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月7日,两军对峙的中越边境之间,正在酝酿着一场惨烈无比的突击战斗。
21岁的回族战士马占福,与第一突击队的其他战士,在167高地的越军主阵地之下,整整潜伏了28个小时。
上战场之前,马占福就已经做好了浴血奋战、马革裹尸的准备。
在其中一份写给父母的遗书中,他这样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我是为了人民利益、为了祖国而战的,死也是无限光荣的。”
后来,他还对着录音机一连喊了26声“娘”。因为,他远在青海的母亲不识字。
7日上午11点左右,代号为“黑豹行动”的突击战斗结束。正值青春年华的马占福,将生命永远留在了南疆大地上。
但直到2012年,他的弟弟马占贵才代表家人来到了麻栗坡烈士陵园。
“三哥,我代表家人来看你了!”
出生贫寒,参军报国
马占福的老家,位于青海西宁市大通县。他们属于回民家庭,生活习俗与汉族大相径庭。
儿时,家人们都称呼马占福为“穆海迈”。他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儿女众多,使父母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与此同时,身为顶梁柱的父亲又患上了风湿关节炎。
每每发作,几乎疼得快要晕死过去。但年幼的马占福,还不能体会父亲的痛苦绝望。
后来他每次回想起来,都会责怪当初的自己不懂事。
父亲有病在身,经常会缺席集体劳动。如此一来,养家糊口的重任就落到了母亲的身上。
在马占福幼时的记忆中,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沿街讨饭。
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母亲走遍了附近的十里八村。面、麦子、剩菜剩饭,挨家挨户地都去讨一口。
迫于生计,马占福也当过一段时间的“小乞丐”。但半大小子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讨饭这种事说出去是很丢脸的。
他不敢去临近的村子,也不敢去大村子。每次走到村口,就耷拉着脑袋止步不前。
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却从来不点破。她照旧挨家挨户去乞讨,然后把讨来的食物都分给几个孩子。
但不管马占福如何降低存在感,只要出去讨饭就肯定会遭到别人的白眼。
“一路上经受了一生的艰辛,不知道多少人凌辱了咱们的人格,嘲笑了咱们的人生。”
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母子两个就只能顶风冒雨一路前行。因为,没有几户人家会收容“乞丐”。
偶尔有人于心不忍,会让他们在自家的屋檐下暂且栖身。对于马占福和母亲来说,那就是最好的待遇了。
所以即便许多年后,马占福也对于那段行乞的经历念念不忘。母亲的辛劳他都看在眼里,母亲的恩情,他更是一刻都不敢忘。
也正是因为如此,他下定决心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后来在好心人的资助下,马占福顺利就读了小学。
经过文化知识的熏陶,小小年纪的他树立起了保家卫国的远大志向。
正好在70年代末,他的大哥踊跃参军,胸前别着大红花光荣入伍了。
这一幕,深深地激励了马占福。他也要追随大哥的脚步,成为一名保家卫国的人民解放军!
高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马占福主动放弃了高考。其实以他的成绩,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是没问题的。
为此父母自责不已,总认为是自己不争气而拖累了孩子的前程。
但遗憾归遗憾,没有参加高考的马占福,已经确定好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参军入伍。
身高刚过1米6、体重也才45公斤的他,怀着一腔热血来到了当地征兵处。
但负责人一看这样的小个子,难免会对他有所轻视。夹在一群高高大大的壮汉中间,马占福也的确是不占优势。
不过好在最终的体检结果是合格的,而且他还是当地为数不多的高中生,这一点远远超过了很多人。
1984年元月,马占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他被分配至兰州军区第47军139师417团2营4连。
别着大红花,马占福在家人的殷切期盼下挥泪告别。他一边鼓励弟妹上进读书,一边也立下了考军校的目标。
而在新兵连,个子小小的他很快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一是因为不同寻常的饭量,二是因为刻苦努力的训练。
“没看出来啊,你这小小个子,一顿饭能吃五六个馒头呢!”
