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我们不是难说话的人,我们也想搬走......”
2014年,年仅15岁的男孩张晋源像个小大人一样,与拆迁队负责人商量着自家房子的拆迁事宜。
不过让他头疼的是,这次“谈判”仍然没有成功,他只能继续住在那间没水没电、摇摇欲坠的房子里。
这位15岁的少年为何成了“钉子户”?既然已经断水断电,为何还不搬走?莫非是想谈个好价钱?
一则新闻报道,揭开了真相。
(危房)
一、15岁“钉子户”男孩
2014年,山西电视台的记者接到了一个采访任务:去采访当地年龄最小的“钉子户”张晋源。
记者驱车来到了太原市内环西街西延路,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只有不远处赫然矗立着一间破旧的小房子。
不用想,这里肯定就是采访对象张晋源的家了!
张晋源是个腼腆的孩子,看到记者一行人到了他瞬间小脸通红,局促不安地把这些客人请进了屋里。
进屋之后,记者看到床上躺了一位女士,他们知道这就是张晋源瘫痪在床的母亲。
母亲看到有人来了显得很激动,嘴巴一张一合发出了“呃呃”的声音,但没有人能听清她究竟想说什么。
记者环顾整个房子,大约20多个平方,又暗又破,散发着一股霉味儿,有一处墙面已经出现了裂缝。
(墙面裂缝)
墙角摆着一些水桶、篮子、做饭生火的工具,虽然房子很破旧,但这些“家具”却被收拾得很整齐。
几分钟后一位陆阿姨来了,她是一位时常帮忙照顾这对母子的好心人,这次赶来是为了帮张晋源说话。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沟通,记者终于在陆阿姨和张晋源口中得知了这次拆迁背后的故事。
原来,早在2011年时张晋源就听到了拆迁的消息,和众多邻居一样,他一直在盼着这一天。
自从拆迁的消息传开后邻居们个个喜笑颜开,见面唠嗑也都是讨论这个事。
那时候张晋源才12岁,他对于拆迁并不是很了解,只是很担心地问隔壁的伯伯:
“如果拆迁的话,分的房子够不够住啊?”
“到时候不知道能给分到几楼,楼层太高的话,我家可能就不行。”
(拆迁)
老伯看他这么多顾虑,乐呵呵地劝道:“放心吧孩子,如今国家政策好,领导会给你们安排好的!”
张晋源挠挠头,希望拆迁的事能尽快落实下来,这样他们就能搬离危房了。
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拆迁工作开始后周围邻居很快都搬走了,只剩他家的房子格格不入地矗立在废墟中间。
没办法,张晋源只好一次一次地找到拆迁队协商。
一般来说拆迁是一个家庭的大事,拆迁补偿给多少、安置房子怎样、地面附着物如何算,这些都需要大人们当面沟通。
可这个家里为何由一个小孩子出面“谈判”,还抛头露面上了电视呢?
原来,早在2005年张晋源就是一个“小大人”了。
那一年,母亲忽然中风晕倒,由于治疗不及时导致瘫痪在床,从此失去了行动能力。
(瘫痪的母亲)
为了减轻母亲的病痛,年仅7岁的张晋源就已经开始学着照顾母亲了,而父亲则为了挣钱给母亲治病,常年在外面卖苦力打工。
从那时起张晋源就一直盼着,有一天母亲能康复,能重新骑上自行车送他去上学。
然而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还不等母亲康复,父亲却又意外倒下了。
2009年,父亲因为忽然晕倒被送往医院,醒来后父亲安慰他:“没事儿,估计就是最近没休息好......”
