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抬出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骤变:有人要死了


出场职业放牛娃,无关系,无背景,吃尽人间苦楚,终成一代帝王,缔造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
其人之名讳想必熟知历史的人物早已耳熟能详。

朱元璋,一个拥有无数传说的帝王,民间有言:朱洪武任天子一十三载,风调雨顺。
按照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的理论,朱元璋乃实至名归的天选之子,因此才能收获这样一幅四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盛世图像。
01洪武盛世的由来
其实实际情况是他的体民爱物、兢兢业业和对贪官污吏杀伐决断,使得大明王朝出现了洪武盛世的局面。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后,百废待兴,中原地区因为战争十室九空,荒芜的土地上长满杂草。

为山西一带因为战火少有波及,因此人烟稠密。
为迅速促进中原地区的发展,轰轰烈烈的洪武移民浪潮掀开了帷幕。
据言向来安土重迁的百姓在洪洞县大槐树下用石头将小脚趾指甲盖砸碎。
所以今日许多河北、河南和山东一代的百姓看到有人和自己同样有两块指甲盖后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千年前的一次大移民。

而这次的移民的政策绝非朱元璋空穴来风,原因之一就始于建国之初的一次科举考试。
02大开科举
武官马上定乾坤,文官太平安天下。
在逃亡蒙古高原的北元残余势力被开国将领蓝玉等人剿灭后,明朝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国家建设网络英才。
网络英才的方式自古以来千千万万种,汉朝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有九品中正制,各种制度在初始阶段都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可是发展到后来逐渐变成了权贵们的工具。
直到隋朝,科举制制度的出现,科举制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条跨越阶层的路途,使得上层和下层之间的流动成为可能。
英俊沉下僚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朱元璋起身底层,深知百姓苦难。极度痛恨贪官污吏。

为了选拔一批爱民如子的官员,他开始精心地设计考题。
考试必然得有参考书目,参考书目还必须得跟老朱家有关系,他想到了宋朝时期的大儒朱熹。
同为朱姓人家,从此朱老夫子的著作就成为了考生的必看书目,当然他的书也位于当时大明王朝销售量第一名。
这就是政治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的影响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料。

朱元璋毕竟不是守成的皇帝,他有自己的盘算和考虑,在大开科举之后,按照唐武则天留下的规矩,须得进行“殿试”。
殿试,顾名思义,就是在皇帝办公的大殿进行考核,皇帝亲自拟考题,看一看下属有没有收受贿赂的情况。
《宰相刘罗锅》里提到过一次收受贿赂的情况,录取的考生,登记表上的年龄是正值壮年,结果却是一白发苍苍的老翁。
这就是腐败,一旦腐败从这儿滋生,大明王朝将会在不久后不复存在。

朱元璋常常自比为汉高祖刘邦,但是他比汉高祖更胜一筹,对于权力的把握凌驾于其之上,宰相制度就是他的手下被废除。
由此那位被他杀掉的胡惟庸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考生们畏惧着帝王的威严,低首等待着他的考核,朱元璋一反常态,他没有按照历朝来制定的规矩拟定考题。
而是命人抬出三筐稻谷,众大臣大多数露出不解的表情,考生亦是不解。

唯有刘伯温走向前去看了一眼稻谷,心中顿时明白皇帝心中所想。
但是他只是露出一个惊恐的表情,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
结果果然如他事先预料的一般,考生们不知所措。
他们可以之乎者也做些文章,口中说些歌功颂德的言辞。
但是皇帝的考题却是评判这些稻谷。

其实这些稻谷来自于大明王朝的三个地方:扬州、太仓、军仓。
其中扬州为大明王朝迅速崛起的典范,乃全国之榜样,时任扬州县令的乃刘伯温的学生名杨宪者。
此地稻谷粒粒饱满,一派丰收气象。
再看太仓,明显有以次充好的嫌疑,其中有些稻谷还生出霉斑。

军仓送上来的稻谷处于最下乘,稻谷中还掺杂了一些异物,明显这是通过这些东西来增加重量以满足规定。
可惜这些考生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几乎都来自于江南的富贵人家。
他们担任官职的之后的后果就是权力和金钱结合,岂会考虑百姓的死生呢?
这是其一,还有一点令刘伯温感到恐怖的地方是这些考生尽数来自于江南地区。

那么北方学子何在呢?
刘伯温之前在看到发出的考生榜后,就发出一句叹息:“有人要死了!”因为他早已从榜单中看到了这个问题。
而他的话语早就被锦衣卫传递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也陷入为难的境地,毕竟大明王朝乃天下学子之大明王朝,这是大明王朝是第一次科举,录取学子悉数来自于江南。

北方学子会做何解?
难道北方不是大明王朝的疆域,势必会给刚刚成立的政权带来不稳定的因素。
朱元璋找来刘伯温,刘伯温提出早就想好的主意,说道:“北方考生长期处于战乱,学识修养自是不如南方学子。不如为北方学子重开一科,称之为北方恩科。”
幸好是这一建议,使得需要稳定局面发展民生的明朝得以安稳度过这一危机。

而因为南方学子不辨五谷的弊端,使得朱元璋一度放弃科举制,而根据实际的情况从天下选举适合的人才到地方任职。
这就是朱元璋为什么能开创洪武盛世的原因,历史记载朱元璋每日里工作到很晚,是一位典型的工作狂。
甚至为了使得大明王朝千秋万代,他留下一本《太祖实录》使后世子孙学习。
可惜后代的不肖子孙在安逸的生活中没了祖先的兢兢业业,反而多数帝王选择了消极怠工,使得大明王朝的吏治也没能幸免进入腐败的行列。
内容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