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0年,一位56岁的失独母亲生了一对双胞胎,瞬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有人认为,这位母亲的做法有些偏激,如果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那么孩子的成长就成了问题,同时也会增加社会的负担。
也有人认为,如果保证孩子的日后生活,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近几年来,“老来得子”的话题一直备受争议,但在这位高龄、失独、再育的母亲身上,我又重新认识了这则话题的定义。
2
2008年,一位满头白发、瘦如枯槁的中年妇女来到了北京一家私人医院。
刚一进门,她就“扑腾”一声跪在了地上,对着医生连磕了三个响头。
她用带着哭腔的声音嘶吼到:“医生,求求你了,我必须生个女儿,没有女儿我活不下去!”
这个女人名叫郭敏,来这家医院之前她已经跑了无数个公立医院,其实胚胎移植的技术在那时已经成熟了,只是没有人愿意冒这个风险。
因为郭敏今年已经54岁了,按道理说,女人过了35岁就属于高龄产妇,别说胚胎移植了,就连正常受孕都是有风险的。
可眼下这家医院是她最后的希望了,为了能怀上女儿,她甚至放弃了尊严。
虽然郭敏的要求有些不可思议,但医生见她如此坚定,还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她做了检查。
结果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郭敏的子宫没有萎缩,总体来看是有生育可能性的。
可即便如此,胚胎移植成功的概率依然低于失败的概率,毕竟郭敏的年龄在那里摆着。
最主要的是,整个手术和后期治疗算下来大概需要6万块钱,放到那个年代,可不是笔小数目。
而且如果失败了,6万块钱就打水漂了。但郭敏却坚定如初,执意生个女儿。
那她为何要这么做呢?
其实这源自于3年前的一场“噩耗”
3
2005年11月22日,是郭敏永远忘不掉的伤痛,她的大女儿在这一天不幸逝世了。
当母亲的人对这种事情想都不敢想,可郭敏却亲身经历了失独的不幸。
郭敏的孩子叫做刘令辉,是她跟前夫生下的女儿,她的大半辈子都在围绕着孩子生活。
可惜夫妻俩的感情不和,无奈之下离了婚,郭敏便独自一人去往北京,那里的工资比她现在的多5倍,这些年来她挣的钱几乎也都用在了女儿身上。
郭敏的想法很简单,等在北京稳定下来,她就把女儿接过来。
后来,街坊邻居看她一直单身,就为她介绍了同为离婚人士的任先生。
任先生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两人第一次见面就看对了眼,这下郭敏终于找到了可以托付大半辈子的人,也算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郭敏是个会计,有着三四十年的工作经验,她很快就在北京站稳了脚跟,随后她就把女儿接了过来。
两人每天一起出门、一起逛街,到了下班的时间,郭敏就接女儿一起回家。
2003年,非典爆发,前夫打来电话想让女儿回去住一段时间,也避一避风险。
郭敏应了下来,她将女儿送上了火车,满心期待着下一次见面。
可是两人这么一别,就再也没机会相见了。
2005年11月22日深夜,郭敏被手机铃声吵醒,一看是前夫打来的,她瞬间感到了心慌。
“女儿出车祸了,已经离开了。”短短一句话,让郭敏陷入了漫长的沉思和痛哭。
她回到老家送女儿最后一程时,连揭开盖在女儿身上的白布的勇气都没有,那个往日里坚韧的母亲,瞬间变得软弱不堪。
从那之后,郭敏就像换了个人一样,她将头发剪得很短,还一夜白了头。
整日的沉默不语和肉眼可见的消瘦,让她现任丈夫任先生也不知如何是好。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某天的早上,那天郭敏在看报纸,她突然站起来激动地对丈夫说:
“我想再要个女儿。”
任先生听了非常吃惊,郭敏已经50多岁了,早已过了规定的受孕期,就算是能生,那么孩子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呢?街坊邻居又会怎么看?
可对郭敏来说,再要一个孩子就像是溺水的人抓住漂浮的木板一样,所以她不顾众人的反对依然要生。
任先生为了能让妻子重新找到生活的希望,只好答应了,可如此冒险的事没有哪家医院愿意去做。
好在郭敏比较坚持,最后找到了一家私立医院。为了保证胚胎的成活率,她接种了3颗,最后竟存活下来2颗。
2010年,任嘉彬和任嘉怡在北大第一医院成功降生,夫妻俩”老来得子”的生活便开始了。
4
孩子出生后,他们搬到了位置比较偏的昌平区租了个每月600元的小房子。
一家四口从早到晚都是热闹的景象,欢声笑语中夹杂着婴儿的啼哭声,这样的画面让谁看了都会嘴角上扬。
可现实问题也随之摆在了面前,如今老两口已经退休了,他们每月的退休金大概是4000元。
这笔钱如果用来养老还好,但支撑四口人的生活恐怕远远不够。
在这期间有不少邻居劝郭敏:“你老了孩子怎么办?趁孩子小把他给富贵人家收养吧!”
郭敏每次都会毫不犹豫地说道:“我自己的孩子自己养,人再穷也不能分开,只要人在希望就在。”
我们都知道抚养一个孩子有多难,很多年轻人在时间和精力承受不住的时候,往往会找自己的父母去带孩子,可郭敏老两口只能靠自己。
郭敏说:“这样的日子的确很难,但我不后悔,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从大女儿的事情上脱离出来。”
后来有位同样失独的母亲询问过郭敏,再孕真的会忘记曾经的伤痛吗?
