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刘伯温临终前告诉儿子:9代后刘家会出一位奇才,百年后预言成真



三连一下,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从这句古语我们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才能不在诸葛亮之下,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但可惜他所效忠的君主朱元璋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
即使他为大明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也没能落得个善终,在临死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后刘家必然没落,但9代之后刘家将会出现一位奇才。
元朝末年,浙江青田诞生了一位奇才,他就是刘伯温。他自小就展现出了与同龄人不同的才能,6岁熟读四书五经,8岁七步成文,12岁就考中了秀才,当地人人称他为神童。14岁的时候他就把儒学大作倒背如流了,教他的先生曾多次公开说,刘伯温长大之后必然会有一番大作为。
刘伯温长大之后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由于才华出众,他在当地的威望很高,但在封建社会要想取得一番成就,除了造反就是科考了。熟读圣贤书的刘伯温自然是看不起造反的,于是他选择参加科举考试。

在23岁的时候,刘伯温就考中了进士,可元朝政府内部奢靡腐败,尤其是看不起汉人,所以虽然考上了进士,但是刘伯温一直都被闲置在家。在他26岁那年,才被朝廷正式任用,政府给了他个一正八品县丞的官职,简单来说这个官职就是县令的秘书。
虽然官不大,但刘伯温还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毫无怨言,他在位期间,县衙内部的官员腐败状况有了极大的好转,冤案错案也得到了平反,当地的很多豪强地主也被惩治了。
被压迫多年难得迎来这种干实事的好官,百姓们对他极为爱戴,但在封建社会,豪强地主的利益和普通百姓的利益是自然相对的,他维护了百姓的利益,自然就会触动这些豪强地主的利益。
很快,他遭到了这些人的诬陷,虽然上级信任他并没有真的处罚他,但还是有不少官员排挤他,一怒之下他辞官返乡。
当时朱元璋揭竿而起,手下急缺人才。他听说了刘伯温的大名,认为他正是自己寻找的可用之人,于是便去拜访刘伯温,希望能够请他出山。虽然在朝廷里遭到了排挤,但熟读圣贤书的刘伯温,对造反这件事还是心存芥蒂,不过在朱元璋的多次请求下,他还是选择出山。

刘伯温一心一意辅佐朱元璋,为大明的建立扫除了很多障碍,最终他们终于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王朝,可坐在至尊宝殿上的朱元璋早就不是那个为请他出山多次拜访的好兄弟了。
在政权稳定后,朱元璋让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这个官位主要是来监督百官的,自然而然就处于众臣的对立面。刘伯温也深知朱元璋的用意,对此他表示理解,毕竟身为帝王一定要把权力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最在意的就是君权,但当时的将士们已然在战场上厮杀惯了,什么规矩伦理,他们可不说这些,但刚刚建国要想把兵权夺回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当时的朝堂上经常会出现武将压制文臣的局面,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刘伯温便会扛下所有的压力,以一己之力对战群雄来维持整个朝堂的平衡。
渐渐的刘伯温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朱元璋的引导下,开国大臣们互相猜忌怀疑,冲突不断,最后在胡惟庸等人的诬陷下刘伯温又一次对官场失望,辞官回乡。
多年的辛劳让刘伯温身患重病,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临终前,他占卜了一卦,对儿子说出了那番话。他的儿子并未当真,以为只是父亲的气话。
在刘伯温死后,他的儿子也被胡惟庸等人杀害,刘家子孙要么被下了大牢,要么被发配到了边疆,直到嘉靖年间,他的第9代孙刘瑜才重新进入朝堂。

这个刘瑜和刘伯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时嘉靖皇帝刚刚继位,文武双全的刘瑜刚进入朝廷就得到了重用,为嘉靖皇帝坐稳朝堂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随后他奉命彻查有关先祖刘伯温被诬陷一案,最终查明真相,得以为刘家平反,刘伯温的爵位也被嘉靖皇帝恢复,刘瑜得以承袭爵位,刘家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
伴君如伴虎,帝王之心难以猜测,纵观刘伯温的一生,为元朝他鞠躬尽瘁,最终落得个遭人猜忌,为大明他死而后已,无数次的出谋划策,无数次的沙场厮杀,但最终落得个家破人亡。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