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作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他辅佐朱元璋多年,在为朱元璋谋划主意上立下不少功劳。甚至民间都把他的功绩归功于诸葛亮转世。
刘伯温的预言有多准呢?他甚至可以与诸葛亮齐名,诸葛亮想必大家都知道,他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军师,以足智多谋著称。而刘伯温作为明朝的奠基石,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
有人说他懂得算命,知道世间一切事情。但是自然也是有人不信的,想挖开他的坟墓看一看。在顺治年间就有一位王爷,想要挖开刘伯温的坟墓看一看,在看到墓中石碑之后,大吃一惊。
神机妙算
如果说唐太宗的明镜是魏征,那么刘伯温就是明朝朱元璋的一块明镜,他在做人治世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且善于严惩贪官。他对百姓以礼待之的百姓,都十分爱戴他。
刘伯温在朱元璋起义后几年,便以谋士的身份加入他的营帐之中,并且逐渐受到朱元璋的重视和器用。他在文化造诣上也有所成就,明初诗文三大家就是刘伯温、宋濂与高启。
刘伯温可以说为朱元璋打江山而出谋划策,朱元璋多次称赞刘伯温为他自己的得力助手左膀右臂,从这我们便可以看出刘伯温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有多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他那个充满着谋略的头脑。
在明朝建议的时候,朱元璋本想给他以宰相之位,但刘伯温深知功高盖主并不是一件好事,他推脱了朱元璋的好意,且并不与功臣自居。后来他与丞相胡惟庸等人意见不合,便自请告老还乡。
当然在他临走的时候,刘伯温的好友徐达舍不得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刘伯温见到好友对自己如此上心,深受感动。于是便告诉了徐达一个预言。这个预言是什么呢?
刘伯温对徐达说,你我兄弟20载,如今兄将离去,唯有一言望弟切勿谨记,今年冬月庆功楼上,寸步莫离帝身。徐达对这番话百思不得其解,但既然是他的好友神机妙算刘伯温所说,他也点头答应了。
没想到那年冬月真的就开了庆功宴,朱元璋在庆功楼上宴请各位大臣。徐达想到了好友所说的话,他以为在那一天会有人想刺杀皇帝,故寸步不离身地紧跟在朱元璋身后。
朱元璋在向众人一一敬过酒以后,看了李善长一眼,说自己想要去小解便与李善长一起下楼。徐达一看朱元璋想要下楼,便口里喊着有事要奏,紧随其后跟着皇帝下了楼。
就在朱元璋下了楼以后,有人撤去了楼梯,随后一把大火烧了起来,那些在庆功楼上的大臣除了李善长和徐达无一幸免。可怜了那些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功勋,几乎无人生还。
刘伯温的料事如神救了徐达一条命,他作为朱元璋僚中一名军师,平时嫉恶如仇深知自己得罪了许多人,便急流勇退自请告老还乡。他这一举动无疑是想大隐隐于市,谁叫他名气太大竟被民间传得神乎其神。
结局
在刘伯温隐居两年后,他被老百姓们传得神乎其神,甚至有说他是天上神仙下凡而来的说法。这就引起了他昔日政敌和皇帝的猜疑,无法避免地被他们所嫉妒和忌惮。
洪武六年,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今日朝堂之上,胡惟庸就是刘伯温的敌人,在得知他被民间传得神乎其神后十分嫉妒,便开始污蔑他。胡惟庸上奏说,刘伯温想要把一块宝地当做自己的坟墓。
这块宝地也就是被胡惟庸称为有王气的一块地,古时候人认为,帝王之所以能当帝王,就是因为他有龙脉。而刘伯温找到了这块龙脉之地,就是想要自己成为皇帝,这可是杀头之罪呀。
朱元璋听说以后十分震怒,下令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也是诚惶诚恐,亲自去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并自请留在南京。在后来胡惟庸上又称向后,刘伯温更是忧虑不堪,最后郁郁而终。
刘伯温在南京的时候,曾经因为疾病而十分难受。胡惟庸便请了太医给他送了一些药过去。而刘伯温在吃完这一些药以后,病情更加严重了,在之后便去世了,民间便有传闻是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
事实是如此,我们现在也不清楚,但是据说刘伯温在死前曾预言胡惟庸一定会倒台,到时候自己一定会平反昭雪,没想到5年后胡惟庸真的就倒台了。又过了10年,刘伯温果然被平反了。
刘伯温墓
刘伯温之所以被人们传得神乎其神,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看人很准且料事如神。当时他跟着朱元璋起义到朱元璋建立朝代的时候,他便料到这个大明皇帝一定不喜欢功高盖主,便自请离去。
果然在这之后,朱元璋便以庆功为由,将那些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全部烧死。刘伯温真不愧是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的再世诸葛亮。
那么有人会不相信他的料事如神吗?还真有,后来清军入关以后,顺治年间有一位王爷,他就不相信刘伯温会如此料事如神,便想叫士兵挖开刘伯温的坟墓查看一番。
对刘伯温早有耳闻的王爷命令自己的手下,挖开刘伯温的坟墓。他以为里面会躺着什么东西,没想到里面竟然埋着一块石碑。清兵上前查看却被惊得浑身直冒冷汗,这石碑上刻的是什么呢?
石碑上面写着“顺治三年春,开我坟”,而当时刚好就是顺治三年的春天。这些人被吓得,赶忙丢下手中的工具,慌忙禀告王爷。王爷也被吓得不轻,后来那些挖开刘伯温坟墓的人竟然都病死了。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立下不少功劳。在朱元璋宴请群臣时,他以自己敏锐的感知明白这是一场不简单的宴席,大多数同样都是纯金做的酒具,开国老臣却是瓷做的。
瓷杯底部还印着,建隆官制四个大字。这个年代就是当时宋太祖建朝年代,他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妇孺皆知。再一看瓷杯,与辞同音,这是朱元璋在变相地告诉这些大臣辞官归田。
只可惜除了后来刘伯温多次上奏,请求卸甲归田以外。那些大臣只能在酒精的刺激下,各个醉生梦死,压根没有考虑到这一层上,也就无法善终。这也就是智商决定了你能爬多高,而情商决定了你能走多远。
内容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