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处郑州市高新区东史马村的老宅估价上亿,而这位居民却仍然不为所动。面对拆迁人员的好言相劝,他更是头也不回“哐当”一声关上了大门。
被数次拒绝的街道拆迁办人员认为这位大爷是觉得钱没到位,就几度加价到了10亿元的人民币。
面对如此泼天的富贵,老宅的主人任金岭表示,给100亿也不搬。
老宅是心灵的归宿
当时几乎东史马村的所有村民,在接到自己的住宅被纳入拆迁计划之后,无不欣喜若狂。
自家破败的老房子拆了,就能得到一大笔补偿款,还能搬入新家。
所以,东史马村的村民尽数签订了拆迁赔偿协议,然而有一名村民却当起了“钉子户”。
即便是最初提到的一亿元 ,放在2007年,对大部分中国居民来说,也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整个家族几代人的打拼,也不能攒下如此殷实的家底,任金岭为何会有这么丰厚的赔偿条件呢?他究竟是不是贪得无厌?
其实,任金岭大爷拒绝拆迁,还真是有理有据。
这处被纳入拆迁计划的住宅,是任金岭祖上流传下来的,对他来说,承载着特殊的感情。
从小就生活在此的大爷,在这里有过太多美好的回忆,古宅就像他心灵的归宿一样。
而且,任金岭大爷的住宅不单单是几间房而已。
整个古宅有着精细的布局,是祖上的能工巧匠花费了巨大的心血,数代人不断添砖加瓦才完成的。
任家大宅也是东史马村最为豪华、面积最大的住宅,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任家祖上肯定是富甲一方。
这个猜测也得到了任金岭大爷的肯定,大爷表示,任家大宅从清朝开始,就坐落在这儿了。
按照任金岭大爷的说法,他住了快一辈子的地方,是一处文物单位,所以拆迁不得。
而开发商和拆迁办的人员,却对此表示怀疑,觉得任金岭大爷别有用心。
自家住宅是文物单位这件事儿,早不提晚不提,偏偏到了要拆迁的时候才脱口而出。
拆迁办的工作人员此前也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钉子户 ,他们也大多都是绞尽脑汁漫天要价。
房主们极大地吹嘘着自家房子的价值,唯一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加丰厚的赔偿而已。
那任家大宅真的属于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吗,文物局工作人员怎么说呢?
文物保护单位,千金不卖
开发商听到了任金岭大爷的话后,也不敢随意处置了,要真的是文物,拆除了就是违法行为。
于是他们报告给了文物单位,文物局也派遣了相关人员前来勘验。
任家祖宅坐落在村庄的中心地带,最为气派豪华。
在清朝乾隆时期,这处古宅就落成了,并且后辈还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扩建。
当初,修建这处宅子的第一位任家先祖,是清朝的二品大员任德润。
任德润被朝廷任命为布政司的布政使,手中握有着巨大的权柄。
一位朝廷二品大员的私宅,自然是要显得金贵一些,不是寻常人家能够比拟的。
任大爷还说,当初这处宅院落成的时候,住房面积加上庭院面积能够达到足足30亩。
宅院的样式也是当时最为时兴、规模宏大的七进院,可供使唤的下人都三五成群的。
不过,虽然后辈有心维护,但是毕竟几经战乱,战火连绵,时代风云变幻。
富甲一方的任家也免不了树大招风,成为了许多流寇盗贼竞相抢夺的目标。
所以流传至今,当初七进七出的院子,只剩下了两进院,40多间房屋。
其余的院落早就化作残垣断壁,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尘埃,老宅的占地面积也只有4亩。
当富丽堂皇的装潢,经过时间的洗礼,也变得陈旧,但整个院落却充满着古色古香的气息。
规模虽然不比从前,但是放到现在,还是村子里数一数二的豪宅。
文物局人员应证了任家住宅是清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但其具有文物价值吗,面对现行的市镇建设,拆迁办应该更改计划吗?
按照原来的计划,东史马村东面会兴建一条牡丹江大街,西面是河南工业大学的扩建校区。
任家住宅被拆迁后,这里将兴修一条高速公路,联通东西南北,成为一处交通枢纽。
如果占地面积达到4亩的住宅被保留下来,计划修建的高速公路不得不改道,耗费的金额远远不止一亿元人民币。
然而,任金岭大爷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居民,一向安土重迁的他把“传承”二字刻在了骨子里。
任金岭大爷说,他的爷爷临终前反复交代自己的父亲,一定要尽心尽力守护好这处宅子。
自己的父亲在2007年离世,处在弥留之际的他也依然像爷爷一样交代了遗言。
他把自己叫到他的跟前,并让他发誓,一定要保护好祖上流传下来的遗产。
所以任金岭是断然不会为了金钱,背弃自家的祖先世代传承的意志,做一名不肖子孙。
他们一家人,生活在这里已经长达200多年,任家几乎是当地最大的家族。
在1838年,经过了四代人的努力之后,这处宅院才完全落成。
由于先祖身居高位,任宅是当地有名的官府院落,有着“大门楼“的美称。
在经过详细的考证之后,郑州市文物局也得出了书面的结论:
任家古宅南北44.5米,东西22.5米,进门有门楼山屏一座,山屏为木门雕花,民居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均为硬山灰瓦式建筑。前院房3座,前回廊,木门雕花纹,四角砖雕,客厅内有雕梁彩画。后院房3座,高于前院,为封闭式砖结构。
专家们甚至还提到:“该民居对于研究清代中晚期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木门雕花、砖雕非常精美,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与艺术价值。”
有了书面的结论,任家古宅确实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且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
开发商们只好按照相关的程序办事,拆迁办人员也只好重新进行规划。
未被纳入拆迁计划之后,这处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变成什么模样了呢?
