙种树。
而另一边,贾海霞也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
贾海霞失明,二人共同创业
原来,虽然左眼已经失明,但贾海霞的另一只眼睛还是正常的,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没有太大影响。
村里其他的青年男子都在长大后成为一名煤矿工人,贾海霞也不例外,他随着同村伙伴一同来到煤矿工作。
谁知在2000年10月,一次采矿过程中,矿内瓦斯爆炸,贾海霞正好在爆炸范围内。一阵热浪袭来,贾海霞被剧烈的疼痛夺走全部意识。
醒来后的贾海霞只感觉到钻心的疼痛,听着妻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贾海霞虚弱地问道:“我这是怎么了?”
“身上被烧伤了,你别乱动,大夫说你已经没有生命危险了。”
虽然脱离生命危险,可贾海霞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自己失业了。

这次贾海霞的身体被烧伤了一半以上面积,再加上他的左眼失明,他的身体情况已经不允许他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好在煤矿承担了贾海霞所有治疗费用,又给了他一次赔偿金,这才没有让贾海霞的家庭陷入贫困。
等到身体完全康复,贾海霞找到了一个采石头的工作,重新撑起家中的大梁。
没过多久,他就给家里盖了新房子。
就在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之时,意外却再次发生。贾海霞被石头残破后的碎片蹭到右眼,使得他唯一完好的眼睛,也变得视力模糊起来。
在接下来的治疗过程中,医生明确地告诉贾海霞及其家属:
“这只眼睛保不住了,失明只是时间问题。”
听到这个消息的贾海霞内心无法接受这一暴露的现实,可却不得不经历右眼越来越模糊到最后什么都看不见的事实。

若是贾海霞从来都没见过光明,或许内心也不会这么难受。
可此时的贾海霞已经快到而立之年,有了新房子也已经娶妻生子。一想到以后再也看不到这美丽的世界,贾海霞就悲痛难忍。
闭上眼是黑夜,睁开眼也看不到光明。时间一长贾海霞就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接受任何射进内心的阳光。
突然有一天,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哥,我来看你了。”
听到这个贾文其的声音,贾海霞忧郁的脸上终于有了一起笑容,开口与贾文其唠起家常。

贾文其知道贾海霞因为眼睛的事情心里烦闷,于是便开口劝解道:
“大哥,你要看开一些。你还有妻子,还有儿子呀,家里的房子也是新盖的,你可不能倒下。”
听到贾文其的话,贾海霞欲哭无泪地回答道:“我现在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人生还有什么意义,有时候真想就这么去了。”
“千万别,你看我从小没有胳膊,不也活过来了吗?”
此后的时间里,贾文其经常来到家中陪贾海霞说说话,开导他看开些,不要每天胡思乱想。
当贾文其有了继续种树的想法后,第一个就想到了自己这位“难兄难弟”,赶紧来到贾海霞家里找他商量。
“我打算把村里的荒地承包下来种树,咱俩一起怎么样?”
“我没种过树呀,这能行吗?”
听到这句话,贾文其知道他动心了,于是继续解释道:
“怎么不行,我之前也不会,后来不也种出来了吗?而且咱俩一起种,肯定比我一个人种得好。”
“可是我没那么多钱怎么办呀?”
“没事,村里的荒地要不了多少钱,树苗也可以就地取材。而且只要掌握了方法,种起来就越来越容易了。”

没等贾海霞开口回答,贾文其继续道:“现在种树的人少,树也比较贵。只要咱俩坚持下去,早晚有一天能赚到钱。”
听了贾文其的话,贾海霞没有出声,心里盘算着这份工作是否能为自己带来改变。要是没赚到钱怎么办?要是白白浪费了时间怎么办?
但他转念一想,自己已经是这种状况了,难道还能比现在更糟糕吗?要是自己跟着贾文其去种树,起码有点事情做,也不用每天都让妻子操心了。
“行,我听你的,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第二天一早,贾文其与贾海霞一同来到村委会,直言想要承包河边荒地。
村主任看了二人一眼,疑惑地问道:“那片荒地种不了庄稼,你们承包它做什么?”
“我俩要一起种树。”
听说贾文其又要种树,村主任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因为贾文其,曾经有过荒地种树的经验,若是将村里的荒地都种上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
“行,村里五十亩荒地都包给你们了,不用签合同也不用交钱,你俩就放心种吧。”
“不行呀主任,要是不签合同怎么证明这些树是我们种的,万一别人来抢怎么办?”
在贾文其的要求下,村委会临时手写一份承包证明,二人这才放心地来到荒地上开始自己的种树大业。
在十几 年的时间里,二人一共种下十万多棵树枝,其中两万棵树枝发芽,一万多棵树枝成活了下来。

二人分开
为了表彰二人的行为,石家庄市委书记决定私人奖励两千元,石家庄市残联再奖励他们二人三万元,也有好心人同情二人的遭遇,以私人名义为二人捐款。

虽然贾文其和贾海霞成为了励志典范,也收到了社会各界的奖励和捐款,可这些钱却根本无法从本质上改变他们二人的贫困生活。
尤其是贾文其家中还是那么贫困,除了几个破旧的桌椅板凳外,唯一先进的电器就是那个用了十几年的电风扇。
贾文其与贾海霞最初的想法,是将树养大后砍掉卖钱,可等到事迹被报道出去后,这二人才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多重要。
一边享受着植树带给自己的福利,一边将树砍掉卖钱,不论是贾文其还是贾海霞都一时下定不了决心。
可若是不卖树,也就意味着他们自己这十几年的梦想就此破灭了,日后又该如何为生呢?

对于卖不卖树的问题,二人发生了文章开头那段对话。
思考良久后,贾文其建议道:“我看这树还是不卖了吧,给我们的后代留点绿色,咱们的困难早晚都会过去的。”
听了贾文其的话,贾海霞仿佛放下了一桩心事,笑着回答道:“我也赞成不砍树,每天摸着小树的树枝早就有感情了”。
之后的时间里,每当有记者问道会不会砍树的问题,二人终于不再像之前那样模糊回答,而是斩钉截铁地承诺道:
“不会砍树,这些树要留给子孙后代。”
尾声
可惜的是,2016年7月的一场大水,又一次席卷了这个小村庄,这一万多棵树也没能幸免。
十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再加上贾文其和贾海霞两个人都已经五十多岁,照顾自己都十分不易,想要照顾对方更是难上加难。

现实,让贾文其与贾海霞这对组合,也被迫就此“解散”了。
贾海霞与另一个村民一起继续种树,并将先进的种植经验应用到种树的过程中来。
而贾文其先是前往全国各地学习,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树木种植,又与其他几人共同组成一个团队,还包下一座果园。
一边绿化环境,一边增加收益。

如今,虽然贾文其与贾海霞这对种树的组合,已经解散好多年,但二人的故事却依旧激励着许多迷茫无措的年轻人。
残疾人尚且能够扬长避短,摒弃身体的缺陷,更何况我们呢?
两个不太完美的躯体合二为一,两个不屈的灵魂相辅相成,为后代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