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演员王宽:收养6名孤儿,为养家糊口,委身到茶楼卖唱


01王宽其人
说起演员王宽,想必大多数热衷于偶像剧、综艺、直播、短视频的年轻人都比较陌生。
这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在98年就退休了的老一辈演员,也是因为他退休后不久又再次拜师学艺,以川剧的“变脸”绝技及他刻苦修炼出的表演水准来养活收养的6个孤儿,故甚少出现在近几年的大荧幕里。

王宽,汉族人,1942年8月出生在河南淮阳县郑集乡的一家农户里,这里的地势西高东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水流充沛,文化建设也比较完善。
在河南土生土长的王宽,自然也受到了在河南发扬的豫剧的耳濡目染,对其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其中淮阳更是豫剧盛行之地,很多相关的剧团经常下乡演出,这进一步加强了王宽对学习豫剧的向往。
1956年,王宽在选拔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被原为十八军随军团的西藏豫剧团录取。
王宽在西藏豫剧团待了差不多26年,这期间,他凭借着过人的优秀,年过二十就开始独挑大梁。

无论是朝夕相处的同事还是受人尊敬的首长,都对王宽的表现赞不绝口,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金豆”。
在西藏这边神秘又美丽的雪域高原上,王宽体验到了跟过去截然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也使得他的艺术创作之路更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素材与经验。
离开西藏豫剧团后,王宽又被调入了郑州市豫剧团。凭借王宽出色的能力和优良的品性,加入郑州市豫剧团的次年,他便升任为团长。
再后来,他还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先后出演作品《鸳鸯戏水》《爱在绿洲》等,并斩获多项大奖。可以说,王宽的事业之路还是比较平顺的。

对于豫剧的热爱,融入了王宽的生命之中。他享受着换上戏服抹上油彩去展现在舞台上的风光,享受着演绎剧目人物的悲欢离合与荡气回肠,也享受着观众们毫不掩饰地欣赏。
虽然体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但王宽自己总能在表演的时候感悟到世间的酸甜苦辣和众生的百般滋味。
他的角色在帝王将相、贩夫走卒间不断转换,他的心态也随之在喜怒哀乐、得志失意间不停徘徊,在一出出或惊心动魄或浪漫风雅的戏曲中,王宽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这令他看人看事更多了几分包容,也增长了他的慈悲之心。

除了地位,王宽在戏曲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是备受业内人士认可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评价他“王宽虽然是豫剧生行演员,但他的戏路很宽,老生、小生或丑角都拿得起来。
王宽戏路宽,是一个难不倒的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也说他“功底扎实,唱做俱佳,表演身段有周信芳之风范”。(注:周信芳是上世纪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
02茶楼卖唱
虽然王宽在网络上不甚有名,但他在郑州当地,却颇为人所知。
不过,他在郑州出名,主要不是因为他豫剧唱得有多好,而是因为他常年在郑州的各个茶楼间赶场卖唱,时间久了,自然就被那些爱听戏的人们所熟知了。

2000年左右,已经退休的王宽因没有充足的资金去抚养他与妻子收养的六个孤儿,便选择了到茶楼卖唱。
那时候郑州的茶楼很受欢迎,把钱花在去茶楼上,也被人们视为非常时髦的消费方式。
用王宽自己的话来说,就相当于现在广受欢迎的娱乐会所。在那个年代,哪怕是北京的茶馆,都没有郑州的茶馆来得热闹。
王宽选择去郑州的茶馆挣钱,也是看中了它们红火的热度和高居不下的客流量。
可令王宽没有想到的是,在那会儿茶馆的舞台上,主要受喜爱的是年轻的艺人们,王宽这样年事已高的艺人,哪怕在戏曲行业里属于“大腕”级别的,也没有多少人捧场。

这种感觉,就像是当下影视圈里一些实力强劲的老戏骨,虽然也能被一些大制作的影视方邀请,演一些必不可少的角色,但因为流量赶不上小鲜肉,所以受到的关注并没有很多。
“我年纪大,拼不过年轻人,长时间点不上戏,人家看不起你呀……”
“别人说得可难听了。连个戏都点不上,还是名角呢……”
多年后的某次采访中,王宽回忆起最初入茶楼的种种情形,哪怕已经过去了很久,他仍然觉得心酸不已。
他还忆起偶尔想跟点戏的老板打个招呼时,对方都爱搭不理的样子。可以说,初入茶楼的那段时间,他不知受了多少白眼。

当时,王宽挣不到钱,一方面担心着孩子们以后怎么办,心中充满了忧虑;一方面对比着曾经的风光,心底滋生出巨大的落差感。
巨大的压力与委屈,让王宽数次在深夜里暗自落泪。男人的泪,从不轻易流,也甚少在人前流,只好独自消受。
或许是以往那26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王宽,让他更能承受人生道路上的种种挫折。不久后,王宽重振旗鼓,想出了应对的方法。
一方面,他变得更加勤快也更加积极,他时常骑着自己的那辆自行车穿梭在郑州的大街小巷间,只要收到哪个茶楼的召唤,他都随叫随到,既不会因为天气不好而作罢,也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而婉拒。

