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妈与66岁退休教师同居13天,拿妇科诊断书控诉:我看到他就哆嗦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中写下如下的千古佳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虽然李商隐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即将消逝的惋惜,但是在我们印象中,黄昏更多的时候代表着晚年或者老年人,表达了生命临近终点时的惋惜,其实这并不代表晚年的生活不能精彩,老年人也有追求黄昏美的权利,尤其来一段黄昏恋或许让人更是回味无穷。
然而老年人在追求黄昏恋的同时,感情其实就是特殊的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又往往伴随着矛盾,只有融入彼此才能体会到爱情的那份美妙,可是当老年人显示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特征时,他们的相处其实要比想象中更为困难和坎坷。
66岁的于明(化名)大爷是一位中学退休教师,退休金一个月差不多5500元左右,同时他还继承了祖传治疗皮肤病的手艺,加起来一个月差不多能有过万元的收入,这在当地小县城可以算得上收入非常丰厚。

于大爷表示自己的儿子定居省外,因为他手艺不错,找他看病的人还不少,生意繁忙的时候,连一口热乎的饭菜都吃不上,有时候还要下乡会诊,忙碌的时候还能忘却孤独,可是一旦停下来,一个人的生活让他感到非常空虚,因此,找一个知冷知热的老伴是于大爷一直以来的愿望。
据于大爷所讲,小区门卫是他要好的男性朋友,此前给他介绍了一位63岁叫秀梅(化名)的老太太,他对秀梅非常中意,于大爷说对方要1万彩礼才能继续了解,为了这段来之不易的感情,他表示当场就给了对方1.1万,而且之后又主动给了秀梅8500元,他一共在秀梅身上花了1.95万。

可是这段黄昏恋仅维系了13天便宣告终结,于大爷说某一天早上他五点半起来外出办事,回来就发现秀梅的房间空无一人,连东西都收拾干净带走了,他立马感到一股不祥的预感。
于大爷说自己赶忙给秀梅打去电话,结果对方却明确告诉他永远不会回来了,等于说单方面宣告了分手,这让于大爷感到愤愤不平,即便是分手,也应该好聚好散,而且最重要的是,两人实际在一起生活仅仅13天,秀梅应该退还自己之前掏出的1.95万。
于大爷为了这1.95万整天茶饭不思,为了了解实情并调解矛盾,调解员给秀梅打去电话,结果对方在电话中表示自己就拿了于大爷1.1万,而且已经退还给于大爷7000元,剩下的钱就当给她看病,两人还当场签了协议。

对于秀梅所说的这个情况,于大爷之前并没有实话实说,当调解员问起来的时候,于大爷才承认确实有这么一纸协议,可是他解释如果当初不同意的话,很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回来,这份协议纯属是无奈的缓兵之计,他还是想拿回属于自己的全部金钱。
为了彻底化解双方的矛盾,调解员约了双方见面详谈,秀梅出现后,为了避免激化双方的情绪,调解员首先单独与她进行了交流,秀梅一说到那13天的同居生活,她的声音就泛着哆嗦,直言13天的同居生活成了她的噩梦,颠覆了她对文化人的认知,调解员听完秀梅的前后经过后也感到很震惊,甚至替她感到心疼。

秀梅表示自己26岁的时候,丈夫就意外去世,她独自一人将一双儿女拉扯长大,如今儿女都已经成家立业,她也考虑找一个老伴度过余生,于是便有人将她介绍给了于大爷。
介绍人说于大爷是退休的中学教师,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化人,不抽烟也不喝酒,一个月收入过万,她一听条件不错,因为自己没什么文化,她认为和对方在一起应该会相敬如宾,可是相处起来却并非如此。

于大爷虽然收入不菲,可是生活很节俭,要求秀梅吃多少饭就拿多少米,不得出现一丝一毫的多余和浪费,这让秀梅感到无所适从,她直言“总不能每顿饭都用秤去量吧”。
而最让秀梅感到恐惧的是,她说同居期间,她睡在小房间,有时候才凌晨两三点,于大爷就把她叫到他的床上想要和她发生关系,13天的同居生活让秀梅至今回想起来都感到恐惧,直言看到于大爷心里就害怕,实在无法接受他的粗暴和需求。

说到此处,秀梅口气明显带着颤抖,她坦言这13天没睡过一个好觉,整晚整晚地失眠,整个人都感到不好了,就在这时,秀梅的女儿大声指责于大爷对自己的母亲实施了侵害的行为,她都没找于大爷索要赔偿,于大爷竟然还好意思反咬一口,她感觉非常愤怒。

秀梅女儿表示母亲自从于大爷那里回来之后,她就发现母亲走路姿势不正常,即便在多番询问之下,母亲也始终闭口不谈,为了查明原因,她带着母亲去医院做了检查,妇科诊断书显示母亲为“阴道撕裂”,母亲至今还在打点滴治疗。