在战友们的玩笑声中,马占福总会不好意思地涨红了脸。
或许是因为小时候饿怕了吧,来到部队之后训练量又大,所以他的饭量和个子实在不成正比。
但即便个子不占优势,马占福在训练中却从不落于人后。他的刻苦表现,也都被4连的副连长郭继额看在了眼里。
“新兵连里,属他表现最突出。5发子弹一定要争取50环,投弹不仅和新兵比,还把老兵也比了下去。”
从早到晚,哪怕是午睡期间,马占福的身影也总是出现在训练场上。
他想用实际行动证明,个子小不代表着成绩差。既然穿上了这身军装,就得对得起它。
而在日常生活,马占福又是“最抠”的那个人。津贴补助通通寄回家里,唯一的兴趣爱好就是和家人通信。
就算母亲不识字,但他还是经常寄信回去,并且写了很多首赞美母亲的短诗。
而远在大通河畔的母亲,也对儿子望眼欲穿。每每收到马占福寄回来的工资,她总要一遍一遍地抚摸。
俗话说“自古忠孝两难全”,马占福选择了为国为民,就一定会对家人有所亏欠。
戍守南疆,参加突击
1985年12月,第47军接到了换防命令。面对贼心不死的越南侵略者,他们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守好南疆边境。
彼时的前线硝烟弥漫,炮火声不绝于耳,我军与越军展开了拉锯战,对各大高地进行反复争夺。
1986年年中,位于老山境内的167高地被越军重新侵占。与此同时,连绵不绝的炸弹也飞泻而下。
不仅有许多战士受伤,就连平民也无辜受害。
越军还在167高地上修筑了多重工事,并增派了一个加强连。种种迹象都表明,越军此次是来势汹汹。
而面对失守的阵地、枉死的战友和平民,我军战士纷纷请命,痛击侵略者。
马占福也不例外,他时刻准备着冲上前线、保家卫国。
但一众战士并没有等来上战场的命令,反而接到了回家探亲的指令。
在这道指令的背后,马占福似乎猜到了一点什么。如果想心无旁骛地上战场,那在此之前一定要再见亲人一面吧。
他利落地收拾完行李,就登上了回青海的火车。
早已年迈体弱的父母,看到许久未见的三儿子后喜极而泣。一家人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了一个团圆饭。
而马占福,也吃上了心心念念的手抓羊肉。那是家乡的味道,是母亲的味道。
不过探亲假只有6天,他必须尽快赶回前线。为了弥补对父母的亏欠,他在那几天时间里没日没夜地干活。
临行前,他向村委会借了80元,打算给父母都置办一套新衣裳。
而夹在新衣裳里的,还有一封遗书。
战场无情,刀枪无眼。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也无非是舍身成仁、为国捐躯罢了。
“有战斗就会有牺牲……请爸爸妈妈不要悲伤,儿为国牺牲是光荣的事情……”
回归前线之后,马占福将私人情感深藏心底。这其中,也包括他那段聚少离多的恋情。
远在许昌的恋人,视马占福为自己的英雄。她也通过书信往来,表达了自己炙热的情感。
等到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就是他们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新开始。
1986年年底,为了挫败越军的嚣张气焰,上级决定组建第一突击队。
消息一出,战士们纷纷主动请缨。人人都争先恐后去当那个“第一人”,人人都将生死置之度外。
而当时的马占福虽然没有入党,但他从来都以党员的标准鞭策自我。
他写下了一篇言辞恳切的请战书,请求入选突击队,请求担任第一爆破手。
但他的这个请求被拒绝了,原因有三。
其一身材矮小,恐不能适应严苛的突击训练;其二不是共产党员,恐思想上不达标;其三没有荣获军功章,没有重大突出的功绩。
而且,此次上级的指示是“好中选优,强中选精”,只需要31名队员。
被拒绝的马占福没有气馁,他多次写申请表决心,希望上级能给他这次机会,也让他为祖国、为人民做出一丝贡献。
如此诚恳的决心,打动了突击队队长、也就是原4连副连长郭继额。
他在会议上为马占福慷慨陈词,细数其入伍以来的种种优异表现。
“身体素质,也不是能不能参加突击队的主要条件。没入党,不代表着他在思想上没达到入党的条件。同样的没有军功章,也不代表人家没有立功的表现呀!”
郭继额的一番话,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其余熟悉马占福的人,也都很钦佩他在阵地上的表现。
身先士卒、甘于牺牲,他绝对担得起这八个字。
经过大家的一致推荐,上级批准了马占福的申请。他光荣地成为了突击队的一员,但被列为了二班一组的第二爆破手。
得知这个消息后,马占福又一次找到了郭队长。他的目标,是第一爆破手。
不管战场如何凶险,他都有自信完成这项任务。
“假如战场上需要一个人去牺牲,那就应该是我。”
看着眼前这个刚刚20岁的小伙子,郭继额没忍住红了眼眶。如此稚嫩的年纪,却有着如此崇高的奉献精神。
最终,马占福如愿成为了第一爆破手。
突击战斗定于1987年1月7日上午7点开始,代号“黑豹行动”。
按照惯例,一众战士都提前留下了自己的遗书。1月4日晚,第一突击队已经做好了战前准备。
大家众志成城、情绪高昂,但一向积极的马占福却不见了。二班班长李国胜找了许久,才在营帐里找到了他。
可一眼望过去,马占福却伏在弹药箱上哭泣。眼看着就要上战场了,难道他是退缩害怕了吗?
