蹬三轮支教老人两次入选“感动中国”两次落选,出殡时万人空巷为他送行



    一个90多岁的老人,蹬了一辈子的三轮车,在他助学捐款的10多年间,累积捐赠资金高达35万元。而他自己,常常是两个馒头一碗水就打发了一天。他对自己苛刻,却对孩子尽其所有,这个人就是白方礼。
2005年,白方礼病逝,享年93岁。
在他出殡的这一天,万人空巷,上万人过来为白方礼老人送最后一程,街道,医院,白家全部都被堵得水泄不通,不得不出动警察来维持秩序。生活在当地的一个老人说,从没见过一个老百姓的出殡,有那么多人过来为他送行。

老人蹬了一辈子的三轮车,前半生为了生活,后半生为了贫困的孩子。他本可以清闲地在家颐养天年,但是他却用自己生命中最后一点光,照亮贫困孩子的读书梦。他生前的财产为0,却给世人留下不可估量的财富。
白方礼,1913年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的一户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到来,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多一个人的口粮,就多一个人受苦。
13岁的白方礼为了逃避饥荒,来到了天津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由于他年纪小,不识字,没有人愿意找他干活。就这样,他孤身一人在天津街头过上了几年流浪的生活。饥不果腹,衣不蔽体,他见惯了社会百态,体会过人间疾苦。
几年的流浪生活过后,他几经辗转,好不容易争取到了当车夫的机会。就像老舍笔下《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挣着最少的工钱。

那时候正值社会动荡,很多人都流离失所,即使是当车夫,他的境遇也很难过。不仅要面对苛捐杂税,有时还要受一些地痞流氓的盘剥,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好不容易等到了解放之后,他每天起早贪黑地蹬三轮车,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人民劳动模范。
后来他进入了天津市河北运输厂工作,他成了一个有编制的车夫,生活有了保障。
靠着蹬三轮,他一个人养活了4个孩子,还把其中3个孩子送上了大学。不仅如此,他还时常接济在天津生活的寡姐,把侄子也送上了大学。他依靠自己的一双腿,凭着一己之力支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1974年,白方礼从天津市运输厂光荣退休,退休之后有每个月都会有固定的退休金。但年逾花甲的白方礼是一个闲不住的人,退休之后在油漆厂“补差”,工作不久他就觉得这一份工作不适合他。后来他还是出去重操旧业,继续蹬三轮车挣钱。
1987年,白方礼老人回到老家河北,想在老家安度晚年。贫瘠的土地,荒凉的山川,白方礼看见村里的几个小孩子正是上学的年纪却在地里干农活。

他走上前去询问他们为什么不去上学,而是在地里干活。孩子们说:“家里穷,上不起。”白他又跑去找村里学校的老师,老师说:“没办法,长贫难顾,孩子穷,老师也穷,学校快发不出工资了。”
回到家后的白方礼,和儿女们说:“我要把之前蹬三轮攒下的500块钱全部捐给老家办教育,这事你们是赞成还是反对都一样,我主意定了,谁也别插杠了!”这个决定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

自己一个半截身子都埋进黄土里面的人,自己没有文化不要紧,要紧的是往后的孩子可不能像自已一样,只会干苦力。自己吃了大半辈子的苦,可不能让孩子再吃了。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学校里的老师带着同学们去到老人家里,向他表示感谢。老人有点不知所措,自己何德何能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
从此之后,白方礼靠着蹬三轮赚来的钱,开始了他长达10余年的捐款,开始了长达10年的教育公益事业。
为了能够拉更多的客人,白方礼在车上挂了一个牌子,牌子上写着:军烈家属半价、老弱病残半价、孤老户义务。很多人看到老人车上挂的牌子之后,都被老人的善举所感动,很多人都会选择光顾老人的生意。

白方礼规定自己每天要挣3、40块钱,3、40块钱看着少,但却是够10个孩子一天的饭钱。为此,他每天省吃俭用,不敢吃好穿好,用几近苛刻的要求对待自己。
一天晚上,老人凌晨3、4点回到家,家里人都着急坏了。老人非常高兴地说:“今晚来了一个大活,有个人要我把他送到60多里地外,我挣了60块钱!”说话的时候,老人泛红的眼睛里充满了挣钱之后的喜悦。为了挣这60块钱,他大晚上的蹬着三轮车来回跑了100多里地。

