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食其从西魏国平安回到汉军大营,将魏王豹不愿意归附汉国的想法跟汉王说了一下。
汉王便问郦食其道:“魏国的统帅是谁呀?”郦食其回答说:“是柏直。”汉王道:“这是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怎么能抵挡得了韩信!”
又问:“骑将是谁啊?”郦食其答:“是冯敬。”汉王说:“他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贤能,却也无法抵抗灌婴。”
接着再问道:“步兵的将领又是什么人呀?”郦食其说:“是项它。”汉王道:“这个人抵挡不了曹参。我终于放心了!”
韩信也问郦食其:“魏国不会用周叔作统帅吗?”郦食其答道:“用的人确是柏直。”韩信于是说:“一个不成材的娃娃罢了!”随即进兵魏国。
刘邦和郦食其剧照
奇阶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郦食其出使西魏国,不但是劝魏豹归附汉国,也是去刺探西魏国的内幕信息,虽然他没有成功地说服魏豹投诚,但还是带来了很有用的军事情报,这一行还是很有收获的。
公元前205年八月,汉王任命韩信为左丞相,攻打魏王。魏王豹把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
因为蒲坂是进入西魏国的交通要塞,这一点大家都明白,但是魏豹忽略了一点,敌人不一定在这里过来跟你硬碰硬,他也可能走别的路攻打你。
当时汉国这边对西魏国的军事部署了如指掌,但是西魏国对汉国的军事安排却一无所知!
西魏国在明处,汉国在暗处,暗处的打明处的好打,明处的防暗处的难防。
再者,魏豹对韩信应该是没有多少了解,就是了解,也一定看不上这个贫民出身的无名小卒。
所以,从一开始,西魏国从战略上就失败了!
韩信打仗基本不硬碰硬,他善于用计,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让别人摸不着头脑,用自己的优势去攻击敌人的劣势,变被动为主动,以逸待劳。
这一次,韩信在蒲坂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渡河,这是虚张声势,让魏豹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蒲坂这里。
而汉国的隐蔽部队却向北出发到了夏阳,魏豹多大意!他竟然没有在夏阳城东边的龙门渡口布防!
汉军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非常顺利,然后偷袭魏国旧都安邑,切断了蒲坂渡口与首都平阳间的通路。
魏王豹惊慌失措,带领军队迎击韩信。
九月,韩信进击并俘获了魏豹,将他押解去荥阳,全部平定了魏地,设置了河东、上党、太原等郡。
盆瓮
奇阶曰:当时汉军人数和西魏军人数相差不大,那西魏军怎么这么不经打,并且西魏国怎么着就被韩信一下子给灭国了呢?
想当年,秦灭六国,可是历经上百年的功夫!
即便是战国七雄里面国土面积最小的韩国,也基本上撑到了最后,怎么那个时候军事力量强大的秦国灭一个国家这么费劲,而现在汉国灭西魏国竟然这么容易呢?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心还没有整合起来,国有其名无其实。
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搞意识形态宣传,搞民生建设等等,老百姓对这个没有什么根基的政权还没有多少认识,也没有得到多少好处,也就没有多少拥护了!
魏豹剧照
汉朝末年,虽然汉政权名存实亡,可是曹操也只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不敢明着篡汉,刘备、诸葛亮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凝聚了很多英雄豪杰的心。
明朝末年,流寇李自成虽然灭亡了明朝,清军趁虚而入又灭了李自成,可是你知道江南的知识分子那都是死保明朝的!
明朝的国祚已经到头,但是民心始终没有散去,直到清朝末年,那时清代明已快三百年了,还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在民间流传!
可见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在本质上,跟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是不一样的,年代变了,人心也变了!
秦国跟山东六国之间的战争主要是国力上的对抗,而秦朝灭亡以后各诸侯之间的战争却主要是军阀互殴而已。
汉国的战略乃是,逐一灭掉北中国跟项羽联盟的各个军阀,当然不战而降更好。
可能是彭城之战对汉王刘邦的刺激太大,他不要再建立诸侯间的军事联盟来一起对抗项羽(彭越、英布有相对的独立权,因为人家本来就有自己的队伍)。
因为这帮投机分子实在太可恨,昨天还大哥长大哥短地称呼我,我一打了败仗,马上翻脸不认人,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帮无耻之徒只有两个选择,一是乖乖地到我帐下来,给我当下属,不然你就等着挨揍吧!
韩信剧照
西魏国是汉国进行战略包围项羽的第一步,没想到魏豹这小子这么不识抬举,就是不愿意再回到汉王帐下。
这个魏豹也不是什么忠义之士,被韩信俘虏,竟然不选择自杀,可见他不是对项羽忠心,只是对自己的皇帝梦热心罢了!
韩信统帅汉军作战主要是战术出奇制胜,并没有怎么拼国力,因为战争时间很短,他打的是闪电战,最大程度上减少国家的消耗。
韩信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都是很优秀的,他卓越的指挥才能使得汉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所以韩信被列在汉初三杰之中,当之无愧。