真正的感受恐怕只有郭敏知道了,只是她每次将两个孩子哄睡后,都会拿出女儿唯一的照片看很久。
有句话叫做“祸不单行”,夫妻俩在外租房过了三年,任先生就突发脑梗住进了医院。
原本拮据的生活瞬间“揭不开锅了”,生活花销需要浓缩、丈夫需要照顾、两个孩子正在长身体。
所有的重任顷刻间都落在了郭敏柔弱的肩膀上,此后她的做法,不得不令人感到佩服。
郭敏凭借着会计师证找了8份兼职,每份每月给她200元左右,所以在原基础上她又多了1600元的生活费。而且做这些工作还不用出门,能一般照顾孩子和丈夫一边赚钱。
郭敏每天的生活节奏都异常的快,因为白天如果被别的事情耽误了,她晚上就要加班做账本,有时候她一晚就睡5个小时。
在郭敏的努力下,一家人的日子才慢慢好了起来,然而就在她眼中充满希望的时候,任先生却去世了。
那段时间郭敏的眼睛每天都哭得通红,白天吃不下饭、晚上也睡不着觉。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她弯了腰,也白了发,可她来不及悲伤太久,因为两个孩子还在等着她抚养长大。
同年年底,郭敏患上了腔隙性脑梗,她突然变得分外焦虑。如果她再有点什么事儿,幼小的孩子该何去何从?
她将兼职工作减到了5份,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养生和健康,这是眼下她和孩子最重要的事情。
郭敏说:“为了孩子,我也要努力活到100岁,看他们成家立业。”
可少了两三份工作就少了一部分收入,这些钱在北京生活的确是个大问题。
这时,郭敏就把会计师的本领用到了生活上。
她算过一笔账,目前每月的开销大概为:房租600元,孩子上幼儿园600元,奶粉钱400元......
只要够省,学会“断舍离”,并且保证不生病,那么日子依然可以过得安稳。
过敏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她每天5点多就要起床给孩子们准备早餐,7点左右准时出门送孩子们去幼儿园,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奔往附近的早市。
那里的菜是周围卖得最便宜的,郭敏每周五早上都会去,花个二三十块钱就能买够一周的菜。
至于肉类,她每个月也会花15元为孩子们买份排骨,花十几元买只草鱼,只不过需要分4顿吃。
每次吃饭前,郭敏都会吃一片降脂药,防止脑梗的加重。而且每一天的食谱,他都会提前一天准备好。
在每天不重样,并且荤素搭配丰富的条件下,两个孩子长得又高又壮,郭敏自己的脸色也红润了不少。
“我们生不起病,一块钱要掰成两半花,与其这样不如平日里多加营养,兴许还能活到100岁”。
郭敏老了,但她的心态永远青春昂扬。
2015年,昌平区城中村面临着拆迁,两个孩子又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新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了郭敏的面前。
生活的疲惫和折腾几度让她怀疑自己的选择,但每当看到长大的孩子,她的眼睛里又重新绽放出了光芒。
幸运的是,之前大女儿在北京朝阳区买过一套房子,目前被划分成某重点小学的学区房了,这是很多孩子拿钱都买不到的条件。
郭敏打算带两个孩子搬过去,其实这个房子她一直不敢去触碰,因为那原本是母女俩打算住进去过过二人世界的,可还没来得及装修就阴阳相隔了,这是郭敏一辈子的伤痛。
如今为了两个孩子,她拿出了生锈的钥匙,带着他们回到了空房子里......
5
在新家安顿下来之后,两个孩子就步入了小学的大门。
北京这个地方竞争力向来比较强,很多孩子从小就开始报各种补习班或者兴趣班,可郭敏的孩子只能每天按部就班。
任嘉彬曾经问郭敏:“妈妈,我们为什么不去上别的课?”
“因为我们没有钱,你们快点长大,以后挣钱了就可以自力更生了”。“自力更生”这个词,是郭敏时常给孩子们强调的。
自家的孩子没别人家的孩子过得好,郭敏自然心生愧疚,那时她之所以来北京打拼为的就是让大女儿过得舒心。
而如今她只希望两个孩子早点接受完义务教育,好早日学一门手艺,只要能赚钱并且平平安安的,就可以了。
“我想快点看到他们18岁的样子,也想知道他们成家立业后的模样。”
对郭敏而言,一家人的相伴比什么都重要,这两个孩子的到来,就是她的重生。
不过这个一生要强的女人,最终还是被生活压弯了腰。
放学的路上,郭敏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她从不带孩子闯红灯,而且一定要等到灯完全变绿的时候她才带孩子过马路,一切看起来都这么小心翼翼:
“孩子们慢点走,我们要避免意外才能活得更长远,再长的路慢慢走也能到终点”。
回到家后,郭敏掏出那枚生了锈的钥匙准备开门,在微弱的灯光下,她突然满脑子都是大女儿的身影......
6
近几年,大龄生育的问题一直让人很担心,像郭敏这样的情况也不计少数。
现实问题的确应该重视,父母离世后,孩子应该怎么办,能不能过得好?
郭敏的事迹被众人得知后也遭到了同样的质疑,但她那浑浊的眼睛里依然充满了坚定:
“我不后悔,其中的快乐与艰辛你们都无从得知”。
的确,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无论怎样,郭敏的身上都有一种“为母则刚”的勇气和力量,老来得子向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她却用自己的力量做到了“极致”,包括用尽力气的活着。
既然孩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就让我们为他们送去祝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