一年春天,老人把他在去年冬天挣到的3000块钱捐给学校,学校里的老师带着那些孩子向白方礼老人致敬,看着眼前站着那么多孩子,他的心里在想: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没钱上学,光靠他一个人挣钱也不行,他必须要带动更多的人来帮助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
就这样,老人回到家之后,就和他的儿女宣布:他要把在天津和老家的两处房子卖掉,再去贷款,成立一个公司,名字他都想好了,就叫“白方礼支教公司”。
虽然名为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售货亭,但与众不同的是,售货亭上面挂着南开大学赠与的一副匾额,上面写着“无私资助,志在其才”。很多人都被售货亭上的匾额吸引过来,也有很多人都听说了白方礼老人的无私捐助事迹吸引过来。
他们很多都听说过白方礼的事迹,还特地买一个特别便宜的商品,然后放下一百块钱就走了。
因为很多人都来光顾老人的公司,很快,公司就由一家,变成了十几个摊位,生意最好的时候,抛去水电和人工,净利润能够达到10000块钱一天。
公司的发展壮大,老人也非常欣慰。他每个月都要叫上工作人员,把公司挣的钱全部捐给学校的孩子们,一分钱都不留。每次他带着员工从学校捐款回来的时候,都非常开心,嘴里一直说着:终于完成任务了。
老人蹬三轮车一个月也就只能挣1000块钱,这么多钱,要是单靠他一个人的话,这得要蹬多少趟三轮车才能挣回来?
开公司挣钱了,但老人还是出去蹬三轮车。晚上的时候,老人就回到这个7、8平米的铁皮亭子睡觉,要是晚上拉客跑太远了,他就拉到哪儿就睡到哪儿。两张报纸一铺,两个砖头一放那就是自己的归宿。

天热的时候,太阳把那铁皮亭子晒得滚烫,没有空调和风扇,铁皮亭子里面闷热异常,他就直接拿着一把蒲扇在里面睡觉。天冷的时候,没有暖气,铁皮亭子还四处漏风,他就盖上一张被子,蜷缩着睡觉。
老人在铁皮亭子一住,就是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完全把这个街边的铁皮亭子当成了他的家。说它是一个家,可在别人看来,和露宿街头毫无区别。
直到政府要整改街道,美化城市,白方礼老人才不得不把他的公司全部都拆了。他亲手拆掉了这个住了6年的“家”,拆掉这个能为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提供源源不断资助的小亭子。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老人的身体也大不如前。年轻的时候,他无论干多累的活,只要踏踏实实睡上一觉,第二天那股精神劲就回来了。但是现在年老了,有时候蹬三轮还要蹬一会儿休息一会。
白方礼,前半辈子为了家庭和生活,已经过度消耗自己的身体,而现在,他又要为了那些和他毫无关系的孩子,重新去蹬三轮车。他想把这副日渐衰老的躯壳,压榨出最后一点光,照亮孩子的读书梦。
后来,再也蹬不动三轮车的白方礼,就去车站给人家看车。他把那些一毛两毛的硬币小心翼翼地放在他的饭盒里,等攒够了500块钱就捐出去。

2001年,冬日里的一天,88岁的白方礼颤颤巍巍地去到天津市耀华中学,拿出饭盒里装着的500块钱,说:“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的最后一笔钱。”学校老师双手接过老人的钱,看着里面一毛两毛的零钱,眼里闪着泪花。
那些一毛两毛的零钱,都是白方礼老人给人家看车,一点一点赚来的。他舍不得吃,舍不得花,但是他却舍不得让孩子受苦,他对自己苛刻,只有对孩子的时候,他却能尽他所有。
不知不觉,白方礼老人已经年近九十。老人为了让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几乎耗尽自己所剩不多的精力,每天风雨无阻出现在天津火车站街头,每天省吃俭用,那些钱,都是从他嘴里一点一点抠出来的,多省下一点,就能让孩子早一点能去上学。

有一次,他要到南开大学去捐款,学校怜悯老人行动不便,想派车去接老人到学校里面来。但老人拒绝了学校的好意,他说:“还是把汽车的油钱省下来,可以给孩子多买几本书。”后来,老人就自己蹬着自己的三轮车去了南开大学。
在老人捐助的300多名学生中,很多学生感念白方礼老人的资助,时常去看望老人。有一次,耀华中学的老师带着老人曾经捐助过的孩子们去看望他,有人提出到万国桥上来一张大合影,老人却说:“到天津大钟拍吧,那是咱们中国人建的。”
拍完照之后,老人笑着跟那些孩子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造出来的东西比外国人要好。”
2005年9月23日,白方礼老人在家中病逝。
白方礼的孩子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了一份保存得很好的一条绶带,上面挂满了各大高校的校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
这都是他曾经资助过的学生带给老人的礼物,老人爱若珍宝,这些校徽,不仅是学生的荣誉,更是老人的勋章。在老人的遗物中,只有这一条绶带一尘不染,可见,老人也是时时把它拿出来看看,这些都是对他十多年付出最好的回报。
9月25日,这一天是白方礼老人出殡的日子。这一天,万人空巷,很多人都跑去送白方礼老人最后一程,以表哀思。

