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老人隐居深山三十二载守国宝,每年三万人为他送吃的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片土地上都孕育着宝物,每一件宝物都有属于他的守护者。
守护者,是一份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什么样的人才能够守护国宝呢?
看过最好的一个回答说:“守护国宝应该具备平凡、坚守、责任感和对遥望远古智慧时的敬畏之心。”

而在河南省沁阳市境内的神农山景区的深山处,也有这样一位守护者,数十年如一日般时刻守护着国宝。
由于中国的许多名胜古迹也好,国宝文物也好,大部分都是在偏远幽深的山林里发现的,所以这些文物一经被发现,就会立刻被保护起来并派专人守护。
而这位七十五岁的老人王水平,就是深山里的文物守护者。

1.文物的守护者,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
1990年王水平搬到了神农山风景区里国宝的所在地,这一年他43岁,腿脚还十分利索,上山下山也轻松自如。
但从他上山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了他的使命。
从这天开始,他将每时每刻都守护在文物身边,可深山老林里哪来的食物呢?

老人的食物都是每周一次由他的子女送上来的,一次食物足够过一周。
他每天的生活一点一线,他时常坐着看云观山,偶尔喝喝茶,山上的时光幽静又惬意。
他十分享受这样的生活,除了文物和山上的风景外,他还有一台随身携带的收音机。

收音机打开的时候,他就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也是除了他以外除了自然的声音之外,唯一来自外界的声音了。
老人所守护的文物位于太行山山脉的北侧的悬崖峭壁上,它的名字为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在1963年的6月,被宣布成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现存三窟六龛,分别雕刻了菩萨、佛僧、道士、天王像、金刚经文,而且这些文物的时代痕迹十分明显,它几乎包含了那些唐至清代的雕刻作品,时代的雕刻风格尤其突出。
因为地处悬崖峭壁,所以这个地势北高南低,周围奇峰林立,枝叶茂盛,常年不见太阳,所以山上早晚的温差也比较大,甚至有点冷气嗖嗖的。

老人住的地方也十分的湿冷,这样的地方其实不利于王水平老人修养身体的,他本身还有高血压和风湿性关节炎疾病。
对此他的家人们也十分担心他的身体,但老人自己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老人基本上一年下山一次,去医院检查自己的身体。

刚开始的几年王水平老人还能够顺利地上山下山,可由于长期生活在阴冷潮湿的地方再加上双腿长久地疼痛,到后面导致他的双腿严重变形,走路也十分不便,上山下山更是艰难。
可在人们面前的他,从来都是面带微笑的,他说他要留在这里,这是他的使命,这是他唯一能为国家做的事。

后来,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成为了河南省的旅游景点之一,渐渐地来这里观看文物的游客多了起来。
游客们感叹古人们的鬼斧神工,却也更钦佩老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所以很多的游客怀着感恩之心会在这里留下一部分他们所带来的食物,食物种类也丰富,有水果、副食和面点等等。

2.三万多名游客为老人送吃送喝
四季变迁,寒来暑往,老人始终守护在那里,而在他坚守的几十年里,游客和香客来参观的人数远远超过3万人,每天都能收到游客们满满的心意。
一开始他并不想收这些食物,他觉得家人送来的也够吃,而且考虑到游客们在下山的路途上由于体力消耗也需要及时补充能量。

可一来二去他总是架不住游客们的热情,每次也都心怀感恩地收下,并在心里祝福下山的路能够平安顺利。
王水平老人儿女双全,儿子也有自己的家庭,他在山上的时光虽然清净舒适,但难免会想念远在一方的家人。
所以,除了下山检查高血压和自己的关节炎外,他还会顺便在家里待上几天陪伴一年见不了几次的家人们。

随着他年龄越来越大,他的关节炎也开始加重,除了行走开始不便以外,腿脚的疼痛感也越来越强烈。
看到自己年迈的父亲晚年还要忍受这样的痛苦,他们也很心疼,老人的步伐从轻快变得沉重,通往山上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步伐之间明明只隔着几十厘米的距离,却像隔着万水千山,隔着陆地与天空,隔着山川和海洋。