古宅新貌
任金岭大爷表示,自己对这处古宅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即便他们家儿子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自己也依然没有搬出去。
这里没有空调,夏天算不上凉快,蚊虫又多,冬天也没有暖气,但是任金岭一直住在这儿。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老宅经常会出现漏水、瓦片破裂、墙面裂开等问题。
任金岭还自学了一些修补墙面、木工等技能,老宅的一些小问题他都能亲自修缮完成。
为了让老宅更加贴近原来的风貌,任金岭决定学习木雕。
如今,摆放在庭院中的一些木雕就是任金岭自己雕刻的。
为了这处老宅,任金岭几乎把自己所有的时光都花费在了上面。
担心自己的老宅会被四周的施工破坏,任金岭向郑州市文物局提出了保护申请。
在2009年,任家古宅就被郑州市列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宅的正门上有一块牌匾,上面刻有“辅翼国政”四个大字,据称是道光帝亲自书写的。
进入大门,院门上还有一块“望重斡城”的牌匾。
“皇恩浩荡”、“天子万年”、“福禄永崇”也刻在了门边,都是清代书法家的真迹。
现存的笔记是经过修复,后人仿照前人的样式,进行刻画的。
走进庭院,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对石麒麟的雕像,一左一右地矗立在两旁。
石麒麟的雕工很是精细,神态也是栩栩如生,可以看出当初雕琢工匠的精湛技艺。
周围几间厢房上,还有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木雕。
“仙鹤送海”、“双鹿食草”、“麒麟送子”等繁杂而富有寓意的雕刻,让我们看到了富贵人家的日常生活风貌。
进入正厅,房梁上的装饰更是雕梁画栋,里面还摆放着许多瓷器、茶具等工艺品。
除此之外,还有祖上流传下来的一些衣服、官服等等,而且还有着许多清朝时期的老物件。
簸箕、织布机、灌溉用的农耕器具也被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起。
在成为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后,为了保护老宅,任金岭又开始对其进行了修缮。
自从周围施工开始之后,他们家的水电都被切断了,任金岭在庭院中打了一口井。
慕名而来参观的人员越来越多,任金岭也拦不住,还想着把老宅打造成一间私人博物馆。
他重新给老宅的地面铺上了地砖,加固了四周的围墙,并且还加装了摄像头。
由于自己的财力有限,任金岭又向郑州文物局提出了相应的申请。
一直到2017年,这项改造申请才被河南省文物局审核通过。
在整理好一些家具、牌匾、工艺品等老物件之后,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着手帮忙改造。
由于东史马村在之前被称作“天祥寨”,任家老宅就被叫做了“天祥私人博物馆”。
虽然这处博物馆是私人的,但是为了让大家都见识到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任金岭决定对外免票开放。
任金岭自然也就成为了这所博物馆的馆长,他的妻子崔丽丽承担起了讲解员的任务。
每天他们都会接待一定数量的游客,向游客们介绍自己祖上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如今的天祥博物馆,坐落在高新区东史马村,距离河南工业大学东门200米的一个胡同口处。
胡同的进口有一个电动的闸门,旁边还标志着博物馆的开闭馆时间。
每周周一闭馆,周二到周日上午9点到11点,下午3点到5点才正式对外开放。
由于博物馆只有任金岭和他的妻子崔丽丽两人看顾,遇到雨雪天气,博物馆也会闭馆。
大门外的空地上,有将近20多个栓马桩,而且还有一个展示栏和参观须知。
经过改造的任家老宅,其正厅摆放着一张八仙桌,还有一些木制家具。
西边的客厅陈列着任家祖上流传下来的一些瓷器、工艺品。
很多文物不可避免的有一些破损,瓷器上也产生了一些裂纹,任金岭这些年来,每天都要花费一些时间,修复一些文物。
东边的客厅还有后院就是任金岭一家人居住的地方,不对游客开放。
现在仍然有四户人家住在任家大院内,一些区域也有着游客止步的警示标志。
院子里面种植了一棵石榴树,已经在此生长了一百多年,这棵石榴树也有其特别之处。
从结果开始,一直到石榴成熟,石榴的外皮都是绿色,石榴籽都是白色的。
这棵石榴树也寓意着,任家历代先祖为官清廉,清清白白。
大门东侧还有一个展厅,里面陈列着任家先祖的墓志铭,记录了任家祖祖辈辈所崇尚的精神品格,以及忠君爱国的高尚品质。
天祥博物馆也和郑州当地的一些学校进行了合作,校方也会时常带着孩子们前来参观。
这个博物馆还成为了郑州市“大河报小记者研学基地”,博物馆内经常会进行一些活动。
每次节假日,都会有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任金岭和他的妻子崔丽丽几乎没有什么空闲时间。
虽然要承担着保洁、维护工作,但是看到公众如此喜爱他们的家传文化,所有的辛苦他们都觉得是值得的。
今后,任金岭还打算和新闻媒体进行合作,并邀请专门的学者过来,把自己的一些展览物品进行时间分类,录制一些讲解视频。
任金岭希望天祥私人博物馆成为郑州市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让更多人看到自家的家训以及保护传统建筑的优良成果。
如果当初任金岭大爷接受了赔偿协议,这样场景也就不复存在。
作为一名“钉子户”,大爷给所有的拆迁户们树立了榜样,切勿利欲熏心。
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村民坚守百年古宅:给100亿不卖 要为郑州守遗产》
河南商报:《郑州百年古宅 有人出价一亿主人也不卖 却开放为免费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