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军在彭城兵败西撤时,陈馀也已察觉到张耳并没有死,便立即背叛了汉王。
奇阶曰:陈馀是贤士,他受不了别人的欺骗,这个老滑头刘邦竟然骗我!
刘邦还是个窝囊废,几十万诸侯联军被这个无能的统帅给葬送了,我是一时糊涂,竟然相信了他的鬼话,我的失察也给赵国造成不少的损失啊!
这样的大骗子,还是远离得好!
陈馀从心底里就再也看不上刘邦这个老流氓,所以他毅然决然不鸟汉国了!
陈馀剧照
韩信平定了西魏国以后,就派人向刘邦请求增兵三万人,愿用这些兵力北进去攻克燕、赵的领地,向东去攻打齐国,往南断绝楚军的粮道。
汉王准许了他的请求,并派张耳与他一起领兵东进,往北去攻打赵国和代国。
奇阶曰:前面韩信灭魏时,曹参、灌婴作韩信的副将,一方面帮助韩信,一方面监督韩信。
其实韩信一直是“光杆司令”(他没有自己的人)而已!
现在韩信要发兵攻打赵国,汉王刘邦把陈馀本来的忘年交、现在的死对头张耳给派过来了!
一方面,张耳了解赵国的国情、地理、风土民情等,可以做向导,也可以做舆论宣传;另一方面,刘邦也是用张耳监督韩信,在一定程度上拦阻韩信自立为王的可能,因为张耳本是常山王,他不会容许韩信在赵地称王的。
或许以张耳跟刘邦之间的老交情,刘邦许诺张耳,打下这块地,封你做赵王。
张耳去督军,肯定是有甜头在先的,后来刘邦也确实把赵地封给了张耳。
当然,张耳的主要用处是安抚赵地的百姓,实权还在刘邦那里。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击垮代军,在阏与(山西省和顺县)抓获了代国的相国夏说。当韩信攻破西魏、代两国后,汉王立刻派人征调他的精锐部队去荥阳抵御楚军。
张耳剧照
奇阶曰:代国的国王是陈馀,本来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时,让原来的赵王黄歇作代王,等到陈馀打败并赶走常山王张耳以后,陈馀从代地把赵歇迎回邯郸,重新做赵王。
为了报答陈馀的重新拥立大恩,黄歇让陈馀作代国国王,但是陈馀对赵王这边不放心,因为刚刚复国,形势不稳,他想等到赵国这边各方面都平稳了再去代国,代国那边临时交给丞相夏说主政。
夏说是个文官,不懂军事,等到陈馀听说韩信已经过了河东,灭了西魏国,赶紧通知夏说前来驰援,夏说的军队与汉军在阏与(赵奢一战成名的地方)发生遭遇战。
夏说哪里是韩信的对手,首先他的军队人数就不多,再者,对方可是兵仙,夏说没有悬念地被韩信击败并生擒。
韩信剧照
汉朝建立以后,有一次刘邦跟韩信聊天,刘邦问韩信,将军您看我最多能带多少兵打仗呢?韩信说,大王您能带十万兵。
刘邦又问韩信,将军您呢?韩信说,多多益善。
刘邦就反问韩信,我只能带十万兵,你呢越多越好,那你怎么在我的掌控之下呢?
韩信说了一句非常巧妙的话,虽然不失吹捧的成分,但也基本上是事实。
韩信说,大王您不善于将兵,但善于将将!
刘邦听完哈哈大笑!
刘邦剧照
这一次,当韩信靠着自己的军事天才,顺利地灭了西魏国和代国以后,汉王刘邦立刻收了他手下的精兵,调到荥阳前线为己所用。
史书上都没有记载韩信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这样呢?
韩信只是一个军事指挥官而已,没有实际的人事权。
换句话说,他只是只有军队指挥权的极低配统帅而已!
大将军的名号是实的,大将军的权力汉王只给他一小部分。
为何刚打了胜仗,赏赐还没有发下来,汉王刘邦就把韩信的精兵给抽走了呢?
一个是荥阳前线战事确实紧张,需要韩信这边的军队支援,更何况,韩信带的兵都是刚刚经历过战场洗礼的精兵!
再一个,汉王刘邦对韩信始终处于提防状态,虽然韩信的身边有灌婴、曹参等汉王的亲信,但是刘邦仍不是完全放心,他生怕韩信在汉军中建立过高的威望,尾大不掉。
韩信每打一次胜仗,汉国的战略合围计划就向前推进一步,但是韩信的威望就强化了一层。
对刘邦来说,胜仗必须要打,不然自己跟项羽就分不出胜负,但是一旦打了胜仗,韩信就会多一些荣耀,这很矛盾!
一方面不用韩信,他刘邦就没有拿下北边几国的更大把握,另一方面,就算是拿下北边几国来,这个荣耀、主权该是我的,不能分给韩信这小子,所以汉王刘邦对韩信始终不放心。
韩信知道汉王的想法吗?应该知道一些,但他还是没有看透汉王刘邦,不然,他不会在后来灭了齐国以后,战略大失策。
这回抽调韩信手下的精兵,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