然而经过一系列检查后,一张诊断书被送到了他们手上,上面赫然写着:肺癌。
医护人员得知他家的情况后心里五味杂陈,帮着张晋源给父亲办理了住院手续。
不幸的是,父亲确诊的时候已经是肺癌晚期了,常规的治疗并没有让他有所好转。
一年后,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的父亲撒手离开了,12岁的张晋源一夜之间成了家里顶梁柱。
(张晋源)
父亲去世后,张晋源的眼里几乎没有了光亮,他很少笑,只是默默地照顾着母亲。
直到2011年,太原市政府出台了城市改造的政策,他家被列入了拆迁名单,张晋源的脸上才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因为这意味着母亲能少受一些罪了。
由于家里只剩下自己能说话,所以这件大事只能由他出面洽谈了。
二、男孩:我是“被钉子户”
在一次一次的拆迁沟通中,张晋源认真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
“叔叔,我真的不是想多要钱,我也想尽快搬离这个房子。”
“您看,这墙都裂开了,我真的害怕哪天它就塌了。”
拆迁队负责人了解完张晋源的想法后长叹一口气,表示自己帮忙想想办法,但几天后他还是无奈地告诉张晋源:的确拆不了。
张晋源坐在门口,看着周围这乱糟糟的环境惆怅不已。
(拆迁)
这时,一些不知情的路人经过他家门口八卦地说道:“看这家钉子户,房子都成这样了还不拆,八成是价格没谈拢。”
听到“钉子户”这个词张晋源心里委屈得不行,因为他明明是“被钉子户”。
“被钉子户”还真是一个稀奇的说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张晋源和母亲所住的这栋房子,的确是他们自己的房子。
但因为没有房产证就没办法办理拆迁手续,即使拆了也无法获得拆迁补偿。
至于为什么没有房产证,这要从多年前说起。
那时候母亲还没有生病,长年在一家工厂做工,有一年恰逢厂里分配新房,母亲也得到了一个名额。
母亲激动万分,但当得知需要额外交一笔钱后却发起了愁,因为他们实在拿不了这一笔钱。
为了能有个落脚的地方,母亲便找到领导说明了家里的困难情况。
厂里领导商量后,决定给他们家分配一间旧房子,不需要交钱就可以住,只不过房产证会慢一些。
对于这样的特殊照顾母亲感激不尽,自然也就没有计较房产证的事。
母亲和父亲欢欢喜喜地搬进了新房子,一住就是好多年,但房产证却迟迟下不来。
母亲也曾找到领导询问此事,但领导们表示这次分配的都是厂里的房子,让她放心,房产证迟早会下来的。
就这样一年拖一年,直到张晋源出生房产证还是没下来。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房屋产权意识普遍不高,认为只要房子一直能住就行,因此父母也就渐渐忽略了这件事。
一直到这次拆迁,这个房产证的事情才被再次提起。
张晋源四处寻求帮助,得到回应都是:“到底是不是你家的房子,是需要房产证来证明的......”
没办法,张晋源只好想办法补办这个房产证,根据父亲生前提到的信息,张晋源辗转找到了母亲当年工作的工厂。
然而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当年那家工厂早已经改制成为了企业,企业负责人也换了好几拨。
对于张晋源所说的情况,新上任的企业领导完全不知情,也就无能为力了。
三、四年如一日照顾瘫痪母亲
房产证办不下来,他家的拆迁安置工作也就停滞不前,张晋源只
好陪着母亲继续在这危房里住着。
周边相邻的房子已陆续拆除,只剩下施工队在作业,每次挖掘机和渣土车经过,张晋源都能感觉到房子在颤动。
他不担心自己,只担心哪天他不在家房子突然倒塌,会将瘫痪在床的母亲掩埋。
可拆迁一事依然毫无进展,他和母亲常年靠政府低保生活,也没有多余的钱搬去别的地方。
(张晋源和母亲)
更难的是,由于这一片的住户都已经搬走,原先的水、电线路也被拆除了,没水没电成了母子二人面临的最大问题。
为了解决电的问题,张晋源到商店买了一些蜡烛,一根蜡烛倒是也能点几天,但还是很不方便,尤其影响他看书学习。
电的问题算是勉强解决了,可没水真是太不方便了。
张晋源找到附近一个还没拆迁的村子,村民们看这对母子可怜,就让张晋源去自己家里接水。
于是,张晋源每天都提着一只水桶,走很远的路去把水提回来。
他知道这水都是好心人赠送的,所以一点也舍不得浪费。
除了做饭的水,其他方面用的水都是精打细算,重复利用。
尽管生活条件这么艰苦,但张晋源却很少流泪,因为他知道母亲虽然瘫痪在床不能说话了,但她还有意识。
(张晋源)
所以他不希望母亲看到自己愁眉苦脸的样子,他要像个男子汉一样撑起这个家,让母亲安心。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也不假。张晋源小小年纪,却能出人意料地将学习、生活、照顾母亲这几件大事平衡得很好。
每天早上,当同龄人还在睡懒觉,向爸爸妈妈撒娇说早餐不可口时,张晋源却像个家庭主妇一样,天不亮就起床了。
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提水,提水回来后,他先烧热水给母亲洗脸清洁,扶着母亲大小便。
给母亲收拾妥当后他再给自己收拾,然后一边煮早饭一边打扫家里的卫生。
母亲躺在床上看着忙忙碌碌的儿子,儿子走到哪里,她的眼睛就转到哪里。
有时候母亲会突然流泪,她想别过头去却怎么也动弹不了。
(张晋源)
张晋源看到后就放下手上的活儿,轻轻走到母亲床边坐下来,用衣袖擦干母亲眼角的泪水,轻声说道:
“妈,别难过了,我已经是男子汉了,干这点儿活算什么!”
“妈,我一点儿也不累......”