很明显,于大爷粗鲁的行为给秀梅的身心已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伤害,秀梅的女儿声称正是因为于大爷对母亲伤害太过严重,所以签署这份协议的时候,除了返还给于大爷7000块钱以外,剩余的4000元用来给母亲看病,这份协议要求合情合理。

然而秀梅却连连摆手,让女儿不要继续再说了,声称这毕竟是很隐私的事情,太过公开也不好,自己也一把年纪了,这种事她都不好意思说出口,至于退钱一说,秀梅倒是显得很气愤,她表示自己确实只拿过对方1.1万,而且这个钱还是于大爷自愿给的她,于大爷声称的总额1.95万元毫无根据,两位老人为了这件事当场又爆发了激烈的争执。

情绪平复下来之后,于大爷对调解员说秀梅和女儿的言论并不符合实际情况,13天的同居生活,他也就与秀梅发生了2次关系,并不算多,他不太相信这会给秀梅造成了如此大的伤害,于大爷感到十分的委屈,至于钱的问题,秀梅不承认他也很无奈,只能说人在做,天在看,当初就是因为相信秀梅能够一起共度余生,所以他也没有立下字据。

对此,调解员也劝说于大爷因为没有字据证明,加之他之前和秀梅也自愿签署了那份和解协议,很难从法律上支持于大爷的诉求,调解员在分别劝说了双方老人之后,于大爷勉强同意放弃追要剩余的款项,秀梅也表示此事到此结束,双方当场签署了分手和解协议,并且为了感谢记者前后的协调帮助,于大爷还送给记者一本他亲自编写的养生书籍,直言里面包含自己多年养生的经验总结,最终,这件事就算得到了圆满解决。

于大爷作为一名空巢老人,相信我们能够理解他内心的那份孤独,虽然他物质条件丰裕,但是即便面对再优越的物质条件,情感上的匮乏始终不容忽视,老年人找老伴,其实找的也就是精神上的那份寄托,希望生活不再单调和寂寞罢了,余生可以找到安放的地方。
虽然于大爷的初衷并没有过错,也好不容易找到秀梅作为相处对象,相信双方当初肯定都是认真地对待对方,可为什么却没有善终,以至于最后闹得双方都鸡犬不宁,个中的原因必然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秀梅认为于大爷不抽烟不喝酒,而且又是退休教师,在没有真实相处的前提下,就自认为对方肯定是一位彬彬有礼的老大爷,因而贸然与之同居,可是单单依赖这些表面的介绍,这些信息与一个真实的人其实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才是矛盾发生的起源,
我们知道感情的建立和稳定发展需要双方的配合,这其中说白了就是看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能否合得来,这都需要时间去检验,不能因为个人表面的一些标签就贸然给对方下定义,这其实非常草率,可以说并不是每个退休的教师都是很斯文,也并非每个年老的农民都很粗鲁,这与职业等外在因素没有绝对的直接关联。

因为秀梅期待过高,加之不了解,最后在实际相处过程中,她发现于大爷的某些行为让她无法接受,也颠覆了她原来的认知,在无法容忍的情况下不告而别,这一下子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这等于打碎了于大爷的憧憬和希望,人一旦翻脸,过往的感情也就荡然无存了。
当然,秀梅纵然需要为自己的草率担负一定的责任,但是于大爷也并非完美无瑕,两人刚刚生活在一起,正是从陌生人往生活伴侣转变的时候,在此阶段,双方最需要的是互相了解和融合,多倾听对方的想法和需求,不能强制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毕竟感情交往不是一言堂。

从秀梅的控诉中,我们发现两人的矛盾焦点主要集中在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夫妻生活的需求上,既然双方都有心走在一起,于大爷作为相对强势的一方,应该更多地倾听秀梅的心声,双方心平气和地将问题沟通一番,对于冲突的地方,双方友好协商并达成一致才是杜绝不满的有效手段,之后按照既定的商议办法去执行,从而避免矛盾的激化。
既然秀梅说出这两点控诉,说明她在相处的过程中感到非常的压抑,自己的意见得不到尊重,这才是导致她的不满愈加严重的导火索,从而在无法忍受的前提之下不告而别,那么从这一点来说,于大爷应该好好自我反思,能将一个想踏实过下半辈子的老太太逼走,他在生活中或许真的太过霸道,温柔体贴的欠缺才是他的致命缺陷。

老年人的爱情,物质并非等于一切,给钱也未必就一定能打动对方,感情的维系更需要的是双方的体谅和交流,矛盾并非天然存在,双方需要相向而行,坦诚自己的想法,尊重对方的需求,感情才能越走越远,陌生人变成亲人也才有可能。

你们认为于大爷索要这笔钱是否合理?对于秀梅大妈口中所称的悲惨遭遇,你们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
文|培大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