王水平的老伴这些年来一直在做他的思想工作,想让他放弃这份执着,回家和儿子女儿一起生活,好好地修养身体。
可是他一如既往地摇摇头,他说:“保护文物这是他的责任和义务,不然怎么对得住每年给他送吃的3万多名游客呢!”
他重新地回到了山上,即便每一步都带着疼痛,双腿也因为伤痛严重变形。

从他住的地方距离窄洞谷太平寺石窟,只有100米左右的路程,可他每一次都需要上下100多个台阶,这是他每天的必经之路,是他职责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他的价值所在,他说每天早上、中午和晚上他都会去石窟巡查。

他对石窟的巡查仔细又慎重,即便他巡查的景象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可他却觉得他们每天都是新的,并且是鲜活的,它们身上的每一处都仿佛是在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历经风雨,见证世事。
文物背后的精神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是相连的,而这些文物筑立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自信。

所以即便是他的儿子女儿和孙子多次来劝他,想试图接他下山回家修养,都被他无情地拒绝了。
虽然他们觉得父亲有时候简直是一根筋,谁劝都不听,可他们其实是能够理解的,只是作为家人,难免在处理事情上感性大于理性,所以每一次总避免不了一些关心的口角。
但到底,在他们心底是十分敬佩父亲的。

3.忘我的精神最是难能可贵
王水平老人对待每日三次的巡查一丝不苟,可在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上却简单得过分。
他对自己的一日三餐要求很简单,饮水是山间流淌的纯净水,早餐是清淡的汤水,午饭他习惯煮面食,晚饭他基本不吃,有时候饿了也就是煮点蔬菜面。

这样的生活他一过就是快三十年,住的地方也从什么都没有到现在生活用具基本齐全,而这些大部分也是游客和香客留存给他的。
可他却是打从心眼里满足这样的生活,他觉得他在这里的生活就是一场修行,他说他如果下山了,那国宝谁来守护呢?这深山老林里的寂寞又有谁能坚守呢?
王水平老人将他的后半生,留在了神农山风景区的土地上,也留给了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

他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毅然决然坚守在他的责任上,他保护了中国的文物,留存了时代的记忆,诠释了无我忘我的中国精神。
这座山上满是他来往的身影,无一是他,无一不是他,过往的每阵风都带着他的痕迹,树木倾听他的心声,窄涧谷太平寺摩崖造像与他成为了好友,无需言语它就懂他的坚守和大爱,他们彼此敬重却又彼此守护,在这座幽静清冷的山上,老人收获了其他珍贵的东西。

而他自始至终都记得每年三万多的游客对他的感谢,以及他们远隔千里带来的一切。
也正是因为感恩这一切,也更坚定了他留在这里的决心,不管未来怎么样,只要他站得起来,他就有去巡查文物的能力,那他就会继续留在这里,他已经和这里融为一体了。
王水平老人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也学习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他骨子里这种无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敬佩和学习的。
至今为止,七十五岁的王水平守护在此已经三十二载。
正是因为有了王水平这样的守护者,我们中国留存的文物古迹才会被保护得完好无损。
而反过来说,王水平这样的守护者,又何尝不是一种“文物”呢?

文物承载着我们祖先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我们在文物古迹上深刻地体会历史,感受过去的情感和美好,它们也是从过来到未来的见证者,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我们可以从它们的身上追根溯源,挖掘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也可以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融合,更可以向世界展示无与伦比的中华文化。

在这里更是致敬所有的文物保护者,他们撑起了人类文明的保护伞,是每一位“王水平”的付出和坚守,守卫和延续了人类文明,也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得以亲眼见证古人的劳动和智慧。
最后他们也成为了文物的一部分,文物身上满载着守护者们的坚持和热爱,文物们也因此更加熠熠发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