他拉着母亲的手,给母亲搓搓手臂,不时回头看看灶上的饭。
饭好之后他先给母亲喂,一口一口地非常熟练,母亲吃完后他自己也快快吃完,然后把碗筷清洗干净。
每次忙完这一切后才七点多,他刚好够时间赶去学校。
上课期间,张晋源就集中注意力听讲,不去想那些烦心事。
不过一到大课间休息时间,他就飞快冲出了教室,老师了解他家的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
而这段“自由”时间是张晋源专门向班主任争取来的,他一路小跑回家,为的就是帮母亲解决大小便问题,顺便看看母亲。
(照顾母亲)
他到家动作麻利地安顿好母亲后,又飞快跑回学校继续上课。
中午放学之后,他又是快步赶回来,为自己和母亲准备午饭,陪母亲说说话。
下午的安排亦是如此,久而久之,大家总能看见一个穿着校服的少年,每天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穿梭,跑得满头大汗。
四、摆脱“钉子户”身份
一段时间后,张晋源的事迹被大家口口相传,有关单位前来为他颁发了孝心奖励。
不少群众又将他的事迹反映给了电视台,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钉子户”专题报道。
说道这次报道张晋源感激不已,因为他的故事被传开后,他和母亲迎来了很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
一些叔叔阿姨纷纷从不同地方赶来,看看这个“钉子房”和这对可怜的母子。
但凡是来过的人,看到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都于心不忍,更有一些心软的阿姨当场落泪。
(张晋源)
其中一位阿姨提出:“孩子,这房子又潮湿又危险,还没水没电,长期住下去对身体不好的。”
“我家有一套闲置的房子,要不你和你妈妈搬过去住吧,不要房租,反正我也空着。”
张晋源听到后虽然没有当场答应,但阿姨的热心让他感动不已。
还有一位阿姨,大老远赶来看望母子二人,进屋之后就放下了大兜小兜的食品、衣物。
对于这样的爱心,张晋源激动的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可还没等他开口感谢,阿姨又从包里掏出来500块钱,硬塞在他手里。
拗不过阿姨的坚持他只好收下了,但张晋源深知每个人挣钱都不容易,他不能白要。
于是他专门找了一个小本子,一笔一笔地记下了这些恩情,以便日后报答。
短短一个月,张晋源就收到了将近一万元的爱心善款,还有很多小家电、食物、衣服等。
(记录爱心捐助)
这让他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豆大的泪珠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看着眼眶通红的张晋源,大家纷纷感慨:“这还是个稚嫩的孩子啊,这些年他一个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呀!”
在此之后,张晋源和母亲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更让他惊喜的是,房子的拆迁问题也解决了!
原来,电视台播出这个故事后不久,当地有关部门派人来实地了解了情况。
核实张晋源家的特殊情况后,工作人员专门开会研究了解决方案:特事特办,给予分配新房。
就这样,拆迁一事终于落定,他和母亲很快就能拥有新房子了,新房子比现在房子还大,而且不用额外交钱。
不过由于新房工程还没竣工,有关部门专门协调了一间廉租房,让母子二人先搬进去。
(房地局工作人员)
几天后,在大家的帮助下,张晋源带着母亲搬离了这座住了多年的老房子。
离开之前,张晋源回头看这个他从小长大的地方,那些受难憋屈的日子,在脑海里一幕幕闪过。
他满脸笑容,因为他知道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很快,张晋源和母亲就被送到了廉租房,打开门的那一刹那他惊呆了:
崭新的地板、干净的墙面、明亮的窗户,衣柜、电视、冰箱、洗衣机这些家具一应俱全,这简直就是梦中的房子啊!
张晋源停在门口迟迟没有进去,他试探着问:“叔叔,这个房子这么好肯定很贵吧,我们的钱恐怕不够。”
工作人员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道:“放心吧,你家的情况我们知道,这房子很便宜,一年只需交700元就行了。”
“这是电卡,给你们充了500块钱,应该够用一两年。”
(张晋源)
“一年才700?那一个月岂不是不到一百块?”张晋源瞪大眼睛,感到难以置信。
工作人员告诉他,这是专门给他家批的,他和母亲可以放心大胆地住到新房子下来。
就这样,张晋源和母亲住进了这套“梦中的房子”,自从搬到这里之后真是方便了很多。
让张晋源更加感动的是,工作人员专门给他们选了2楼的房间,既不潮湿,又方便他带着母亲出门散心。
他在心里默默念叨:“果然以后都是好日子了......”
(廉租房)
五、孝心少年现状如何?
从2014至今,已经整整八年过去了,很多网友依然关心着当年那个15岁的“钉子户”张晋源。
他上大学了吗?他们住进自己的新房了吗?
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关于张晋源新房子的进展,我们尚未查证到确切消息。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张晋源的母亲在2016年不幸去世了,母亲去世后他的学业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一位爱心企业家周老板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他送去了一些生活物资和生活费。
后来,周老板看张晋源待业在家,便向他发出了邀请:“小伙子,再苦再难还是要好好生活下去。”
“听说你打算找工作,要不要来我们公司试试?”
(张晋源在公司)
张晋源接到邀请后,第二天就去了这家公司,周老板带他了解完公司的情况,并为他安排了一个合适的岗位。
如今的张晋源已经23岁,仍然在这家爱心企业上班。
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文弱的少年,他已经能够自食其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了!
结语: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张晋源小小年纪,在这样恶劣的生活条件下,还能日复一日在母亲床前尽孝,是好样的!
而众多好心人的帮助,就像是一束光照进了这个少年的心里,相信这份温暖,会永远鼓励着他勇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