这一天,老人的灵车在天津市内绕了两圈才去的殡仪馆。这种做法,还是民政局的殡葬处提议的,他们认为老人生前每天为了助学,奔波劳碌,在家的时间特别少,所以特地在他家里绕一圈,再加上他们想让老人最后再看一看他生前奋斗过的城市,最后才去的殡仪馆。
开出租车的司机陈师傅早就做好了准备,他联系好了司机,“在老人走得这一天,我们不出车,只要是去参加老人追悼会的,全部免费,这也算是我们对老人的一点心意。”
2004年,白方礼老人落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网友们义愤填膺,众多网友对“感动中国”栏目组口诛笔伐,认为他们的评选不够公正。有网友还为此写下一篇名为《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的文章,来表达内心的愤怒和不满。
2005年,已经去世的白方礼老人再度落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
直到2008年,46家网络媒体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中,白方礼老人赫然在列。这一年,距离白方礼老人去世已经3年了,没有颁奖词,也没有奖金,却还有那么多人深切怀念这个蹬三轮支教的老人。他感动了13亿人民,生前没有荣誉加身,但他身上的光芒永远熠熠生辉。
2019年,白方礼老人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白方礼的女儿说:“有一次,一所学校搞了捐献仪式。绝大多数捐献者不是公司老板,就是白领。只有他一个是自己特别穷的老人。我们一走进教室,学校还没怎么介绍,底下学生就感动得鼓起掌来,特别热烈。那场景,真是挺震撼的,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
与那些老板和白领不同,老人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的一分一厘,都是他靠着年迈的双腿一步一步蹬三轮车来的,也是他每天只吃两个馒头一碗水省出来的,也是他从垃圾堆里捡衣服穿省出来的,他的每一分钱,都包含着血泪和心酸。
白方礼曾对受助的学生说:"同学们放心,我身体还硬棒着呢,还在天天蹬三轮,一天十块八块的我还要挣回来。" "你们花我白爷爷一个卖大苦力的人的钱确实不容易,我是一脚一脚蹬出来的呀,可你们只要好好学习,朝好的方向走,就不要为钱发愁,有我白爷爷一天在蹬三轮,就有你们娃儿上学念书和吃饭的钱。"
有人曾问老人:“你为什么要捐助那些学生呢?”老人回答了一句:“有国才有家。”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一个民族的未来。人不会永远年轻,但总有人年轻,一代人终究会远去,下一代人终究会成长,新一代的希望都在孩子身上。
没有人能比白方礼老人更能明白这个道理,从战乱到解放,一路走来,他吃过太多的苦,但凡自己能识字,或许自己也能参加学生运动,大声喊出“还我主权”的口号;或许也能以笔杆子为武器,为革命事业而战;或许也可以为新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那时候的学生,一直都是白方礼羡慕的样子,他们可以为国家和民族不计生死,争取权益;可以执笔从戎,和反动势力抗争。他们的气骨,为满目疮痍的中国带去了新的希望。
然而他一个大字不识的车夫却什么都做不了,他只能凭着年轻时候的一身力气,为生计奔波,为家庭忙碌。如果当年有机会去念书的话,白方礼会毫不犹豫地奔向教室。
想到这儿,老人就热泪盈眶,看见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心里也是十分痛惜。这些孩子,将来就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是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上不起学,没有文化,那么祖国的未来还怎么依靠他们发展?有国才有家啊……
所以他在年逾古稀之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信念做脊梁,肩负起民族的希望,社会的责任。他用自己的一双腿,承担起孩子的未来。他是白方礼,2005年,一个感动了中国13亿人的不平凡老人。他用自己最平凡的力量,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看着那些在教室里上课的莘莘学子,听着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再苦再难的生活,白方礼都可以一笑置之。
从一开始,老人就没有把助学捐款当做是一种负担,反而觉得是一种光荣。他一个小小的车夫,靠着自己的一双腿,挽救了几百个孩子的梦想,改变了几百个孩子的人生,他觉得这是他的光荣,作为一个车夫的光荣。
只要这些孩子好好念书,好好工作,好好报效社会,报效国家,他就觉得心满意足。他没有想过他付出了什么,他只记得他得到了什么。
2021年,希望还有人记得这个曾经感动过全中国的老人——白方礼……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