即便有时候已经收工完到家了,但只要有茶馆打电话通知他过去,他还是会骑上那辆常用的自行车,毫无怨言地向着目的地奔去,哪怕这一趟辛苦下来,只能多挣个几十块钱,他也心甘情愿。
孩子们也回忆说“爷爷每天晚上八点去茶楼卖唱,凌晨的时候才回来。只要有人点他戏,他就会立刻赶过去。”
另一方面,王宽也试着改善自己的戏曲表演,让它能更受到茶楼观众的喜爱。差几年就到花甲的王宽,开始拜师学艺,苦练“变脸”,这项充满了活力和激情的技艺,更能勾起人们的兴趣。

与此同时,王宽还另辟蹊径,将川剧和豫剧相结合,摸索出了一种更具有鲜明特色的表演模式。他的努力也的确颇有成效,点他剧目的观众逐渐慢慢增多。
王宽带着他的行头,往返在郑州的各个茶楼之间,熟知他的观众越来越多,他的名声自然也越来越响亮。
为了能多挣点钱,他完全放下了曾身为国家一级演员的骄傲,喜事、丧事,甚至是哭灵,只要能让王宽的收入增长,他都不假思索地接了过去。
哪怕这样多少会令王宽遭受到一些外界的非议,他也在所不惜。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想来,王宽也是秉持着如此信念,才能含辛茹苦地坚持卖唱十几年吧。

将孩子们踏踏实实地养育成人,是王宽执着的追求。
常年的辛苦、过度的劳累,令王宽病倒了好几次,其中三次他还被下了病危通知书。
可一想到那些可怜的孩子们,王宽还是咬着牙继续上台表演。有一年,疲惫不堪的王宽犯了心脏病,医生再三叮嘱他十天之内不能下床。
王宽顾念着孩子们,硬是跑到了天津赶场,只为多挣五百块钱,为了五百块钱,他连自己身体上的危机都不在意了。
这个阶段里他的表演,不只是出于自己对戏曲事业的爱好,更是为了救度那六个可怜的孩子。
《地藏本愿经》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正恰好体现了王宽这种舍己为人、经世济民的感人精神。

2016年2月14日,王宽被选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另外他还被载入了“中国好人榜”,德行之美名遍布天下。
2017年,王宽又先后获得了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这既是他荣誉的象征,亦是世人对他的赞誉!
央视对王宽的评价里,说到这样一段话,“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做了榜样”。
王宽用自己的付出与实践,不计回报地养育了六个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儿,给无数的中国人作了榜样。

他放下艺术家的身段,不畏人言地出现在各类茶楼、喜宴甚至灵堂之间,看似没了“面子”,实则升华了“里子”,他值得国人为他点赞,向他学习!
03结缘孤儿
说起王宽与孤儿的缘分,开始于1998年。
那年,王宽与妻子回淮阳老家探亲,遇到了年仅11岁的汪海波。汪海波的父亲早逝,母亲也有病在身,无力抚养孩子。
在汪海波生母的恳求下,王宽夫妇同意资助汪海波,并将其带走。这之后,王宽夫妇又先后资助了袁钱粮、汪文胜、汪文娜、汪欣仪等人。

王宽清晰地记得,在决定抚养袁钱粮之前,袁钱粮的奶奶,拄着拐棍、气喘吁吁地跟他两口子说,“王宽啊、淑荣,你可回来了,你可怜可怜俺,把这个孩子你们养吧。给他一碗饭吃,将来我死了我都忘不了你们。”
当时,孩子的奶奶恨不得给王宽下跪,王宽心里难受极了。
那年,袁钱粮也才9岁,王宽夫妇就扛起了将他资助至成人的大旗,还担负起了帮养其他五位孤儿的使命,不得不说是压力重大。
当年,王宽一口气解决了其中三个还没有辍学的孤儿的学费,他永远都忘不了,那三个孩子握着他的手抱着他,哭喊着说“可有人救俺了”的悲怮场景。

那一刻,他的内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
他也忘不了,最初见到那几个孤儿的时候,他们的脸蛋脏兮兮、衣服破旧不堪,不敢正脸看人的狼狈模样。
在他看来,那几个孩子这么可怜,如果任其这么发展下去,不知会走到什么样的地步,“前途太黯淡了、太黯淡了。”在一次CCTV的采访中,王宽痛心疾首地讲到。
刚开始,因为顾虑到自己家里还有一个患有渐冻症的外孙,王宽夫妇只好将汪海波带回了郑州家里,给在淮阳的其他四个孩子买了乐器,找老师教他们学习。
一年多后,留在淮阳的其他四个孤儿的爷爷奶奶也相继去世,王宽没法,只得将这他们也接到了自己那里。