郭继额得知情况后立刻火急火燎地赶来,他蹑手蹑脚地走到马占福的背后,终于明白了他哭泣的理由。
原来马占福还在写遗书,给哥哥写完又给父母写。写着写着,他的眼泪就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了。
“在做出参加突击队这么大的选择之前,没有和妈妈商量……亲爱的妈妈,您是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个道理的……”
“我为能在青春年少之际参加保卫南疆的战斗,去接受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而感到十分光荣和自豪……”
一字一句,都寄托着马占福对父母的思念,同时也表达出了他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
血洒南疆,绝无悔心
1月6日凌晨,第一突击队接到了战斗命令,全体队员举行宣誓仪式。
在宣誓仪式上,有人拿来了一台收音机。大家挨个抱着收音机,录下了想对家人说的话。
而此时的马占福,最放心不下的人就是自己的老母亲。脑海中思绪万千,到嘴边却说不出来。
最后,他抱着录音机一连喊了26声“娘”。铁骨铮铮的汉子,喊着喊着就红了眼眶,其他队员也都潸然泪下。
擦干眼泪后,31个身影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高地。他们抱着必胜的信念离去,同时也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各班队员按照指定位置进入阵地,马占福等人潜伏的地带,就在越军主阵地十米开外。
众人屏息凝神,紧紧抱着手中的机关枪、炸药包和爆破筒等。
看着不远处的敌军和层层设防的工事,马占福再次请缨:“队长,等下我要第一个冲上去,让我为战友们开路!”
28个小时之后,1月7日7点整,我军炮兵部队开始了自卫反击,这也是突击队的进攻指令。
炮声响起的那一刹那,潜伏多时的队员们高喊着冲上了167高地。
二班班长李国胜带着马占福,还有其他三名队员,率先朝着预定的敌目标冲去。
当时阵地上烟雾弥漫,五米开外根本看不清任何东西。
但马占福凭借着自己瘦小的身材快速跃进,又在队友的掩护下,顺利绕到了敌四号目标的背后。
他找准时机避开越军的火力点,匍匐着来到了工事南侧,毫不犹豫地将两枚手榴弹甩进了石洞内。
紧接着又把一个炸药包塞了进去,在拉开导火索后迅速翻滚撤退。
“轰”的一声巨响,敌四号目标被拔除了,洞内的几名越军也悉数毙命。
与此同时,李国胜也拔除了敌三号目标。众人仿佛心有灵犀一般,继续往前奔去,因为前方还有许多障碍点。
但这时,越军的暗火力点瞄准了马占福。他的腹部连中数弹,一截肠子露出了体外。
队友们想上前为他包扎,但马占福以手势严厉制止。不能因为他一个人而打乱战略部署,这点小伤他自己可以应对。
马占福强忍剧痛把肠子塞了回去,又拿出急救包胡乱裹了几下。豆大的汗珠止不住的往下滴,但他仍然匍匐着前进。
一路上,碎石与蒿草都映出了一道殷红的血迹。罪恶的火舌再度向他袭来,这一次马占福头部中弹,当场昏迷。
没过多久他醒过来了,而敌人的暗火力点还在疯狂扫射,后续队员们前进的道路被死死压制。
马占福知道,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拔除这个暗火力点。
他一点一点地往前爬去,在距离越军射孔还有两米远的时候,他猛然一跃,将自己完全暴露在了越军的视线中。
紧接着,他将早已拉燃的爆破筒塞进了射孔中。但越军怔愣了一两秒,反应过来后立刻把爆破筒往外推。
这时,马占福视死如归般的用身体堵住了射孔,回头朝着李国胜大喊一句:“班长……”
他或许还有想说的话,但已经没有机会了。李国胜眼睁睁的看着暗火力点爆炸,也眼睁睁的看着马占福壮烈牺牲。
我军成功夺回了167高地,在收殓队友遗体时,他们发现马占福的右手食指和无名指上,还紧扣着拉火环。
同年4月,马占福被授予“黄继光式的战斗英雄”称号,被追认一等功,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他把热血洒在了南疆大地上,牺牲后也长眠于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
组织上带着他的遗书、遗物,还有那台录音机,怀着沉重的心情去到了大通县。
而彼时马占福的母亲,因为生活无以为继正在街上乞讨。她看到了穿军装的人,却没有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儿子。
那一刻,其实她的心里已经明了了。看不懂遗书的她,一遍一遍地听着儿子喊“娘”的声音。
那是马占福留给她的,最后的声音。
但由于路途遥远、经济拮据,她连去儿子墓前祭拜一次都做不到。
一个远在青海,一个远在云南。一个母亲永远等不回自己的儿子,一个儿子再也没有找到回家的路。
后记
在马占福牺牲以后,他的母亲又把小儿子马占贵送上了战场。退伍之后,马占贵和哥哥一起赡养年迈的母亲。
在政府的帮助扶持下,一家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远在云南的马占福,是他们心里永远的痛。
对于没能给三儿子扫墓这件事,母亲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离世前,她又拉着小儿子的手反复叮嘱。
“一定要去你哥哥墓前看看,带一抔土回来洒到我的坟头,让你哥哥记得回家的路。”
2012年,马占贵终于了却了母亲的遗愿。时隔25年后,他再度见到了那个年轻的三哥,一时之间痛哭不止。
照片上的马占福,还是那样的意气风发。他的生命,停留在了最美好的年纪。
“三哥,我代表家人来看你了!”
在弟弟的引路下,相信马占福已经找到了回家的路。去时少年身,归来仍是少年魂。
他短暂的一生被载入了历史,被千千万万的人铭记在内心当中。
正所谓“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英烈永垂不朽,功绩与世长存。
参考资料
[1].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当代“黄继光”——马占福》
[2].凤凰新闻,《对越自卫反击战老兵回忆战友马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