此外,王宽还资助着老家一个和他外孙一样患有渐冻症的孩子,也就是说,除了他自己那位患有渐冻症的外孙,他们夫妇一共要为六位孤儿出钱出力。
家里的人口一下子多了好多,住嘛,挤挤也能凑合。但是日常的吃穿用度、生病、教育等又成了盘桓在王宽头上的巨大难题。
王宽几番思虑后,最终决定让妻子主内,照顾孩子,他主外,挣钱养家。自此,王宽十多年的卖场生涯,就此拉开了帷幕。
除了养育孤儿,王宽也时常带着妻子去老家公寓和福利院公益演出,夫妻俩还开办了艺校,为许许多多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教授曲艺,好让他们长大以后,能凭借一技之长不再受苦。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这十多年的努力,王宽一家人捐出的善款已超过了一百万元。
王宽的善举,也使得他成为了六个孩子们的最佳榜样。他们纷纷表示,“爷爷做了一辈子好事,我们要像爷爷一样,把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
对于王宽夫妇的养育之恩,孩子们也非常懂得感恩。
一次,王宽的妻子淑荣过生日,孩子们亲手写了祝寿卡片,还深情并茂地朗诵了出来,卡片中讲述了王宽夫妇抚养他们的不易。
当念到爷爷每回唱戏都挣不了多少钱,却能一次性给他们几百块钱时,淑荣感动得哭了。

淑荣自己也回忆到,有一次汪海波要回家割麦,她给了汪海波250块钱,其中150是交收割机钱,另外一百是生活费。
汪海波体谅爷爷奶奶的辛苦,100块钱的生活费,硬是省出了53块钱退给了王宽。
淑荣不理解汪海波是怎么省出这些钱的,一问才知道,汪海波回家收麦那几天都吃的方便面,喝的压水井里的水,就是为了减轻老两口的负担。
孩子们的懂事,令王宽夫妇潸然泪下。
多年的相处,让王宽夫妇跟这些孩子有了亲人般的感情,哪怕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即便亲戚好友多番劝说,老两口也没决定把孩子们送走。
“谁也不能欺负我的孩子,谁也不能贬低我的孩子,这是我养了十七年(的孩子)。这个感情,那是牢不可破的。”

现下,年事已高的王宽不再去茶楼抛头露脸,也更不会再为了钱去哭灵。那六个承蒙他照顾的孩子们,也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在王宽夫妇的带领下,学了乐器的孩子们时不时上街义演,也不仅是在传承王宽的公益事业 ,也是在传递王宽的慈善精神。
这些孩子,虽然比其他孩子较早地失去父母,但在王宽夫妇的教导下,他们的身体心灵都健康成长,幸福感很强,也愿意为社会作出贡献,王宽为他们感到骄傲。
03现状如何
今年的5月21日,《郑州晚报》的记者再次来到王宽的家里,只为听老两口叙述他们的近况。

记者去的那天,王宽家里正热闹。老两口亲生的儿女,和被收养的那六个孩子都来了,有几个孩子还带着他们的下一代一起来了。
可以说,现在王宽的家里是四世同堂,王宽也可以纵享天伦之乐,而不必再为生活忧心。
老大汪海波,现在是一名开出租车的司机。他娶了一位当护士的妻子,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老二汪文胜,现在开网约车。他的工作基本不用发愁,只是个人的情感问题还未解决。

老三袁钱粮则是一名外卖小哥,感情一直很稳定,已经有结婚的打算了。
老四汪雯是一家幼儿园的党政办主任,她的女儿都五岁了。
老五汪欣在一家文化传播公司工作,最近刚生了一个男宝宝。
孙子们有空就会回来看望王宽夫妇,当王宽夫妇遇到生疮害病的时候,她们也守候在旁,尽心照顾。
今年的王宽夫妇81岁了,精神依旧矍铄,如今,他已被任命为周口市淮阳区的政协委员。

他开心对记者表示道,“晚报(指《郑州晚报》)改版二十年了,这二十年,我们家变化非常大,孩子们长大成人,成家立业,他们没有忘本。作为大家长,我们要带好头,让全家人跟着走,还要继续为社会多做事、做好事!”
参考文献
1、《国家一级演员收养6名孤儿 为养家糊口茶楼卖唱16年》凤凰网
2、《豫剧团团长王宽:十载“卖唱”茶楼 撑起孤儿一片天》中国青年网
3、《王宽: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央视网
4、《王宽:茶馆里的国家一级演员》国际在线
5、《王宽:唱一曲人间“慈”话》中国青年报
6、《王宽:卖唱救孤》CCTV-13《面对面》
7、《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河南:茶楼里驻唱的国家一级演员王宽》央视网
8、《青春·恋曲|幸福路上阔步前行“王宽家”》郑州晚报 张翼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